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新邵县白水洞村

2024-08-20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字号:
[大]
[中]
[小]

  引言:湖南省新邵县地处“大湾区”、“长三角”、“珠三角”各大经济板块的重要中枢,位于湖南省精品旅游线路的中心位置,距长沙市区190公里,距邵阳市区15公里,沪昆、二广、娄新、衡邵、邵坪等5条高速,207 、320国道,217省道穿境而过,区位交通十分优越。新邵县严塘镇白水洞村距新邵县城7公里,毗邻白水洞风景名胜区、筱溪湿地公园,由原白水村、曾家村、杨柳村、洞口村、石峡村、樟木村6个村于2017年合并而成,总面积23.1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602亩。白水洞村现有村民小组57个,1521户5520人,是新邵县人口和面积最大的村。
  一、基本村情
  近年来,白水洞村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聚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目标任务,立足自然优势、近城优势和交通区域优势,坚持农旅发展,因地制宜,成功打造国家4A级景区、国家地质公园,走上了以发展“休闲、观光、采摘、农事体验、研学、旅游”为主的乡村振兴之路,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中做出了成效与表率。荣获全国休闲美丽乡村示范村、全国旅游消费帮扶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中国传统古村落、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单位、省休闲产业聚集村、省精品美丽乡村、省乡村旅游重点村,湖南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等国家、省、市级荣誉30余个。
  二、主要做法
  (一)建强堡垒,夯实基层基础,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能。
  村党委始终聚焦组织振兴,着力抓好班子,带好队伍,在树新风上下功夫,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凝聚乡村振兴磅礴力量。一是聚人才强班子。选优配强两委班子,留任有激情、有成绩的主职干部,提任高素质、有担当的两委成员,启用想干事、能干事的后备力量,回乡敢创新、能致富、有情怀的外出能人,打造了政治强、敢担当、能致富、善治理、口碑好的干部队伍。二是立规矩树新风。建立健全村委干部日常考核制度及管理办法、党员量化积分考核制度及村规民约,成立村民议事会、红白喜事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八会”,由老干部老党员担任会长,党群共建打造新乡风,真正让村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依托村内的新邵县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开展以案明纪,以图示警的廉政法制氛围持续浓厚。三是选代表促和谐。推选有口碑、有想法的群众代表,积极开展院落会议,代表、群众谈心,拉近干部群众距离,让广大群众积极配合支持及参与村里的建设发展。四是抓学习塑队伍。认真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制度,以“星期一夜校”为活动平台,持续提升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的政策理论水平,进一步唤醒党员身份意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五是兴基础重民生。持续推进白水洞重点民生项目,加快白水洞地区“三路”、“两网”及灌溉、饮水建设,持续推进白水洞易地扶贫安置地安全隐患整改和提质改造,确保搬迁群众“搬得进、稳得住、有发展、能致富”。
  (二)整合资源,农旅融合发展,形成乡村振兴产业集群。
  白水洞村地处国家4A级景区白水洞风景名胜区核心位置、毗邻筱溪湿地公园。白水洞村采取旅游企业开发,村集体投资,村民自主经营,政府主导模式以及混合型开发等五种利益联结模式,进一步向休闲农业全域化、特色化、精品化的方向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以第一产业为依托,采取“村党委+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作形式,实行“一分四抓三促”的经营方式(即:分区域实施;抓村集体经济发展、抓产业园区建设、抓农业人才培育、抓产业融合;促进村集体经济壮大、促进农民增收、促进新型经营主体盈利),大力发展观光型农业。如:政府主导村民参与模式有白水洞景区、白龙洞景区;企业为开发经营主体的模式有白水洞国际研学基地、湖南省新邵县香红生态农业园、珍稀植物园;村集体为开发经营主体的模式有新邵县水云间种养专用合作社、新邵县月亮湖生态农林专业合作社;村民自主经营模式有特色餐饮民宿街、曾家村家佳精品水果采摘园、樟木南方苹果基地、杨梅种植基地、石峡富硒水稻、蘑菇基地、杨柳火龙果采摘观光农业基地;混合型经营模式有新邵县百兴种养专业合作社和月亮湖生态园,其中月亮湖生态园占地面积共4480亩,栽种黄桃、红梨、黄金贡柚、黄金李等11种精品水果10000株,栽种苗木3169亩,带动就业1000余人次·年。50亩葡萄、无花果采摘基地,100亩太空莲基地,100亩南方苹果、红心柚、东魁杨梅种植基地,每年举办“黄桃节”,吸引了大批游客上门观光、采摘、体验,形成“旅游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专业能人+农户”等产业模式。
