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51团6连:以打造“和美连队”为统领,促进连队群众致富增收

2024-08-20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字号:
[大]
[中]
[小]

  引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兵团第三师51团6连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健全产业项目联农帯农机制,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创品牌,带动职工群众实现稳定增收致富。
  一、基本情况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51团6连位于图木舒克市北部,距离图木舒克市中心18公里,全连户籍人口883户3033人,少数民族占比100%。行政区域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农用地总面积1.38万亩,耕地总面积1.2万亩,其中果园1344.4亩,占比11.2%。连队职工群众全部为维吾尔族,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低,缺乏一定的专业技术,无法找到促进增收致富的方法,经济收入低,生活水平差,曾是兵团深度贫困连队。
  连队党支部为彻底改变贫困现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将连队传统种植业发展为种、养、加工、销售等多渠道的产业链,充分利用连队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广泛种植棉花、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和草莓、圣女果等水果。探索出“工作队指导、党支部引领、企业牵头、合作社带动、能人带头、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带动职工群众增收致富。2019年年底,连队所有贫困人口实现全面脱贫,和全国一道同步迈入小康社会。实现连队年集体经济收入40余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2145元。
  二、主要做法
  (一)建强支部,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兵团第三师51团6连党支部坚持党建引领,帮带建强基层组织,将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贯穿于连队各项工作之中。连队围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自治为基、德治为先、法治为本”的“三治融合”体系,坚持党建助推乡村发展工作理念,建立“党建+三治融合”的治理模式,进一步完善居民议事机制,推动连队自治和乡村治理。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善治”为目标,以改革为动力,按照“讯速启动,全面覆盖,边建边改”的要求,加大“三治融合”推进力度,大力推进乡村公业服务保障能力建设,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建立民主参与、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乡村治理新机制,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发挥好连队党支部坚强堡垒和示范引领作用,推进“党建+三治融合”的治理模式,结合连队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进一步改善连队环境和整体秩序,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把连队打造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和谐的乡村治理新示范。
  
  (二)因地制宜,促进职工增收致富
  连队坚持“立正信、保稳定、促发展”的九字工作决,咬定“党建+产业发展”,通过创新就近就便就业方式,推动庭院经济联动发展,初步探索出“工作队指导、党支部引领、企业牵头、合作社带动、能人带头、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产业发展六连模式,大力发展产业,积极争取兵师发改委、农业农村局的支持,在去年给水、通路、供电建设的基础上,2023年上半年完成了污水处理、锅炉房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第三师51团党委主动作为,积极对接兵团党委向南办、工商联、商务局等部门,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成功引入9家企业落地6连,分别建成唐城牧歌羊肉精分割厂、新发电力配电箱装配厂、唐锦集中工坊、苏齐纯净水厂、树上老菌香菇厂、兔冠种兔厂、极西农业、方旭1000亩主干结果苹果园、冰山情缘药材公司800亩板蓝根种植示范基地。截止2023年6月,所有企业均已投产,有力促进连队党支部带动群众走上生态增收的幸福路、富裕路。
  1.工厂促农业,延长产业链。连队规划580亩农业产业园项目,积极争取兵师发改委等部门大力支持,2023年底前完成配套基础设施建设。51团党委积极协调、帮助谋划,主动对接兵团党委向南办、工商联、商务局等部门,推进冷库等项目尽快开工。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计划引入肉制品、蔬菜水果和坚果、淀粉及淀粉制品、方便食品、饮料加工、烘焙食品等产业,持续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条,努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帮助职工群众实现就近就地就业。
  2.特色“菇”种植,撑起致富伞。51团6连香菇产业示范基地,占地548亩,总投资2.49亿元(其中团镇投资1.44亿元,建设536座出菇棚,7000㎡菌棒加工厂房;企业投资1.05亿元建设50座养菌棚,2座共15550㎡养菌车间,2000㎡冷库及生产设备)。截止2023年8月底,已建成111座出菇棚、50座养菌棚、7000㎡菌棒加工厂房、办公楼1栋,带动周边50多位职工群众实现稳定就业,实现年增收2.5万余元。发展一年三季盛产香菇规模化种植,成功注册“唐生菌”特色品牌,打造师市食用菌产业种植基地。正在建设2座养菌车间、425座出菇棚,预计2023年年底全面完工投产达效,可提供就业岗位260个,月均工资3500元,为后期产业工人转为菇农夯实技术基础。
  
