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罗平县“云上花乡”:盘活闲置资源 赋能乡村振兴
2024-08-20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 字号:
- [大]
- [中]
- [小]
引言:近年来,罗平县积极探索“乡村旅游驱动三产融合型”乡村振兴模式,借力金鸡峰丛景区资源禀赋优势,在板桥镇先行先试,打造以“花间赏、云上住、维古养、龙潭忆”为主题的乡村振兴示范园,坚持“机制先行、运营前置、业态盈利、生态宜居”原则,探索了“一个中心、四个机制”的乡村旅游实践经验,即突出以农民为中心(决策主体、建设主体、运营主体、受益主体),创新以工代赈的建设机制、乡村CEO主导的运营机制、资产盘活的利益链接机制、陪伴式成长的组织机制,闯出了一条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赋能共同富裕的新路子。
一、基本村情
罗平县板桥镇云上村、维古村、小龙潭村地处滇、桂、黔三省区接合部,距离罗平县城14公里,位于百万亩油菜花海和“中国最美峰丛”—金鸡峰丛腹地,紧邻国家4A级景区九龙瀑布和西南地区最大的国际小黄姜交易市场。村庄坐落在千姿百态的喀斯特峰林中,峰林间镶嵌着良田、菜花、村落,构成一幅秀美的乡村田园画卷。2021年以来,罗平县抢抓全省实施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的政策机遇,以百万亩油菜花海和金鸡峰丛景区为核心吸引,建设以“花间赏、云上住、维古养、龙潭忆”为主题的乡村振兴示范园,辐射带动金鸡、品德、安勒3个行政村,闯出了一条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镌刻了“乡村美、产业旺、人和谐、生活富”的乡村新画卷,积累了可推广、可借鉴、可复制的乡村振兴实践经验。
二、主要做法
(一)统筹推进,上下联动“一盘棋”。
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和“市县乡抓落实”工作机制,把示范园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一是上级关心强信心。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寄予厚望,市委领导亲自抓,多次实地调研,并派出工作组驻点指导。省驻京办鼎力相助,多方协调人力、物力、财力给予支持。二是专家指导定方向。邀请中国农业大学李小云教授团队蹲点指导,为示范园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库咨询服务。三是县委重视有保障。罗平县委把党管农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成立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示范园建设领导小组,组建10个县级领导任组长的工作推进专班。县委书记当好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每周到现场调度一次,强力推动工作落实。四是一线落实提速度。板桥镇党委政府把党委会、班子会搬进村组召开,集中优势力量和主要精力投入到示范园建设,政策在一线落实、工作在一线推进、问题在一线解决,跑出了乡村振兴“板桥速度”。村级党组织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激发群众主体作用,群策群力推动党建与乡村振兴互融互促、同频共振。
(二)规划引领,设计施工“一条心”。
坚持先规划后建设、无规划不建设,把编制好乡村规划作为第一任务,发挥好规划引领作用。一是规划先行领航向。充分尊重乡土风貌、地域特点、传统文化和农户意愿,坚持“轻介入、微改善”的设计理念,不搞大手笔、大手术式拆建,最大限度保留乡村原有风貌和格局。省驻京办邀请北京专业机构到村参与规划,李小云教授多次亲临现场指导规划,板桥镇以“干部规划家乡行动”为契机动员500余名干部、乡贤回村共谋振兴,并组建专业团队在李小云教授指导下逐个点位打磨细节。二是按图施工保质量。在总体规划指引下,设计团队完成120余个设计方案,画出施工图和效果图,报经李小云教授团队审核通过后,再按图精准施工,确保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产业设施建设从容展开,人居环境改善、乡村生态保护、农耕文化传承有序推进。
(三)多方筹资,合力唱好“一台戏”。
坚持多个渠道进水、一个龙头放水,把分散资金整合起来集中统一使用,解决“钱从哪里来”和“用往哪里去”问题。一是打出筹资“组合拳”。拓宽资金筹集渠道,通过财政资金补助、沪滇资金帮扶、专债资金投入、社会企业投资、村集体和农户出资等方式共筹集资金4300万元,形成财政资金撬动、专项债券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二是把好投入“风向标”。在“化零为整”的“总盘子”中统筹资金投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政府资金投入为主,经营示范点项目以社会企业投入为主、政府资金投入为辅,集体经济项目以村集体资产投入为主、其他投入为辅,农户自主经营项目以农户资产投入为主,确保各类资金用好用活、资产保值增值。
(四)群众主体,干群共办“一桌席”。
秉承“农民的村庄农民建、农民的村庄农民管”的理念,在镇村干部的引导下,全方位调动群众参与“建、管、治”,避免“政府干,群众看”。一是动员群众共谋。在规划阶段,通过召开院坝会、群众会等,听取村情民意、征求群众意见、凝聚发展共识,用组织的决心强化群众的信心。二是发动群众共建。抓实党员带头,带动群众对残垣断壁、破旧闲置农房进行“清、拆、规、建、管”,让闲置低效用地、农房等变成有价值的经营性资产、可利用的“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广场”。积极推广以工代赈,鼓励农民投工投劳、就地取材参与建设。共发动农户改房90余户、改厕86个,改造小庭院、小菜园、小花园等11000余平方米,建设公厕7个,提质改造道路7.8千米,铺设供水管网、雨污管网、强弱电入地合计40余千米,3000余人次通过以工代赈参与村庄建设。三是引导群众共管。借鉴脱贫攻坚“干部包户”做法,每户均有干部结对,“一户一策”为农户量身定制经营业态,引导农户自主创收。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推行村规民约执行监督制度,成立党员先锋队、巾帼服务队、乡贤议事会三支队伍,引领群众支持和参与乡村治理,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截至目前,示范园内已有26户农户开办了民宿、便利店、小吃店、烧烤店等业态,有18户农户正在筹建经营项目,还有63户有意愿创业。
