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华蓥市禄市镇凉水井村:“五个注重” 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2024-08-20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 字号:
- [大]
- [中]
- [小]
引言:广安市华蓥市禄市镇凉水井村围绕“红色凉水井、美丽凉水井、富裕凉水井”战略定位,依托红色资源和花卉苗木种植产业,大力推进梨香花海景区建设,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振兴“网红村”“旅游胜地”。
一、基本村情
凉水井村地处华蓥市北部,由原凉水井村、原小驴山村合并而成,位于海棠博览园核心区,是禄市镇“美丽花海”片区中心村,因村内有一口饮之甘甜凉爽的千年古井而得名,系开国中将毕占云成长地、中共上川东地工委禄市特支活动地,幅员面积5.5平方公里,下辖8个村民小组,1184户4179人,村党委设党支部2个、党员117人。凉水井村始终坚持农文旅融合发展,立足海棠博览园花卉苗木产业基地,深挖本土红色资源,先后建成毕占云将军生平事迹展陈、上川东地工委禄市特支革命活动展陈、华蓥山起义女战士党性教学点、“三红”党建馆“三展一馆”红色教育基地,中国梨香花海乡村田园度假区成功创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广安市华蓥市禄市镇凉水井村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首要任务,从“特色资源挖掘、产业链条延伸、本土品牌培育、联农机制构建、基层治理创新”五个方面发力,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49.2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万元,先后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四川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优秀村”“四川省5A级先进村党组织”等称号。
(一)注重特色资源挖掘,搭建农旅发展载体。
立足资源禀赋优势,以文化铸魂、产业打底,连点成线、串线成面,激活乡村发展活力。一是深挖红色资源。结合建党100周年和党史学习教育契机,挖掘开国中将毕占云成长地、中共上川东地工委禄市特支活动地等红色资源,建成毕占云将军生平事迹展陈、上川东地工委禄市特支革命活动展陈、华蓥山起义女战士党性教学点、“三红”党建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实现村集体经济固定资产增值约1500万元。二是发展特色花卉。因地制宜把花卉苗木种植作为产业发展的主打方向,积极引进有实力的业主,通过流转农民自留地、撂荒地、滩涂地等,运行“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重点发展海棠、紫薇等花卉苗木产业,建成海棠博览园花卉苗木产业基地5200余亩,核心景观区1500余亩,种植以海棠、紫薇、三角梅为主的各类花卉苗木500万株,形成“春来海棠艳、夏秋紫薇红、冬雪梅花香、百花竞争宠”的自然美景,“海棠博览园”被评为十大省级花卉产业园区,纳入省级现代林业园区培育。三是完善农旅配套。积极推动中国梨香花海田园度假区建设,建成投用花海乐园、空中栈道、十二花神等旅游景点及舒家大院、华蓥山土菜庄等餐饮民宿,完善旅游公厕、停车场等“吃住行游购娱”基础服务设施,变“过路观光”为“落脚体验”,中国梨香花海乡村田园度假区成功创建为国家 3A 级旅游景区。
(二)注重产业链条延伸,推动多元融合发展。
围绕农文旅产业延链拓链强链,探索创新农文旅三产融合发展模式,整合资源“接二连三”,加快培育文旅产业、产品、服务等新业态。一是发展文旅产业。利用凉水井村红色教育资源丰富、花卉产业基础较好的优势,将“三展一馆”和梨香花海景区等串联形成红色教育——乡村振兴现场教学路线,吸引省内外各级单位到村开展红色党性教育、干部外训现场教学等活动,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振兴“网红村”“旅游胜地”。二是开发文旅产品。挖掘千年古井优质地下水资源,联合片区内其他村集体投资300余万元,创办花海凉水井饮用水有限责任公司,开发富“锶”矿泉水—“花海凉水井”,年产值达2000万元。同时,与专业文创公司合作推出红色将军茶杯、创意折扇等文创产品13种,注册“红岩泉”“花海老井”等11个商标。三是拓展文旅服务。巧借中省集体经济扶持和红色美丽村庄试点东风,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理事会领办四川占云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自主经营毕战云展陈,为旅游观光游客提供交通车辆安排、餐饮预订、导游讲解、会议室租用、话剧演出等“吃住行游购娱”服务,实现村集体年增收10余万元。
(三)注重本土品牌培育,提升乡村产业价值。
将农业品牌化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利用花卉产业、红色文化优势,打造独具特色的“凉水井梨香花海”乡村旅游品牌,助力乡村振兴提质增效。一是树立品牌形象。推动红色美丽村庄走品牌建设之路,围绕“三展一馆”及海棠博览园,精心打造华蓥山·花海人家等精品院落,开发华蓥市首部沉浸式红色戏剧《幺店子》,树立可游可望可赏可居的“梨香花海”红色地标乡村旅游品牌。二是强化品牌管理。整合资金高标准打造集综合服务、智能体验、教育培训、党群活动四大功能于一体的区域化党群服务中心,推行“欢蓥办”一网通办便民服务,有力提升景区建设、品牌运营、文旅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三是做优品牌推广。坚持以节为媒、以节促游,将节会活动作为品牌推广、文化宣传有力举措,持续推出“华蓥市非遗进景区暨曲艺展示展演”“奔跑吧·华蓥”主题诗歌朗诵会“华蓥山蜜梨采摘节”“梨香花海·最美人家”乡贤模范评选等特色活动,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华社、四川电视台进行推广宣传,进一步扩大“梨香花海”的品牌影响力。