  3.标准“苹”种植,种好“摇钱树”。2021年3月落地于6连,基于第三师51团自然条件选择优系黄色和易着色免套袋的王林品种,采用“矮化砧木、大苗建园、宽行密植、立架栽培、主干树形”种植技术,按照植株行间距1m×3.5m、每亩定植191株,共建千亩苹果标准化栽培示范园,引领推动特色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由企业投资建设分选、加工、包装厂房及仓储等配套设施,投资三条生产线,年加工鲜果2万吨以上,全面保障团镇各类鲜果加工、销售有效运行。达产后,亩均年产量达3.5吨,产值达3万元,可吸纳连队职工群众就近就便就业40人,户均年收入达4万元。通过以工代培,培养标准化苹果种植能手,为团镇推动苹果特色林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4.纺织促就业,加工不出户。在51团党委支持帮助下,6连依托图木舒克市唐锦纺织企业建立唐锦纺织家庭工坊,发展家庭工坊近30户。每个家庭工坊包括翻袜、缝头、定型3道工序,每包加工费40元,按平均日产量4包3200双计算,家庭月收入可达4800元,实现连队职工群众“足不出户、居家就业”增收新模式。
  5.养兔促致富,支部有门路。连队以喀什地区巴楚县兔冠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由连队党支部牵头组织党员、群众骨干和职工群众成立合作社,注册资金20万元,租赁0.5亩土地建设养殖圈舍,为社员提供种兔及獭兔养殖技术、销售渠道等。截止2023年8月底,合作社养兔1000余只,成兔约2Kg左右出栏,销售价格约21元/Kg,预计全年直接经济收入50万元,视市场销售情况,争取年底前将庭院养殖推广到20户,养兔规模达到5000只,预计收入超过百万元。
  6.店铺促商业,创业有去处。连队建设近10000平方米美食广场,重点打响连队美食广场品牌。积极争取第三师图木舒克市文旅局工作支持,与51团二小、五幼,唐锦开展合作共建,拟常态化开展放电影、唱红歌、跳舞等系列文娱活动。搭建电商平台,帮助周边团场连队销售唐王古瓜、红枣、香菇、红柳签羊肉等特色农产品。增加场地使用效率,计划发展连队夜市摊位20—30个。规范提升连队58个门面房的卫生环境和经营水平,营造环境良好、方便舒适、服务高效的营商环境,让周边群众愿意来、主动来、经常来。
  (三)多措并举,改善连队人居环境
  “早些年,6连道路年久失修、路面损坏且坑洼不平。一到雨雪天气,整条路就变得泥泞不堪,被群众称为‘麻烦路’。”通过2019年实施连队人居环境整治行动、2021年第三师51团6连连容连貌文化提升建设以工代赈项目,连队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麻烦路”变成了“幸福大道”。浓厚的文化气息和新鲜的时代感让墙面彩绘成为美丽连队建设的“代言人”。通过书写宣传标语,绘画绿水青山美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居环境整治、兵团精神、连队特色产业、乡村振兴等内容融入其中,让职工群众在改善居住环境的同时,实现精神生活的提升,建立房前屋后“三包”的分级责任体系。组织“每日一小时幸福连队清洁行动”“每周一次全员大扫除”。每月评选一次连队“美丽庭院”,对连队现有庭院建设质量进一步提升。实现从“环境的美丽”向“人的美丽”的巨大转变。
  
  (四)文化润疆,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连队周边自然风光优美,大漠、山脉、原始胡杨林浓缩了西域自然风光,也是“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造技艺”的发源地之一。图木舒克土陶技艺馆是在原址处建设“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造技艺”保护利用设施,进一步创造了区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在土陶馆传统土陶烧制区建有4座仿古土窑并配有现代化制陶设备,基本满足土陶爱好者的体验乐趣,把土陶文化和刀郎木卡姆文化纳入到舞台剧中,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开展“线上+线下”文化交流会、土陶文化宣传会等多种形式,共同诉说三师图木舒克市故事、唐驿往事,充分促进民族文化交往。通过“非遗进校园”等活动,将土陶艺术历史发展、小故事等内容,结合戏曲、书法、民族舞等传统文化内容,巧妙融合艺术表现形式,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为丰富连队职工群众文化生活,连队党支部设置党建书吧、开设假日学校、孔子学堂,培养中小学生读书、练习毛笔字等兴趣爱好和良好习惯。2020年10月建成,面积120平方米,总投资50万元的“忆苦思甜·军垦传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由6连党支部负责运行管理,每年由团镇专项资金及连队运行经费共计10余万元用于运行维护。馆内现有藏品13件,展示各类历史影像80余幅,配备专兼职解说员3名。在回溯6连所在的这片土地的历史发展中,将新疆四史教育具体化、形象化、场景化,让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群众深切地感受到爱国主义这样一个宏大主题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三、经验启示
  (一)发挥党建引领,助推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任重道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关键,持续抓好党建促乡村振兴,持续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使党建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统筹好基层党组织、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等组织力量,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更好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走出一条党建引领助推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
  (二)发展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发挥乡村农产品等资源优势,按照“集链成群”的思路,以工补农、以工促农,健全产业链、融合创新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农业向“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全产业链条的方向发展,不断提高综合效益,把增值收益更多留给职工群众。依托链主企业,强产业龙头、扩生产基地、带广大农户、创区域品牌,选择市场空间大、经济效益高、资源后备足、比较优势大的特色优势产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使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三)传承文化艺术,促进乡村治理。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在于保护和发扬我们的文化遗产,将其传递给后代,提供了一个了解自己文化的重要途径,为当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精神支撑。充分发挥本地传统文化的作用,有限满足各族职工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凝聚团镇各族职工群众团结奋斗,繁荣发展共同前行的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造各民族共同精神家园,同时也为促进民族团结与文化多样性作出重要性。
  (四)打造绿色农业,实现长效发展。乡村振兴的一项标准是建设生态宜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宜居就是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关系到民生幸福,也关系到社会持续发展。依托农产品等资源优势,打造乡村绿色农业集群,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融为一体,实现农业与工业、商业、运输业等产业的紧密结合,既有利于增强乡村经济发展活力,引导资金、人才等要素向乡村合理流动,增强以工促农的实效,也能推动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融合发展。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