(五)盘活资源,激活发展“一池水”。
坚持以壮大集体经济和促进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探索建立“资源盘活型”利益联结机制,最大限度激活“沉睡”资源,把农户融入产业链中,带动农民一起干、一起赚。一是清产核资,三类资源活起来。盘清村集体、农户、企业三类资产,作为参与业态经营的资本金。政府投入用于发展经营业态资金量化给村集体作为集体资产,企业投资归属为企业资产,农户闲置房屋、土地、山林、庭院等估值为农户资产。二是搭建平台,一个公司管起来。创新“乡村CEO+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成立合作社代管集体资产,组建公司负责管理园区,招聘乡村CEO负责市场经营。在示范园内,成立2个农民专业合作联社,3个村的集体资产作为合作联社的经营资本金,由村党总支书记任理事长,全权代理村集体经营管理。2个合作联社与板桥镇村镇建设综合开发公司共同注册成立罗平县村景旅游开发投资有限公司,2个合作联社的集体资产各占股23%,板桥镇村镇开发公司占股54%。在全国范围内海选3名乡村CEO,组建“村组两级党组织书记+乡村CEO”公司管理团队,将乡村CEO前置到建设阶段,熟悉总体规划、资金筹集、基础建设、资产状况、经营方式、利益联结等情况,为后期经营管理打基础。三是市场经营,四种模式转起来。通过农户自主经营、合作社自主经营、经营公司+农户合作经营、经营公司+社会企业合作经营4种模式,推动乡村公寓、精品民宿、嵌入式民宿、云上农品、乡愁集市、云上会客厅、云上时光咖啡吧、研学基地、龙潭服务中心、五坊一中心、户外拓展基地等经营业态“百花齐放”。四是三次分配,群众日子靓起来。健全完善利益分配机制,让群众成为乡村振兴的最大受益者。一次分配营业额:开发“智慧云上”管理系统,建立统一收款码,系统自动根据业态类别按3%—10%的比例提取营业额分配给合作社;二次分配净利润:合作经营业态的利润按合作协议进行分成;三次分配发展红利:合作社按比例提取的收入和经营利润,支付运营管理成本后,20%用于集体经济再发展,80%用于社员分红。在“资源盘活型”利益联结机制的强力驱动下,自2021年1月试运营以来,示范园累计吸引16万余人次游客、130余个团队前来观光、体验,营业额累计达10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40余万元,户均增收3800余元,实现了农户自主经营有收入、合作经营有分成、就近务工有工资,全体社员有分红,全民共享乡村振兴成果的目标。
三、经验启示
乡村振兴工作才刚刚起步,乡村建设任务仍然繁重,通过罗平县“云上花乡”示范园的建设,经过调整、优化、反思、总结,认为可以借鉴的经验有以下四点:
(一)盘活闲置资源,经营业态不断丰富。以罗平县百万亩油菜花海和金鸡峰丛景区为核心吸引,把现代元素融入村庄闲置资源,开发了乡村精品公寓、嵌入式民宿、云上农品、乡愁集市、云上会客厅、云上时光咖啡吧、研学基地、专家工作站、五坊一中心、户外拓展基地等业态,建成以“花间赏、云上住、维古养、龙潭忆”为主题的乡村振兴示范园,辐射带动金鸡、品德、安勒3个行政村,闯出了一条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镌刻了“乡村美、产业旺、人和谐、生活富”的乡村新画卷。
(二)突出农民主体,利益联结不断紧密。在中国农业大学李小云教授团队的指导帮助下,突出以农民增收致富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了5个可推广、可借鉴的乡村振兴实践机制:强化政府引领作用,建立农民受益为主体的组织机制;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建立农民受益为主体的建设机制;保障农民民主权利,建立农民受益为主体的管理机制;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建立农民受益为主体的经营机制;维护农民根本利益,建立农民受益为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
(三)紧跟时代理念,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在李小云教授团队指导下,市级指导组和县、镇专班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得到质的提升。云上花乡示范园建设将3名乡村CEO前置到建设阶段,让其熟悉示范园建设的总体规划、资金筹集、基础设施建设、资产状况、经营方式、利益联结等情况,为后期产业规划、资产管理、业态开发、市场经营、成效展示等夯实基础,成功锤炼出了一支“懂农村、懂农业、爱农民”,具有现代乡村建设经营管理经验的队伍。
(四)维护农民利益,振兴之路不断拓宽。始终坚持“农民的村庄农民享受”的理念,充分发挥农民市场主体作用,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不断入户调研,最终依托“智慧云上”小程序进行“二次分配”,让经营收益最大程度地“留村补农”。第一次分配,园区提取部分营业额划给合作社,合作社在扣除自身运营管理成本后,20%用于发展集体经济,80%用于社员分红;第二次分配,农户自营利润归农户,合作社自营利润归合作社,合作经营的利润按协议先分配至合作社,再由合作社分红到社员。这样的分配机制,保证了农户自主经营有收入、合作经营有分成、就近务工有工资、全体社员有分红,让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建设者、最大受益者。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