凉水井村华蓥山·花海人家院落
(四)注重联农机制构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积极探索联农带农机制,通过入股合作社、进园区务工、流转土地、开办农家乐等方式助农增收,实现村民收入和村级集体经济“双增长”。一是产业带动增收。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鼓励村民以土地入股产业,每亩保底分红500元,村集体收益部分的40%按量化份额分红到户,带动村民户均增收270元。二是就业吸纳增收。围绕梨香花海景区建设,村集体投入50万元,成立华蓥市众诚劳务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承接乡村振兴、农文旅融合等各类小微工程项目建设,引导村民到花卉苗木基地施肥、除草、管理以及村内公共场所、公路、民宿、餐饮、娱乐场保洁等劳动服务,为群众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300余个、就业村民人均年增收1.8万元,村集体经济年增收12万元。三是鼓励创业增收。依托“三展一馆”和梨香花海景区,引导周边60余户村民通过开办民宿、经营农家乐、销售红色文创产品、销售特色农产品等方式创新创业,实现年增收10万元以上。
(五)注重基层治理创新,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坚持党建引领、立足实际、创新模式,全面加强基层治理,通过共商共建共治,理顺产业融合发展思路,破解产业融合发展难题,实现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成果全民共享。一是实施中心村片区大党委工作制。建立以凉水井村为中心村,姚家塝村、大坡老村、三圣寨村、走马岭村共同参与的美丽花海片区大党委工作制,破解村域之间产业融合发展难题,使村域之间区域统筹、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建共享,增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动力。二是创新“言和堂”“平安红旗岗”微矛盾多元调解。建立“言和堂”微矛盾多元调解室,制定《言和堂调解指引性意见》《言和堂调解“十字诀”》,将调解室建在了群众家门口,将产业融合发展矛盾化解在基层。创设平安建设志愿者服务队伍“平安红旗岗”,坚持“3+3”综合服务工作机制,广泛引导辖区群众参与社会治理,以良好文明乡风助推产业融合发展。三是推行便民服务事项“安易办”。全面梳理便民服务高频事项141项,建立“安易办”便民服务体系,将便民服务“窗口”延伸至“村口”,实现市镇村三级服务窗口即时联络,95%以上的民生事项“办事不出村”,全面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三、经验启示
凉水井村在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用好资源禀赋、发展培育产业,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逐渐建成一个经济有活力、发展有动力、产业有项目、社会有文明、生活有奔头的“美丽新村”。
(一)强化党建引领。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加强基层治理、化解矛盾、共建共享,激活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全方位激活乡村振兴的发展动能。凉水井村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切实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通过狠抓党建促进发展,努力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党建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内驱力。同时,加强基层治理,及时化解和解决乡村振兴发展中的矛盾,把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通过培智扶志解决“要我振兴”到“我要振兴”的观念和动力问题。
(二)深挖资源禀赋。挖掘当地优势要素,打造优势产业,实现乡村振兴的精准破题。凉水井村的发展,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就是注重乡村振兴的总体战略规划,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及产业基础,以毕占云将军生平事迹展陈等“三展一馆”和“梨香花海”农文旅融合景区为核心,最大程度盘活了土地资源,保护了生态资源,打造了优势产业,为乡村实现更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推进产业融合。做好产业谋划布局,构建一、二、三全产业体系,夯实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凉水井村通过发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花卉产业和集体经济等,全面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不断优化、延展旅游服务、休闲娱乐、特色农产品等现代农业产业链条,积极构建多层次产业结构,扩大有效供给,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益,促进村集体经济和农民群众多元增收。
(四)实施区域协同。加强示范引领、片区联动、品牌共建,打造整体优势,实现乡村振兴的区域共富。华蓥市建立了以凉水井村为中心村的美丽花海片区,凉水井村等先行发展起来的村必然承担着带动其他村联动发展、共同致富的使命。周边村通过投资入股凉水井村水厂、融合“梨香花海”景区建设等,联片带动交通互联互通、产业连片融合、集体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区域共富。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