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公共服务基本特征、政策框架和经验启示

2024-07-23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字号:
[大]
[中]
[小]

  一、基本特征
  中国农业公共服务体系是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调整、拓展和完善而形成的,具有如下几个鲜明的特征:
  第一,农业公共服务体系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而不断健全和完善,体现了在市场经济体下为小农制农业引进现代生产要素并不断提高其利用效率的要求;
  第二,农业公共服务的种类不断增多,内容日渐广泛,涉及农业整个产业链,一个综合性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已经建立起来;
  第三,农业公共服务提供的主体日趋多元化,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引导社会各种力量参与,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显著增强。
  第四,农业公共服务提供的方式日渐完备,效率逐步提高,效果日益显著。
  二、政策框架
  (一)农业生产服务政策
  第一,农田保护和农田水利综合治理。一是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二是开展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改造大型灌区,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三是加强粮食主产区生产能力建设,抓好其他区域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
  第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在保证粮棉油稳定增产的同时,提高养殖业比重。加快发展畜牧业和奶业,保护天然草场,建设饲草料基地,改进畜禽饲养方式,提高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水平。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林和花卉产业。发展水产养殖和水产品加工,实施休渔、禁渔制度,控制捕捞强度。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产品。重点发展优质专用粮食品种、经济效益高的经济作物、节粮型畜产品和名特优新水产品。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提高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北平原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气候条件适宜区域建设经济作物产业带和名特优新稀热带作物产业带。发展农区、农牧交错区畜牧业,在南方草山草坡和西南岩溶地区发展草地畜牧业,恢复和培育传统牧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缺水地区发展旱作节水农业。
  第三,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一是开展农村公路建设,基本实现了全国所有乡镇通油(水泥)路,东中部地区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油(水泥)路,西部地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健全农村公路管护体系;二是积极发展农村沼气、秸秆发电、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完善农村电网;三是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农村邮政和电信,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四是按照节约土地、设施配套、节能环保、突出特色的原则,做好乡村建设规划,引导农民合理建设住宅,保护有特色的农村建筑风貌。
  (二)农业市场服务政策
  中国农业市场服务政策主要目的是降低农产品市场运行的不确定性,加强产销衔接,确保农产品市场稳定,主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产品宣传和产销对接。组织全国和区域性的展览会、交易会、洽谈会和对接会,为产销双方搭建交流平台,促进产销协作,特别是主产区和主销区之间的宣传推广,促进顺畅销售。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改造,促进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
  二是发展直接配送,稳定购销渠道。搭建多种形式直销平台,支持生产基地、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与超市、批发市场、居民社区和企业等消费机构进行对接,鼓励集团消费,发展订单农业,推动产销双方建立长期稳定的购销关系。
  三是建立农产品供求信息平台和网络。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发展农产品营销网络平台,安排农村信息员采集发布供应信息,积极支持生产经营主体在网络上发布信息。努力拓展新的现代交易方式,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实现网上对接,发挥网络覆盖面广、信息量大等优势,带动农产品产销平稳运行。
  四是落实支持政策,优化流通环境。一是优先发展农产品物流产业;二是降低农产品运销设施和市场水电价格;三是降低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相关费用;四是严格执行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降低中间环节成本费用。
  五是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加强了农产品产销信息的监测统计和分析预警,引导生产者合理安排生产和销售。同时,组织实施农产品储备,积极应对市场波动,加强调控,稳定市场。此外,还建立了农业生产资料监管体系,对化肥、农药、种子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市场进行规范管理。
  六是农产品市场调控。协调国有粮食企业按照最低收购价或保护价稳定粮食收购,加强吞吐调节稳定销售,充实储备增强应急保障能力。加强产销衔接,建立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间利益协调机制,促进区域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保护种粮农民收益。同时,发展农资连锁经营,规范农资市场秩序。
  (三)农业技术服务政策
  中国农业技术服务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增产增效,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最终突破资源约束,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步伐。
  第一,组织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开发农业技术与产品。包括农业产品生产技术、食品加工与现代物流技术、农业生物种业技术、农业防灾减灾技术、农业生态环境技术、现代农机装备与农用物资技术、农业与农村信息化技术等,涉及农作物和畜禽水产良种繁育、饲料饲养、疫病防治、资源节约、污染治理等多个环节。
