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南一村:农旅融合走出产业发展新路子

2024-08-20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字号:
[大]
[中]
[小]

  引言:2021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全州县南一村委毛竹山村时指出:“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南一村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实践交流基地建设为契机,持续壮大葡萄种植和旅游特色主导产业,加快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推进农旅融合发展,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3.8万元,成为乡村振兴的排头兵和典范村。
  一、基本村情
  南一村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县才湾镇,地处湘江战役发生地,红色文化底蕴丰富。南一村委毛竹山自然村,因漫山遍野的毛竹得名,全村46户156人。由于交通不便,这里曾是全州县最贫困的村子之一,流传的民谣“泥砖瓦,生活苦,南瓜汤,有女不嫁毛竹山”,曾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2021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一村委毛竹山村,考察推进乡村振兴等情况。总书记走进葡萄种植园,与村民和农技人员亲切交流,鼓励大家坚持科技兴农。毛竹山村民牢记总书记嘱托,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科技赋能葡萄产业发展,并用高质量发展的葡萄产业,酿造如葡萄般香甜的美好生活。2022年,毛竹山村葡萄年产值达550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达3.8万元。
  二、主要做法
  (一)科学技术赋能葡萄产业,着力提升产品品质,铺通致富发展幸福之路。毛竹山村,虽因毛竹而得名,但种植葡萄的历史悠久。近年来,毛竹山村立足现有产业基础,以提升葡萄品质为突破口,拓展种植葡萄新品种,不断做大做强葡萄产业。
  一是规模化标准化建设。为规模化发展葡萄种植产业,自治区、市、县、镇、村五级党组织和各农业技术部门主动提供帮助,毛竹山村积极响应,实行“党支部+协会+基地+农户”的模式,开展葡萄品种改良及技术引进。先后投入600万元完成46户82亩的葡萄改良工作,涉及改良品种有春光、蜜光、瑞都科美、瑞都红玫、妮娜皇后、阳光玫瑰等高端品牌,并整合各类项目资金800万元,完成了300余亩葡萄种植标准基地的打造。预计改良后葡萄零售价格每斤可提升3-5元以上。
  二是强化技术服务保障。近年来,毛竹山村通过与广西农科院、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等农业科研单位结对共建,加强技术培训,科技特派员每月定期下乡指导、在线互动视频把脉问诊农作物生产情况、云直播互动交流等活动,从产品引进、技术支持、设备供给、农作物订单收购等多方面给予支持。
  三是引入现代科技赋能。通过“项目资金+村民自筹+志愿捐助”的方式,在毛竹山村等地引进水肥一体化设备、气象监测设备等科技助农设备,让农作物园实现自动灌溉、自动施肥及湿度检测、雨情监测、紫外线检测,以科技助力提升葡萄等主导产业品质。2022年,毛竹山村葡萄年产值达550万元。
  
  (二)部门联动助力葡萄产业,着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铺就产业发展通达之路。
  一是整合优质资源,赋能区域发展。将红色基因注入葡萄产业发展,发挥部门联动优势,依托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园等五个国家级项目和两个自治区级重大项目核心区均在才湾镇的重大契机,通过整合项目资源,大力推进红色项目集群建设,在毛竹山村打造了长征精神实践园,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地方特色产业升级。同时,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整合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组织、妇联等部门的资源,完善毛竹山村葡萄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修建长约3公里的葡萄采摘步道,引进葡萄自动滴灌设备、葡萄水肥一体化项目等,为毛竹山村葡萄产业提供基础设施、农业设备物资的全过程支持。
  二是加速乡村旅游产业提档升级。聘请专业规划设计团队,为毛竹山村规划建设了民俗风情体验区、生态风光体验区、幸福葡萄园区三大农旅融合板块,总面积35.87公顷,打造“游、学、购”多元化业态,先后投入3000余万元完成进村道路、村内道路拓宽升级和沥青铺设,新建了旅游停车场、污水收集处理系统,整村推进“厕所革命”,游客接待中心、幸福餐厅、影视基地等项目正在加紧建设,旅游基础配套服务设施得到了全面升级。
  三是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湘江战役纪念园自开馆以来已接待游客超850万人次,吸纳脱贫户就业35人,毛竹山村年接待游客超35万人次;依托各重大项目的实施,在毛竹山村周边区域新打造金槐基地800亩、稻渔共生基地500亩,新流转土地3000余亩,形成了“红色旅游+现代农业+休闲农业”的多产业集群,以葡萄产业辐射带动多产业发展,实现有效融合发展。
  (三)农旅融合推动葡萄产业,着力贯通产品销售渠道,铺好增收富民通畅之路。
  一是拓宽销售渠道,提升品牌影响力。毛竹山村依托葡萄产业种植,延伸葡萄产业发展产业链,不断助力农户增产增收。销售工作线上线下两手抓。2021年毛竹山村成功举办了首届毛竹山葡萄节云上推介会,并举行签约仪式暨发车仪式,由自治区商务厅联合桂北农场,以“线下展销”+“线上促销”的形式,拓宽销售渠道,推动毛竹山葡萄品牌打造,统一使用“毛竹山牌”包装。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牵头下,毛竹山村引进北京鑫福海公司,由公司与葡萄合作社签订收购协议,北京鑫福海公司全程负责产品的打包销售工作,让群众再无葡萄销售的后顾之忧。
  二是延伸产业链条,提升联农带农成效。在葡萄产业蓬勃发展之时,毛竹山村紧抓机遇,积极打造农旅融合发展新型业态。而今的毛竹山村,除了大片的葡萄园,挂着红灯笼、摆放着当地农副特产的小卖部和农家乐,也吸引着众多游客的目光。王德利是村里率先开小卖部、搞农家乐的村民之一。王德利家的小卖部,几乎每天都有游客前来。2021年至今,毛竹山村乡村旅游持续火爆,接待游客超32万人次,葡萄成熟季节,村里的停车场几乎天天都停满了车,游客一波接一波的来。随着游客的到来,更多的村民抓住了这个机遇。先后培育农民导游21人,发展农家乐、小卖部32家,村民们在家门口就吃上了“旅游饭”。吸引青年返乡创业,加入了吃“旅游饭”的队伍。游客多了,葡萄也好卖了,通过发展葡萄采摘体验、游客团队带货等活动,毛竹山的葡萄越来越畅销了。其中,蓝玉、温克葡萄的零售价格达到了6-10元一斤,阳光玫瑰葡萄的零售价格更是达到了40元一斤,远远高于当地同品牌葡萄的售价。有些村民的葡萄还在地里,就被预定、抢购一空。
  三是“农旅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葡萄产业发展带动“农旅”融合发展,让毛竹山这个小山村蜕变成了特色农业示范区,村民的收入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2022年底,毛竹山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至3.8万元。毛竹山村先后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国家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实践交流基地”等荣誉称号,从“红米饭,南瓜汤,有女不嫁毛竹山”的穷山村摇身一变,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全国乡村振兴的“典范村”,谱写了乡村振兴生动实践的成功样板。
  