  此外,在村“两委”的引领带动下,葡萄、无花果,荷花,樟木东魁杨梅、红心柚、南方苹果等基地相继建成出产,基本形成了“一园三基”的农业发展格局。
  另一方面,白水洞村以乡村旅游休闲发展为引擎打造看点。辖区内有珍稀植物园1处,赏花点4处,文化广场2处,“车水”农事体验2处,康养中心1处,休闲垂钓场所1处。大力发展餐饮加住宿的特色农家乐,积极引导和鼓励村民自愿参与,并充分调动和发挥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他们通过参与旅游开发、经营、管理和服务等实现增收致富,目前村内已有特色民宿和农家乐共12家。白水洞古院文化传承区的剪纸、摄影、美术书画作品展厅已正式对外开放。正在建设的农耕文化博物馆,将使腰鼓队,龙灯队等特色民俗文化得以传承。2019年,引进湖南浩翔青少年研学教育服务有限公司,总投资6000万元打造研学小镇,每年接待学生团体、旅游团体10万人次,目前是邵阳市功能最全、规模最大、环境最好的中小学生研学科普教育基地,也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旅游+文化+教育的代表。
  (三)清源整治,打造美丽乡村,擘画乡村振兴靓丽风景。
  白水洞村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注重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镇村联动,积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成立了环境卫生领导小组和监督小组,配备了保洁队伍,各家各户发放垃圾桶,修建了垃圾池,实施统一清收清运,并结合“星期五大扫除”活动,组织党员、组长及志愿者带头参与义务劳动,加强村容村貌美化绿化,屋前房后种植花果树木,四时有花,环境卫生整治成效明显。2022年5月以来,白水洞村大力推进“秀美乡村、美丽屋场”建设,组织党员、组长及群众代表至新邵县“美丽屋场”创建示范村学习,并召开党员、组长及群众代表会议,广泛征求党员群众意见建议,充分调动群众“主人翁”意识。结合“敲门行动”入户宣传人居环境知识,核查帮助农户整理堂前屋后的卫生,真正做到“扫干净、摆整齐、搞整洁”。确定两个屋场为整治屋场,开展全面清源整治,主要针对庭院、休闲广场、文化长廊建设,改厕及管、线、杆治理等方面进行改造。目前,曾家美丽屋场、白水美丽屋场两个屋场正在建设中,建成后将以点带面带动整个村的人居环境彻底好转。
  (四)依托优势,助推脱贫攻坚,树立易地搬迁省级标杆。白水洞村充分发挥依山傍水的优美环境和优越的区位优势,打造了白水洞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该安置点投入专项资金5086万元,规划总占地面积80亩,建设住房33栋126套,安置搬迁群众126户409人,一栋栋别墅式安置房灰瓦白墙布局错落有致,是易地扶贫搬迁与生态旅游开发有机融合的典型,被文化和旅游部向国家发改委推荐为“全国消费帮扶助力乡村振兴优秀典型案例”,先后入选全国政协脱贫攻坚典型案例、上海浦东干部学院脱贫攻坚现场教学案例,国家、省多家新闻媒体对该安置点进行了宣传报道,省发改委多次将安置点航拍实景图作为宣传封面。一是靶向发力抓产业,全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河水潺潺,花朵飘香,利用紧邻白水洞景区的优势拓宽农旅融合路径,特色休闲旅游街区风格的白水洞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俨然已成为白水洞景区一个新“景点”。二是不遗余力抓招商,拓宽搬迁群众就业渠道。在深入推进文旅融合的同时,引进湖南浩翔青少年研学教育服务有限公司打造“白水洞研学小镇”项目,构建了一座集中小学研学实践、劳动教育、职业体验、亲子旅游为一体的“产学研”基地,带动搬迁群众就业12人,年人均增收1万余元。安置点周边增设了一帆风顺制衣加工厂、新邵县老跃制衣加工厂等两个帮扶车间,解决搬迁群众就业15人,年人均增收3万余元。并通过白水洞风景名胜区招工、景区摆摊零售等方式拓宽搬迁群众增收渠道,共计为20余名搬迁对象提供就近就业创业机会,切实做到“搬得出、稳得住、有发展、能致富”。三是凝心聚力抓服务,促进搬迁群众社区融入。为进一步促使搬迁群众社区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全力加强组织管理,依托白水洞村服务中心设立易地搬迁便民中心,切实方便易地搬迁群众就近办事;逐步完善安置点内的相关设施,配套建设了超市、公厕、微菜地、杂物房、文化广场、文化中心、新能源停车棚、公用红白喜事广场等,并不定期开展文化体育和科普活动,全力提高搬迁群众社区融入度。
  (五)党建引领,优化发展环境,巩固乡村振兴战略成果。
