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壶安民化纠纷 一杯香茶促和谐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临涣村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2024-11-04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 字号:
- [大]
- [中]
- [小]
临涣村坐落在千年古镇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2007年并村调整后,现辖11个村民小组,人口6434人,耕地5000余亩。该村有延续千年的饮“棒棒茶”的习俗,大大小小的10余家茶馆天蒙蒙亮便开门迎客,成为普通群众喝茶聊天、议事评理必去的场所。2024年1月,入选第五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的“一杯茶”七步调解工作法正发源于此。

图1 涣镇茶馆调委会调解一起土地纠纷
近年来,濉溪县临涣镇以“践行‘枫桥经验’,实现矛盾不上交”为目标,以临涣村大大小小茶馆为基点,向全镇19个行政村复制推广,将人民调解工作和传统饮茶习俗相结合,壮大茶馆调解队伍,创立推广“一杯茶”七步调解工作法,积极落实化解各类民间社会矛盾,打造出兼具地域文化特色与务实管用的“茶馆调解”品牌模式,探索出基层治理的临涣经验。
一、搭建平台,筑牢基层稳定“压舱石”
(一)让利益诉求“有门”。临涣镇,又名古茶镇,地处镇政府驻地的临涣村,当地群众之间出现纠纷,他们大都习惯去茶馆找民间有声望的人士来说理,请茶客充当调解员,对事情进行评理。经过一番辨析,最后双方握手言和。当地依托茶馆成立临涣镇茶馆调解委员会,建设推广“茶馆调解室”,覆盖所有茶馆,让百姓有固定的地点说事,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方便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图2 临涣镇茶馆调委会部分成员合影
(二)让全程服务“有为”。该地拓展“茶馆调解室”服务功能,设立“百姓说事点”,为群众提供“零距离”“全方位”服务。开设调解微课堂,用编排歌曲、小品、情景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等方式,把相关法律法规向党员群众讲清楚、说明白,扩大社会影响力。人民调解员和司法所工作人员利用八小时之外的时间,组织开展“调解夜话”活动,和群众讲政策、话民生、促和谐、拉家常,与百姓“零距离”沟通、面对面交流。

图3 临涣镇茶馆调委会主任王士宏组建志愿者进行理论宣讲
(三)让解决纠纷“有效”。茶馆调解员以茶为媒,运用“一杯茶”七步调解工作法,结合法、理、情和当地民俗习惯,在喝茶、聊天、说事中把法讲全、把理说透、把情谈深,通过当地百姓习以为常的方式化解纠纷,更便于百姓接受。同时,茶馆调解通过诉调对接、警调对接、访调对接、村调对接、法律服务对接,与诉前调解、警民联调、信访维稳、一组一会、法律服务等工作相结合,拓宽矛盾纠纷化解渠道。
二、完善举措,构建基层治理“助力器”
(一)创新方式,提升引领力。临涣镇茶馆调委会通过对民俗文化的充分挖掘,聚揽“草根调解员”,吸纳“街长”“百事通”“茶博士”“五老”等民间调解能手,坚持“有理进茶馆说”的文化传统,创立“一杯茶”七步调解法。第一步,以茶暖人心:调解主持人陪当事人喝茶,先喝茶聊家常、问生活,建立平等关系,给予当事人亲切感、温暖感,平静心态,稳定当事人情绪;第二步,以茶说人生:通过心理疏导,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为调解奠定基础;第三步,以茶述纠纷:倾听纠纷陈述,辨别事实真相,摸清当事人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通过技巧性发问了解当事人深层次的需求,以求达到共情;第四步,以茶找支点:通过讲事实、摆道理、明政策、寻法律,从中找准解决问题的支点;第五步,以茶拆面子:中国人以面子为重,举事例作比喻,为面子争口气,假面子害死人,必须拆除这种观念,才能退一步,才能包容他人;第六步,以茶置梯子:置梯子,拉距离,拟方案,注重换位思考,解决实质性问题,各退一步,给对方台阶,以求双方共同达到心理平衡;第七步,以茶达协议:双方互敬一杯茶,体现互谅互解,争取形成书面协议,确保矛盾纠纷成功化解。

图4 调解当事人握手言和
(二)数字赋能,提升保障力。加强“茶馆调解室”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推动“一杯茶”七步调解工作法数字化升级,在完善人民调解大数据管理平台的基础上,推动茶馆调解利用qq、“法在身边”微信群以及司法行政专网进行在线视频调解。同时,搭接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立说事远程视频系统,通过12348热线电话、网络平台等载体,做好数据采集和统计工作,为乡村治理提供有力保障。
(三)党建引领,提升向心力。依托茶馆调解室,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定期安排支部党员或邀请其他党组织代表与群众面对面交流,积极帮助群众排忧解难,消除村干部与村民之间的隔阂冷漠,拉近党群干群关系。同时打造党群连心室、人大代表谈心室、政协委员连心室、妇女微家等多元调解组织,截至目前,累计收集社情民意1000余条,形成议案、提案、调研报告等150余份。
三、健全机制,创新乡村治理“新模式”
(一)建立多元协调机制,提炼一套方法。健全完善“司调、公调、访调”联动机制,建立茶馆调解与派出所、司法所、综治中心双向互动对接机制、信息互通和调解协作机制,推行矛盾纠纷“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的“闭环运行”模式,形成以人民调解为基础、部门联动多元化力量参与的矛盾纠纷联调机制。自成立以来,协同调处矛盾纠纷500多起,开展矛盾纠纷会商200多次。
(二)建立能力提升机制,锻造一支队伍。邀请省高院、省司法厅、省委讲师团等专家学者,通过集中授课、座谈讨论、专题培训等方式,加强对人民调解员、村两委干部、选派干部、三支一扶人员等基层人员的业务培训。临涣茶馆人民调解委员会由创始时的7人发展到55人,拥有调解志愿者团队4个,扶持了王士宏“老茶馆”等民间调解组织,培育了“百事通”“铁嘴”等众多民间调解能手,锻造出“提壶调解纠纷,喝茶化解矛盾”的“金牌调解团队”鲜明标识。
(三)建立监督评议机制,打造一个品牌。设立便民热线电话、群众投诉箱、意见反馈簿拓展监督渠道,组织人民调解员跟踪督办。建立民主评议制度,提高乡村调解工作水平。调解员以茶为引,在第一时间捕捉、收集、反馈各种矛盾纠纷信息及不稳定因素,调解纠纷不写状子、不收费用、不限案由,群众“红脸进来笑脸出去”,大量民间纠纷被消除在萌芽、化解在基层,发挥了茶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
以临涣村为发源地,经过近年来的不断探索实践和创新发展,“一杯茶”七步调解工作法已在临涣镇全境复制推广,并被濉溪县、淮北市其他乡镇借鉴学习。小小的临涣古镇上,144个连心茶室实现全镇19个行政村全覆盖,逐渐成为化解基层矛盾纠纷、推动乡村治理的有效途径,迅速发展成为独有的“南有六尺巷礼让共和谐,北有一杯茶一笑泯恩仇”的乡村治理特色调解品牌。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