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分配与减贫关系的理论简析

2024-07-23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字号:
[大]
[中]
[小]

  减贫是增长和分配共同作用的产物,增长是基础,分配是保障。只有将贫困人群的生产与就业持久均衡地融入增长的进程,即伴随着收入分配日趋公平的经济增长,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减贫。
  经济增长源于要素增加、技术创新以及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在市场经济体系中体现为投资的增加、人力资本的积累、技术水平的提高、经济结构的优化、基础设施的改善、要素和产品市场运行效率的提高以及经济制度与政策的完善。对于贫困地区和人群而言,由于其物质、人力和资金资本积累不足,生产就业的条件与环境较差,社会经济权利受到歧视,难于均衡地参与经济增长进程或从增长中获益,从而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及“低水平均衡陷阱”当中。需要外部因素介入,消除其要素禀赋的缺陷,改善其生产就业的方式、条件和环境,增强其生产与生活的保障,赋予其基本的发展能力与机会。在增长、分配和减贫的关系框架下,这种介入就是分配调节。
  从广义的角度来讲,分配调节涉及两个环节,一是初次分配,二是社会再分配。初次分配是经济主体在市场竞争机制下通过参与微观生产与就业活动实现的,分配的结果取决于经济主体自身的要素禀赋条件和生产就业的环境,即物质、人力、资金资本的占有格局和要素及产品市场交易的制度结构。一般来讲,不同人群之间的要素禀赋条件和其所处的生产就业环境差别越大,收入初次分配的差距就会越大,贫困人群和非贫困人群之间收入的差距主要来源于此。社会再分配则是通过政府按照特定公共目标的要求来配置公共资源或干预初次分配实现的,即将公共资源投入特定部门、人群和区域或通过特定政策与制度调整来调节市场主体的微观收入分配。
  通过社会再分配来消除贫困人群及地区要素禀赋的缺陷,改善其生产与就业的条件及环境,从而增强贫困人群和地区的竞争能力,获得参与经济增长进程的机会,从而不断提高收入水平,基本生存和生活得到充分保障,在社会经济各个方面与非贫困人群和地区的差距不断缩小,即为有利于穷人的发展。而这一模式的形成,是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和政策干预实现的,涵盖资产分配、产业发展、就业创造、公共服务提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区域发展援助、市场制度建设等诸多方面。在微观层面,要改善贫困人群的要素禀赋,优化其交易的方式、条件和环境;在宏观层面,要实现经济持续稳健的增长和结构的逐步优化,城乡、区域、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均衡进步。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