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振兴典型案例:推行生态轮作,促进钱粮丰收

2025-06-04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字号:
[大]
[中]
[小]

  粮食安全关乎国计民生,三亚市始终把稳产保供作为“国之大者”,全力以赴抓好粮食生产,坚定不移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之路。2022年以来,三亚市结合地缘气候优势和南繁种业优势,制定出台了《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保护区分类管理、分时使用实施方案(2022-2025年)》《“钱粮双丰收”工作方案》等政策措施,全面推行生态高效轮作模式,打造了万亩制种、万亩高产稻、千亩优质稻等一批示范基地,促进三亚市南繁产业发展用地的科学使用和管理,实现粮食稳产、科研保障、农民增收三不误。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因地制宜推广轮作模式
  为解决南繁基地季节性撂荒,严格防止耕地“非粮化”,全面推进南繁基地“分类管理、分时使用”,按照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水稻制种基地、产业发展保障用地三种类型进行对全市南繁基地进行管理。充分利用三亚的气候优势,在南繁基地大力推进稻菜轮作新模式。综合考虑农户生产种植习惯和南繁育制种特点,优化种植结构,总结推广4种主要轮作模式,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和产出,保障粮食产量:
  (1)“育种+水稻+绿肥”轮作模式。该模式主要覆盖南繁科研用地,累计推广约2.5万亩;
  (2)“瓜菜+制种+绿肥”轮作模式。该模式重点兼顾南繁科研育制种、冬季瓜菜生产季节性用地特性,累计推广约2.5万亩;
  (3)“瓜菜+水稻+绿肥(水稻)”轮作模式。该模式重点结合我市冬季瓜菜生产季节性用地特性,累计推广约3万亩;
  (4)“瓜菜+瓜菜+水稻(绿肥)”轮作模式。该模式综合了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的高效利用,累计推广约2.5万亩。
  (二)全力实施农业保障工程
  保障粮食安全,要藏粮于地,更要藏粮于技。一是品种更新工程。充分利用南繁硅谷创新平台,加快推进南繁科研成果就地转化,评选并推广优质水稻、大豆和瓜菜品种。二是地力提升工程。针对当地土壤酸化、微生物结构失调等问题,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3.2万亩,推广施用有机肥20万吨,新增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面积1万亩,推广绿肥种植面积2.8万亩,实施生物碳土壤补碳工程0.8万亩,耕地土壤地力得到改善。三是病虫害防治工程。开展普查调查12万亩,建立农业有害生物监测点28个,发布病虫动态及预警情报,指导农户科学安全使用农药。组织开展水稻重大病虫害、红火蚁、草地贪夜蛾、农田害鼠等统防统治,主要农作物水稻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50%以上。四是水稻机械化种植工程。充分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发挥补贴政策引导作用,依托农机化促进工程(农机服务组织建设)项目,鼓励、支持村集体或种植大户发展成立机械化育插秧等农机服务组织(农机合作社)23家,对水稻生产种植耕、种、管、收等整个环节提供机械闭环式作业服务,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种植,年机耕作业面积达11.14万亩次,机收作业面积达10.82万亩次。
  (三)落实各项补贴发放
  进一步扩大粮食种植补贴政策覆盖面,有效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农民种粮收益。2022—2023年共发放各类涉粮补贴9000余万元。其中:完成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发放5206.7万元,涉及78950户28.536万亩;完成粮食生产农资补贴发放385.11万元,涉及39966户14.61万亩。
  (四)开展南繁基地地力提升科研创新
  依托南繁科研力量集聚的优势,支持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及重点高校开展了生物降解地膜、生物碳、秸秆综合利用等多种地力提升与土壤改良的研发创新项目,探索通过绿色高效的方式解决南繁基地农林废弃资源化利用、土壤质量提升和面源污染治理等诸多难题,推动南繁基地农田生态系统绿色转型。
  二、主要成效
  (一)土壤地力有效改善
  一是提升土壤养分。绿肥是很好的有机肥源,施入土壤的新鲜绿肥能补充土壤有机物质,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还能促进土壤原有有机质的矿化与更新,显著提高土壤全氮及碱解氮含量,起到培肥地力的作用。全市设有15个土壤质量监测点,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1个、市级13个。崖州区坝头基地的监测结果显示,实施轮作模式两年来,耕作层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增加了8.5%,PH值上升了0.15(绿肥种植同时施用石灰),耕地地力得到了提升。二是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翻埋的绿肥腐解后形成的腐殖质等,能增加土壤的有机、无机复合体,加之绿肥作物强大根系的穿透、挤压和团聚作用,使土壤形成较多的水稳性团聚体。连续多年施用较大量绿肥后,土壤板结状况得到明显改善,通透性、持水性增强,保水保肥性能提升,农田的耐旱、耐酸碱等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得到提升。
  (二)作物产量有效提升
  轮作绿肥模式能够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绿肥作为一种绿色植物,本身含有各种营养成分,其中氮、钾含量较高,且有一定量的微量营养元素等。绿肥翻压后经过了整个作物生育期的分解,土壤养分含量比翻压前有所增加,并且其含量随着绿肥翻压量的增加而增加。调查数据显示,轮作区域水稻、冬季瓜菜等农作物单产呈逐年上升趋势:一是主粮方面,根据对市农技中心、市热带农业科学院以及全市重点水稻高产高质示范项目数据显示,监测地块的亩产量均有5%以上的提高(平均亩产从780—960斤/亩提高至850—1100斤/亩),先后完成双季稻突破3000斤、杂交水稻年亩产4000斤高产技术集成示范试验;二是冬季瓜菜方面,以豇豆为例,2021-2022年度平均单产为3934斤/亩,2022-2023年度为4123斤/亩,2023-2024年度达到5500斤/亩,增产效果显著。
  (三)病虫害发生率降低
  显著降低土传病害的发生。一方面,绿肥等作物腐化分解产生的物质可直接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的整体健康水平和抵抗病害的能力;另一方面,轮作种植模式可以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间接抑制病害的发生。通过数据对比,实施轮作模式以来,水稻、冬季瓜菜等病害发生呈下降趋势。冬季瓜菜生产中后期是豇豆枯萎病发病的高峰期,比较生每年生产后期同期数据发现,2022年发病率分别为19.7%,2023年为12.2%,2024年继续下降到5.6%。
  (四)种植面积有效增加
  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和补贴,农户种粮、种菜积极性增加,特别是粮食种植面积显著提高。统计数据显示,与2022年相比,2023年全市水稻播种面积11.5万亩,增加20.7%,产量达3.68万吨,增加11.5%。冬季瓜菜种植面积方面,2021—2022年种植面积和产量基本持平,2023年冬春瓜菜种植面积预计达15万亩,产量预计达39万吨,同比增长20%以上。(海南省有关部门供稿)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