乡村振兴——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政策要点

2024-08-01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字号:
[大]
[中]
[小]

  一、主要目标。
  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补齐农村民生短板,提高农村美好生活保障水平,让农民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任务举措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着力推进往村覆盖、往户延伸。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加快农村公路、供水、供气、环保、电网、物流、信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1.改善农村交通物流设施条件
  (1)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和危桥改造。
  (2)加强农村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和村内主干道建设,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
  (3)加大农村公路养护力度,完善安全防护设施。
  (4)推动城市公共交通线路向城市周边延伸,鼓励发展镇村公交,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客车。
  (5)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铁路公益性运输的支持力度。
  (6)加快构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骨干网络,鼓励商贸、邮政、快递、供销、运输等企业加大在农村地区的设施网络布局。
  (7)加快完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末端网络,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面向农村地区的共同配送中心。
  (8)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
  2.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1)构建大中小微结合、骨干和田间衔接、长期发挥效益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网络,着力提高节水供水和防洪减灾能力。加强中小型水库等稳定水源工程建设和水源保护,实施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和小型工程标准化改造,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到2025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8%。
  (2)科学有序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强灾后水利薄弱环节建设,统筹推进中小型水源工程和抗旱应急能力建设。推进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
  (3)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开展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与现代化建设,有序新建一批节水型、生态型灌区,实施大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
  (4)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达标提质,实施水系连通和河塘清淤整治等工程建设。
  (5)推进智慧水利建设。
  (6)深化农村水利工程产权制度与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促进工程长期良性运行。
  (7)统筹布局农村饮水基础设施建设,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推进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有条件的地区将城市管网向农村延伸,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
  (8)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做好水质监测。推进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改造,配套完善净化消毒设施设备。
  3.构建农村现代能源体系
  (1)优化农村能源供给结构,大力发展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因地制宜开发利用水能和风能。
  (2)完善农村能源基础设施网络,加快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推动供气设施向农村延伸。
  (3)加快推进生物质热电联产、生物质供热、规模化生物质天然气和规模化大型沼气等燃料清洁化工程。推进农村光伏、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建设。
  (4)推进农村能源消费升级,大幅提高电能在农村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加快实施北方农村地区冬季清洁取暖,积极稳妥推进散煤替代。
  (5)推广农村绿色节能建筑和农用节能技术、产品。
  4.夯实乡村信息化基础
  (1)深化电信普遍服务,基本实现行政村光纤网络和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普遍覆盖,推动农村千兆光网、第五代移动通信(5G)、移动物联网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
  (2)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完善农业气象综合监测网络,提升农业气象灾害防范能力。
  (3)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技术、产品、应用和服务,推动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应用普及,弥合城乡数字鸿沟。
  5.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整治
  (1)分类有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
  (2)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
  (3)分区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4)深入推进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
  (5)大力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基本完成大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设施建设。
  (6)深入开展农药化肥减量行动,加强农膜污染治理,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7)稳步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利用。
  (8)实施农房质量安全提升工程,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改造。
  (二)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质量
  1.拓宽转移就业渠道
  (1)增强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岗位能力,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引导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更加积极地支持就地就近就业。鼓励地方设立乡村保洁员、水管员、护路员、生态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
  (2)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快培育区域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就业空间。
  (3)大力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合理引导产业梯度转移,创造更多适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机会。
  (4)加强劳务协作,积极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
  (5)加强扶持引导服务,实施乡村就业促进行动,大力发展文化、科技、旅游、生态等乡村特色产业,振兴传统工艺,推进乡村经济多元化,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实施家政服务、养老护理、医院看护、餐饮烹饪、电子商务等技能培训,打造区域性劳务品牌。鼓励发展共享用工、多渠道灵活就业,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培育发展家政服务、物流配送、养老托育等生活性服务业。
  (6)结合农村基础设施等工程建设,鼓励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就近吸纳农村劳动力务工。
  (7)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鼓励在乡村地区兴办环境友好型企业,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8)推进返乡入乡创业园建设,落实各项扶持政策。
  2.强化乡村就业服务
  (1)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
  (2)加强乡村基层平台建设,扩大就业服务覆盖面,提升服务水平。
  (3)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统计,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并实行动态管理。
  (4)加快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打造线上线下一体的服务模式。
  (5)推动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终身、适应就业和人才成长需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增强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完善制度保障体系
  (1)推动形成平等竞争、规范有序、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建立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同工同酬制度,提高就业稳定性和收入水平。
  (2)健全人力资源市场法律法规体系,依法保障农村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调协商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3)落实就业服务、人才激励、教育培训、资金奖补、金融支持、社会保险等就业扶持相关政策。加强就业援助,对就业困难农民实行分类帮扶。
  (4)出台并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
  (三)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
  1.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1)统筹规划布局农村基础教育学校,保障学生就近享有有质量的教育。
  (2)科学推进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实现县域校际资源均衡配置。
  (3)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每个乡镇至少办好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完善县乡村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
  (4)继续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
  (5)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
  (6)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布局结构调整,加强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和课程,满足乡村产业发展和振兴需要。
  (7)组织优质学校对接支持农村薄弱学校,加强城乡教师交流轮岗。
  (8)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推进乡村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9)落实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加强乡村学校紧缺学科教师和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训,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建好建强乡村教师队伍。
  2.推进健康乡村建设
  (1)深入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政策,提供基础性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
  (2)加强慢性病、地方病综合防控,大力推进农村地区精神卫生、职业病和重大传染病防治。
  (3)深化农村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改革,落实全面两孩政策。
  (4)增强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倡导优生优育。
  (5)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实现每个乡镇都有1所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每个行政村都有1所卫生室,每个乡镇卫生院都有全科医生。
  (6)切实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
  (7)全面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实行差别化的医保支付和价格政策。
  (8)深入推进基层卫生综合改革,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制度。
  (9)开展和规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10)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升居民文明卫生素质。
  3.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1)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标准正常调整机制。
  (2)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制度,做好农民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健全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及相关保障制度的衔接机制,适当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和个人缴费标准,巩固城乡居民医保全国异地就医联网直接结算,地级市域范围内实现“一站式服务、一窗口办理、一单制结算”。
  (3)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做好农村社会救助兜底工作。加强对象动态精准管理,合理提高救助水平。
  (4)加强和改善农村残疾人服务,将残疾人普遍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予以保障和扶持。
  (5)推动各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设置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引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志愿者等方式,为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以及困境儿童提供关爱服务。
  4.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能力
  (1)适应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形势,加快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创新多元化照料服务模式。
  (2)以乡镇为中心,建立具有综合服务功能、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机构,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农村特困供养服务、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相互配合,形成农村基本养老服务网络。
  (3)提升县级敬老院失能照护能力和乡镇敬老院集中供养水平,鼓励在有条件的村庄开展日间照料、老年食堂等服务。
  (4)提高乡村卫生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能力。
  (5)支持主要面向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幸福院等互助型养老服务发展,建立健全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
  (6)开发农村康养产业项目。鼓励村集体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发展养老服务。
  5.加强农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全面提高抵御各类灾害综合防范能力。
  (1)加强农村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
  (2)加强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实施自然灾害高风险区危房改造。
  (3)深化森林、草原火灾防控治理。
  (4)推进农村公共消防设施、消防力量和消防安全管理组织建设,改善农村消防安全条件。
  (5)推进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体系建设。
  (6)开展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编制和演练,完善应对灾害的政策支持体系和灾后重建工作机制。
  (7)在农村广泛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