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格尔木市红柳村:乡村蝶变展新颜 锚定振兴阔步行
2024-08-20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 字号:
- [大]
- [中]
- [小]
引言: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相继实施,红柳村积极发挥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村域治理和合作社壮大发展两手抓,探索出“产村一体发展、支部引领带动、群众广泛参与、农旅融合发展”的发展道路。
一、基本村情
随着乡村振兴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国家要求和发达省区相比,还存在差距。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由农业大村向旅游强村转变,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是解决红柳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带动农牧民增收和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红柳村位于格尔木市市区以东,距离市中心12公里,2013年批准成立行政村,全村人口93户462人,脱贫户2户6人。村“两委”班子成员7人,实行交叉任职,村务监督委员会3人,全村党员9名。红柳村是在沙窝窝里“诞生”的村庄。2008年以来,格尔木因道路延伸修建,将40户村民拆迁安置到红柳村现址。当时红柳村还是一片荒凉的沙滩,和周边其他村庄相比,这里土质不好,基础设施薄弱,基层组织不健全,群众生活水平低,被列为全市“后进村”。
近年来,红柳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省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合作经济为依托,以新兴农产品市场发展为导向,在组织基础、村集体经济、乡村振兴等方面持续发力,成功摘掉贫穷落后帽子,嬗变为党建引领现代农村绿色发展的“明星村”“先进村”。先后被评为“高原美丽乡村”“海西州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乡村振兴战略试点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二、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一)坚持党建引领,凝聚乡村振兴合力。红柳村党支部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以红色党建引领绿色发展”的工作理念,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激活乡村振兴动力源泉。一是配强头雁强堡垒。精心组织开展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工作,坚持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队伍建设的标准,严把政治关、品行关、能力关、廉洁关,成功选出支部班子成员3人,村委班子成员5人,45岁以下70%、女性57.14%、高中以上71.4%,实现了“三优三强三过硬”和村书记、主任“一肩挑”的“双百”目标,有力确保了乡村振兴人选质量。二是固本强基助振兴。充分发挥党支部核心作用,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定期组织召开支部会议,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使党员干部的学习教育工作常态化开展,规范化运行,积极营造学习氛围浓厚、工作环境良好的风气。完善支部管理制度,将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制度、党员培训教育制度、“四议两公开”等10余项制度进行上墙公示,结合党支部“双指数”考评工作,采取“星级评定”的方式,每季度对全体党员进行综合考评和上墙公示,组织支部全体党员利用支部“三会一课”、昆仑红•党群综合服务平台、远程教育等“线上+线下”的模式近三年开展党员教育活动80余次。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建立定期学习和交流制度,提高每一个党员的素质,同时为党员设岗定责,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畅通群众对党员认识了解的渠道。以“党课开讲啦”活动为抓手,开展专题党课讲授活动6次,按照“一月一主题”的目标要求,开展“主题党日”活动10余次。三是理清思路促发展。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产业”的工作思路,紧扣“强村富民”发展目标,找准村集体经济突破口,着力在产业联建、特色品牌、规模化经营上做文章、下功夫,创新“支部领办+产业联建+延伸产业链条”的发展模式,把党支部的政治优势与实体产业优势结合起来,凝聚党建引领为乡村振兴全面实施提供组织保障。
(二)强化村级治理,提升乡风文明。红柳村党支部着眼村域治理短板,依托村级事务代办制,创新推行“一巷八户长”工作机制,即以村内巷道为单位,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以民主推选的方式,每5—8户推选一名群众评价好、威望较高、热心村级事务的人员担任“八户长”,每条巷道成立以“八户长”为骨干,本巷道内常住的村干部、普通党员、致富带头人、威望较高、村级后备干部等群体为辅助的“一巷八户长”联保小组,依托“乡村夜话”“民情恳谈”“周末大食堂”等,按照“有事谈事、无事谈心”的原则,聚焦巷道内治安人员管控、矛盾纠纷调解、环境卫生整治、村情民意收集、扶贫济困等涉及村级事务发展的事项,由村“两委”班子定期督促指导各巷道“八户长”深入本巷道农户家中,宣传党中央、省州市出台的惠民政策,了解农户琐事难事、巷道治理顽症,力所能及帮助答疑解惑。全村17条巷道共推选出17名“八户长”,建立“一巷八户”联保小组17个,协调解决涉及村内硬化道路改造等困难6件,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做到了“群众吹哨、户长报到、联保周到”,过去“小吵天天有,大打三六九”“闲聊赌博”“婚丧喜庆大操大办”等现象得到了根本性改变,有力提升了村级治理科学化水平。在村“两委”班子和“八户长”的共同努力下,村内重新修订村规民约实施细则、公布村内红黑榜单、组建成立志愿者服务队、修建免费就餐爱心食堂,进一步增进了党支部与党员、党员与群众、群众与群众间的感情,极大地促进了群众参与村级公共事务管理的积极性、增强了群众的全村主体责任意识、爱村保护意识。