  一是强化基层组织。坚持党的领导,推动乡村振兴,用凝聚力应对困难挑战,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村党委积极召开“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白水洞村知名人士座谈会,以乡村旅游带动其他产业共同发展为主题,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实现最大程度地凝聚共识,统一思想。动员优秀党员、老干部深入群众,兴调研、走访之风,找准发展过程中的痛点、难点,对症下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监督作用,确保村级财务公开透明,白水洞村支两委通过村民选举大会成立村务监督委员会,严格执行联签制度,对村集体所有资金、帐务实行村账镇管,收支每月结报一次,所有支出的实行第一书记、书记、主任、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联签,项目建设和重大资金开支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集中群众智慧,让基层小微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不断增加党员、干部、群众的凝聚力。二是突出重点领域。鼓励和引导返乡下乡人员结合自身优势和特长,根据白水洞村的旅游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利用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渠道,开发农业农村资源,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繁荣农村经济。重点发展规模种养业、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林下经济、庭院经济等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烘干、贮藏、保鲜、净化、分等分级、包装等农产品加工业,农资配送、耕地修复治理、病虫害防治、农机作业服务、农产品流通、农业废弃物处理、农业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民族风情旅游、传统手工艺、文化创意、养生养老、中央厨房、农村绿化美化、农村物业管理等旅游服务业,以及其他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三是落实惠农政策。一是简化市场准入,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放宽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为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设立“绿色通道”;二是改善金融服务。采取财政贴息、融资担保、扩大抵押物范围等综合措施,努力解决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融资难问题。稳妥有序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有效盘活农村资源、资金和资产;三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将现有财政政策措施向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拓展,将符合条件的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项目纳入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范围。四是落实定向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减免增值税、营业税等税费减免政策。四是壮大村域经济。通过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实现村、企业、民合作共赢。白水洞村建立乡村旅游领导小组,成立白水洞村农家乐协会,村委加大农家乐的管理和指导力度,积极引导和鼓励村民自愿参与,并充分调动和发挥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他们通过参与旅游开发、经营、管理和服务等实现增收致富,通过该措施,每年可为村民人均增收近5000元,村集体每年可收入1万元以上管理费和总利润10%分红。此外,村集体投资20万元入股研学基地,每年分红3万元;投资15万元至新邵县月亮湖生态农林科技园,每年分红2万元;投资5万元至水云涧种植专业合作社,每年分红5000元;投资10万元成立新邵县白水洞物业有限公司,由村里经营管理,每年保守估计盈利2万元。2022年,白水洞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48万元,2023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预计可达60万元。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