  第二,组建多元、高效的农业技术创新、推广和服务体系。一是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二是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从国家到地方的农技推广组织体系,重点是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组织,推动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分离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拓展农业技术推广的形式。改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手段,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手机等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简明直观、双向互动的服务;三是引导科研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农技服务。强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作为公益性农技推广重要力量的职能,激励科研教学人员深入基层从事农技推广服务。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建立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推行专家大院、校市联建、院县共建等服务模式,集成、熟化、推广农业技术成果。实施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鼓励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和技术合作组织;四是通过政府订购、定向委托、招投标等方式,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
  第三,改革传统耕作方式,推行农业标准化,发展节约型农业。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平衡施肥、缓释氮肥、生物防治病虫害等适用技术。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具,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第四,组织农业教育、培训和示范。在农业教育方面,发展农业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涉农专业人才;在农业培训方面,开展对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人员的培训和对农村各类农业经营机构的技术培训;在农业示范方面,发展区域性农业示范区、农业示范县、农业示范基地、示范园以及示范乡镇、示范村和示范户。
  (四)农业政策性服务
  1、实施农业补贴政策。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目的有:一是稳定和升级小农户农业生产模式;二是支持小农农业引进现代生产要素,提高生产率;三是保障农户从事农业生产收益的持续增加;四是稳定主要农产品市场供给;五是发展现代农业。农业补贴的品种涵盖粮食、油料、畜禽、棉花等主要农产品,补贴的环节包括生产、良种、投入、机械、运销、疫病防治、环境保护等领域。到目前,一个比较完善的农业补贴体系已初步建立起来,补贴的领域不断扩大,补贴的模式逐步完善,补贴的标准日益提高,补贴产生的影响显著增强。
  2、完善农业经营模式。一是完善农户土地承包经营的管理。主要措施包括完善土地承包经营的法律体系、规范承包经营的管理、规范土地流转管理、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和调处土地承包纠纷等;二是减轻农民负担。主要措施包括治理乱收费和乱罚款、降低农业生产费用和完善村民负担社区公共产品提供职责的确定机制等;三是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通过改革乡镇机构,优化乡镇政府的职能,提高工作效能;通过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系并保障其经费;通过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规范转移支付制度,优化财政收支结构,增强县乡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通过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林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四是支持农业合作经济发展。主要措施包括: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保障合作社的有效发展;提供各种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提供信贷服务,引导合作社建立直销产业链,促进合作社生产和销售的发展;从章程制定、管理机构设计、财务结算机制等方面,规范合作社的管理体系,促进合作社健康持续的发展。
  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政府采取的措施包括:一是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提供补助,重点支持补助其在基地建设中帮助农民改良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组织实施各类培训、购买生产资料、收购、仓储、运输农产品以及疫病防治等方面的费用;二是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比如基础设施建设等;三是提供贷款、税收和土地利用方面的优惠政策。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方面,政府采取的措施包括:一是完善法律体系,制定专门法律,规范合作组织的组建、运行和管理;二是完善针对合作组织的金融服务并鼓励其发展信用合作;三是对国家实施的各类涉农政策、规划和项目,优先考虑对合作组织的扶持,涵盖农业综合开发、农业标准化生产、优势农产品新品种推广、新技术示范等政策和项目。
  3、农业金融和保险。
  在金融方面:一是实施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增加农村信贷投入,保证涉农信贷投放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二是对涉农贷款给予税收激励,将涉农贷款列入金融机构服务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强化农村信贷服务;三是完善农户信用评价机制,建设农村信用体系;四是发展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机构,规范政策性金融机构、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民金融合作组织和村镇银行的发展,培育和完善民间信贷服务机构;五是开发多种形式的小额信贷,加大对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县域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
  在保险方面:扩大农业保险险种和覆盖面,开展设施农业保费补贴试点,扩大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范围,扶持发展渔业互助保险,鼓励地方开展优势农产品生产保险。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逐步建立中央财政支持下的农业大灾风险转移分散机制。
  三、经验启示
  第一,中国农业公共服务政策有效地推动了农业经营模式的变迁,使小农制农业在市场化的进程中稳定发展。
  第二,中国农业公共服务政策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土地和劳动力利用效率稳步提高,确保了农产品供销的平衡,使农业经营效益一直保持持续增加的势头。
  第三,中国农业公共服务政策有效地加快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一是农业生产的区域布局日趋优化,使各地区农业比较优势得到了有效的发挥;二是农业结构持续优化,各个产业分支发展日趋均衡,农业多元化经营体系日趋形成;三是农业生产方式不断升级,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组织形式不断创新,农业产业链不断健全。
  第四,中国农业公共服务政策是一个全面综合的体系,涵盖了农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推动了农业的全面发展和升级。
  第五,中国农业公共服务政策体现了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的有机结合,有效地避免了市场失灵,同时在不断健全和完善农业公共体系的基础上努力消除了政府失灵。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