(三)延长产业链条,带领村民致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红柳村乘着乡村振兴的春风,坚持“党建引领,旅游富民”的发展思路,推行“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全体农户”模式,深入挖掘自身产业优势,成立仁达枸杞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大头哥”商标,合作社采取入股分红的形式组建,采取多元化发展模式,先后种植红枸杞、黑枸杞、食用玫瑰、苗木、饲料草种、紫皮大蒜、白皮莴苣、大田蔬菜、沙葱等农产品1240余亩,建成占地2000㎡的农业观光体验馆(智能温室)和无公害蔬菜基地大棚18座,打造出占地约3000亩的集垂钓休闲、农家餐饮、蔬果采摘、娱乐观光、农业科普、党性教育为一体的“红色”生态农业园,形成了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农业管理、科研、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链模式。修鱼塘、盖鸡舍、建猪棚、开放现代农业体验馆、经营农家乐,仁达合作社让市民及游客一边享受采摘的乐趣,一边观赏无土栽培植物,一边吃着本地农家饭,“循环农业”的思路和做法让仁达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同时也带领乡亲们吃上了“旅游饭”。目前,合作社固定资产已达2000多万元,销售收入达500多万元,年利润200万元,每股分红600元,解决当地就业200人,仁达合作社已成为格尔木标准化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先行典范,“大头哥”已成为当地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枸杞品牌。建村短短7年时间,红柳村成长为以枸杞、果蔬、肉禽等绿色农产品为主业,以乡村旅游为依托的高原美丽乡村。面临周边邻村都没有磨面坊,市场需求比较大的问题,同时为了做厚做实村集体家底,红柳村不断强化党建引领,创新发展模式,完善利益联结,建成了村仁达合作社循环农业粮油加工坊,其为谷类作物的收购、生产、加工为一体,以绿色食品面粉为主营产品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预计年收益将达到20万元。村党支部以“助农、惠民”为出发点,建成首家“供销社+专业合作社”模式农产品直销店,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也为市民提供了购买新鲜蔬菜的需求,进一步破解农民农产品“卖难”和市民“买贵”的问题。为了使村集体农业产业得到长足发展,破解农产品发展单一的瓶颈,在村党支部带领下,利用交通和地域优势,2022 年红柳村积极争取乡村振兴资金900 余万元,建设了农家特色餐饮四合院、农家餐饮旅游服务中心的农家餐饮旅游服务建设项目,串成了农家乐体验、农产品采摘、农村旅游观光的旅游路线,围绕“吃住行游购娱”要素不断丰富旅游业态,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擘画了产业兴旺、农民生活富足的振兴蓝图。
(四)勇担社会责任,接续乡村振兴。红柳村党支部始终牢记为民服务的宗旨,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依托仁达枸杞种植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在扶贫帮扶、服务社会上积极担责。一是根植于民,深入推行“包、帮、联”脱贫工作模式。红柳村仁达合作社通过“一个党员联产承包一个责任区、一名党员结对帮扶一名贫困户、一名党员至少联系发展一名党员”的方式方法,先后结对全镇贫困农户70户209人脱贫致富、合作社自筹19万元帮扶70户贫困户顺利脱贫、以1500元分红标准帮扶20户贫困户、以不低于2000元标准帮扶3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67户209人每年每人享受640元分红金,同时合作社与21户70人签订代养协议,为助力全镇农户实现脱贫、推动全镇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担当作为,在荒地复耕复种上积极出力。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后,红柳村仁达合作社以身作则,积极响应中央关于“牢牢守住 18 亿亩耕地红线的”要求,主动扛起复耕复种撂荒地的政治责任和民生责任,主动复耕复种撂荒地 1500 亩,改良种植沙化地 1500 亩,辖区 3000 亩荒地和沙化地重新被利用。
三、经验启示
(一)乡村要振兴,组织建设是基础。通过选优配强村干部,切实提升村“两委”在产业发展、乡村振兴中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更好带动村民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前提条件。并大力推行“党员+致富能人”“致富能人+农户”帮带模式和党员能人组团、党员责任区帮带、党员结对帮扶等发展模式,推动广大党员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党员干部真正成为村民致富路上的“领头雁”“带头人”。
(二)乡村要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产业兴则百业兴。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一是帮找路。镇党委政府立足红柳村实际,指导我村立足不同资源禀赋,发扬“自下而上、事由民议、策由民定”原则,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规划实施了仁达合作社、农家餐饮旅游服务等项目。二是强龙头。广泛开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示范创建等活动,通过创办仁达合作社,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打造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产业园区。三是补链条。根据市场需求组织农户从事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使合作社不断得到壮大发展的同时,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全链条升级,相继实施仁达合作社循环农业粮油加工坊、农产品直销店等项目,从“小生产”走向“大市场”,获取规模效益。四是塑品牌。本村用足用好红色、产业、文化、生态等资源,用足用好特色文章。打造出集垂钓休闲、农家餐饮、蔬果采摘、娱乐观光、农业科普、党性教育为一体的“红色”生态农业园旅游精品。
(三)乡村要振兴,基层治理是重点。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国家治理的基石。随着乡村发展日新月异,治理面临挑战:农村社会结构深刻变动,诉求日趋多样;物质生活提升,农民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增长……振兴路上,实现乡村善治,必须攻坚克难。我村着眼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以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为优先方向,创新推行“一巷八户长”工作机制,积极构建“农户吹哨、户长报到、联保周到”服务模式,提升村级社会治理水平,使乡风更文明、民风更淳朴、社会更安全。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