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振兴典型案例:党建引领走直线 文明乡风入民心

2025-06-05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字号:
[大]
[中]
[小]

  编者按:乡风文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其中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更是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十八湾村坚持党建引领“直线工作法”,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凝聚乡村治理向心力,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十八湾村,因民族堰流经境内有18道河湾得名,为千年古镇城厢镇的一个自然村。全村幅员4.5平方公里,现有3652人,党员133人,属于典型的散居院落村。过去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缓慢、村民增收困难、服务群众不力,存在封建迷信、铺张浪费、陈旧陋习等一些不良习俗及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人情消费”等不良传统。如今十八湾村虽然路不直、沟渠弯,但乡风文明建设秉持“直截了当”,绝不“拐弯抹角”的服务理念,探索出党建引领乡风文明“直线工作法”,不断强组织聚民心,打造“我是党员我带头”党建品牌,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乡风文明建设优势。坚持抓治理优服务,打造居民服务网络、老党员工作室、示范院落等乡风文明载体,持续引企业促发展,以食用菌、萤火虫观光等产业发展优势赋能乡风文明建设。先后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四川省家风家教创新实践基地、四川省环境优美示范村等50余项荣誉。
  一、直抵党建末梢,固乡风文明之本
  一是网格管理强组织。构建“1个总网格+2个一般网格+15个微网格”的“1+2+15”治理架构,转化新建2个一般网格党组织、14个微网格党小组,派驻23名党员入驻网格,全面推行“家家党员联、户户见党员”。以“格”为单位,建立“微网格长+微网格员+骨干党员”宣传模式,通过宣传栏、新媒体、院落坝坝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零距离向群众宣传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文明风俗新风倡议书》等乡风文明政策法规知识,每年面向1300余户入户宣传、覆盖3600余人次。
  二是党员带头强队伍。创建“我是党员我带头”的党建品牌,组建12支党员志愿服务队,挖掘65名党员志愿者,通过亮身份、亮承诺、树形象,年均开展政策宣讲、文化惠民、助学支教、医疗健康、科学普及、法律服务等“先锋互助”志愿活动60余次,不断倡导文明新风。通过党员干部带领群众、乡贤、返乡创业青年等各方发力,发挥村“两委”和红白理事会作用,通过正面宣传和反面曝光相结合,加大移风易俗的宣传力度。实行党小组组长、党员生产队长、党员骨干与105名院落管委会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把红色力量转化为自治力量,实现党建与乡风文明建设同频共振。
  三是连点成网强阵地。搭建“1+3+5+14”居民服务网络(1个党群服务中心+3个院落党群服务站+5个便民服务点+14个院落小广场“微阵地”),合理布局功能空间,凝聚本土文化,增强居民的融入感和归属感,培育“重民、亲民、为民”的十八湾精神品质。建立村、组、院、户四级走访机制,访民情、问民意、列清单,对走访中排摸到的问题意见、发现的不良习俗、不良传统等信息,采取分类汇总,精准助力解疑惑、净风气。
  二、直激共建活力,培乡风文明之元
  一是激活“二老”夕阳情。发动老党员、干部,以“乡情话苑”为载体,引导村民参与制定村规民约、院规民约,发动村民在老龄生日会、慢跑十八湾等公益项目和村组道路建设、文化广场等基建项目中投工、投劳、捐资、出地。创新“老兵工作站”,发挥134名退役军人、4名现役军人作用,采用工作站坐班值守的方式,当好矛盾纠纷调解员、社情民意通信员、安全稳定侦察兵、精神文明文艺兵、政策文件宣传员。
  二是激活院落荣誉感。成立院落监督管理委员会,制定院规自管条约,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彩礼限高、厚养薄葬纳入村规民约。实行院落卫生评比机制,通过“交叉评+实地看”,评选出“最美院落”“美丽庭院”“文明清洁户”。依托21个院落小广场“微阵地”,按“一院一文艺表演队”组建文化服务自组织,建立文化活动常态开展机制和评比奖励机制,打通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三是激活社会共治力。秉承共建共享理念,凡是全村的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活动,都通过“四个一”(村上主导、上级支持、村民参与、企业共建)方式,改造提升484座户厕,完成190余户农户拆违治危行动,全面优化净化美化绿化亮化村容村貌村景。引入和培育社会组织,常态化开展邻里节系列活动,营造“互帮互助互爱”的社区氛围,实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三、直树良好家风,聚乡风文明之魂
  一是弘扬新时代家风。借助“农家书屋”、文化广场、“道德讲堂”等场所,举办德治小讲堂,面向每户家庭宣传移风易俗先进典型,发挥榜样导向作用。“展家训、亮家风”,鼓励家家户户总结提炼家族故事和祖辈精神,制作家风家训牌50个挂在门前。针对留守妇女较多、主内又主外的情况,建立“院落巾帼服务站”,通过发挥“四种”示范(治理示范、卫生示范、生产示范、文艺示范),开展“最美家庭”“好公婆、好儿媳、好邻居”评比、“爱在起点”家庭教育等活动,评选“最美家庭”“好公婆”“好儿媳”等35户,获评省级最美家庭1户,市级最美家庭1户。
  二是营造家风文明氛围。建设刘家巷党建法治示范院落、万家大院宽窄巷子孝德文化院落、沈家大院产业文化院落等示范点位,在主要通道、林间小路、社区文化角开展家风家训美化展示工作,村容村貌、生态环境和文化氛围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和提升。常态化开展“社区坝坝会”等宣传活动80余场,讲述十八湾村故事、传承长安桥英雄精神。
  三是打造家庭家教活动基地。集中打造了以成都杯盏时光萤光文化乐园为代表的素质拓展研学基地,并与区内实验小学、城厢镇玉虹小学等2所学校签约合作,已为4000余人次学生家庭提供劳动教育场所和服务。引进萤火虫人工养殖技术和团队,打造总面积达40亩的萤火虫生态养殖基地,并在此基础上建设1800平方米的萤火虫自然科普馆,为1500余组亲子家庭提供科普教育、生态农业展示、人与自然互动、VR沉浸体验等多项家庭家教服务。(四川省有关部门供稿)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