  (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升村庄治理效能。
  一是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风貌提升行动。全村房屋统一风貌,家家户户门前屋后建起了“微花园”“微菜园”,投入200万元在村内建成了污水处理厂,家家户户用上了卫生厕所,实行村民自治及门前门后卫生“三包”制度,全村绿化达80%。总投资1000多万元实施毛竹山村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获得了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广西绿色村屯等荣誉称号。
  二是推进移风易俗专项行动。制定村规民约,推进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引领全村形成崇文尚德的良好村风,先后评比出12名“好邻居、好婆婆、好媳妇”,王德利户当选桂林市十星级文明户。先后承办各类大型活动20余场,节目还经央视直播报道。
  三是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创建毛竹山长征精神实践园党建示范点,发挥党组织优势、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设“五能”党群服务中心,开展党员上门服务群众主题活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党的建设推动乡村振兴。
  
  (五)用好实践交流基地,提升示范交流作用。
  一是加强基地日常管理。形成了“县+镇+村”三级管理模式,县级乡村振兴部门健全工作机制,制定管理方案;乡镇点燃干事激情,助推方案实施;村级着力落实,扎实推进管理规范。具体由南一村委党总支部书记及毛竹山村党支部书记担任基地管理负责人,负责基地的日常管理及现场教学讲解工作。紧扣特色产业发展交流主题,不断丰富村级实践交流基地展示内容。
  二是发挥基地示范交流作用。加强村级实践交流基地配套建设,市县整合行业部门资源,促进党校、高校、行业部门、协会等资源与基地建立共建关系,不断完善师资库、教材库、课程库、案例库建设,提升基地主讲人讲解水平,打造典型案例。积极承接各级各类干部教育培训、学习调研等活动,让学员增强体验感,促进知识转化,提高培训实效。基地今年以来承接各级各类培训、调研考察、产学研活动等36批次7200人次。
  三、经验启示
  南一村葡萄产业发展取得较好成效的原因,在于当地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持之以恒培育“小葡萄大产业”,在实践中探索,在发展中创新,不断积累经验,朝着“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的目标,奋力前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承发扬红色奋斗精神。湘江战役中红军“勇于革命,不怕牺牲”的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南一人。南一人涵养红色革命精神,并在新时代不断发扬光大。在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兴农”的嘱托指引下,南一村坚定了产业振兴的信心,将红色基因注入葡萄产业,秉承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理念,做大做强葡萄产业。正是靠着这种宝贵精神财富,南一村葡萄产业发展驶入了新时代发展的快车道。
  (二)科学谋划产业发展布局。全州县按照“符合市场需求、适合当地种植、综合效益较高、抵御风险能力较强”的标准,结合南一村的实际情况,着力在“特”字上做文章,选准适宜本乡本土的葡萄品种。强化规划引领,制定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做好区域化布局、科学化管理、规范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系统推进葡萄产业发展。在规划中注重三产融合,放大资源优势。围绕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突出拓展延伸产业链,促进农旅结合、互联网+、一二三产业融合,构建链式联动的产业经济,充分激发各类资源要素的价值转化。
  (三)注重人才政策支撑。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培养一批“土专家”,用好科技特派员队伍,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建设一支具有较强科研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成立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完善工作推进机制,规范行业协会运行,更好地发挥协会桥梁纽带和技术服务的作用。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从政策扶持、技术培训、资金信贷、保障服务等多方面入手,予以政策保障;保险机构扩大保险种类,将葡萄种植纳入农业保险,增强抵御灾害风险的能力,提高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协调发力,有效激发了群众做大做强产业的干劲和斗志,有力促进了产业规模化发展。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