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鄂州市峒山村:党建引领聚合力 缔造山水乡愁地

2024-08-20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字号:
[大]
[中]
[小]

  引言:湖北省鄂州市峒山村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7月22日视察该村时的殷殷嘱托,坚持党建引领,以建设环峒山精品线路,带动产业集聚,由传统的单一型养殖转向“农文旅+研学”的融合发展新模式,不断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促进农民增收,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幸福和美乡村。
  一、基本村情
  鄂州市峒山村地处鄂城区西部,南依九十里长港,北靠秀美大峒山,村党总支下设4个党支部,11个党小组,党员136名。有11个村民小组,968户,4098人。国土面积1.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2万亩。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对峒山村的城乡一体化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峒山村虽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但一直停留在传统产业,特色不亮、产业单一、人才难留一直是峒山村乡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的瓶颈。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峒山时,为峒山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十年来,峒山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的殷殷嘱托。在村党总支的带领和全体党员带动下,峒山村围绕打造环峒山精品旅游路线,在方便村民出行的同时,将党员干部教育基地、农业现代化示范产业、古村落等串联成线,实现景区联动升级,积极创建国家级AAA景区,推进“农文旅+研学”融合发展。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41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3.59万元,高出鄂州市农村人均收入1.1万元。截至2023年8月,全村现有脱贫人口39户75人,无一例返贫情况发生。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刀刃向内,认真审视村级经济发展的“薄弱点”
  峒山村的五个自然湾,从地理位置上都远离集镇和316国道。19世纪60年代,围湖造田、围垦开荒,地广人少,户均面积10多亩,加之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传统农业为主,半渔半农,产业类型单一。青壮年外出务工的多,留守老人多。农忙时湾组人口多,农闲时临时性外出务工的人多。产业单一、特色不鲜明,村湾环境差、年轻人来了留不久,成了乡村发展和建设遇到的瓶颈。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村除因鄂州市城乡一体化试点为契机,规划建设的新社区外,其他自然湾道路硬化不够。虽然各自然湾的基础有,但房前屋后农具秸秆随意堆放,家禽散养、污水自然吸附,环境设施不完善。
  二是农业产业模式单一,结构不优。过去,峒山村种植的主要是粮、棉、油类农作物,经济效益始终不高。土地大多在承包经营农户手里,村级想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无抓手。在市、区的关心下,个别涉农产业想落户,面临土地分散,不集中的问题。
  三是在册户籍人口多,常住人口偏少。前几年交通出行不便、物资交易往来少,加之收入来源不够,村里的中青年住集镇、进城南下的多。逢年过节、农忙秋收回到村湾小住后,心心念念还是想往外走。
  全面实现脱贫后,如何让组织强、产业兴、村民富、村庄美,成了历届村“两委”的工作重点。村级党组织审时度势,扬长避短,开拓创新,走出一条有自身特色的和美乡村发展之路。
  (二)发展现代化农业,让村民搭上发家致富的“幸福车”
  一是有序土地流转,构筑规模经营的“大平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提出:“土地流转一定要尊重村民们的意愿。”峒山村积极引进社会资本,盘活一马平川的土地资源。村级注册成立了峒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实行村党总支、村委会、农业发展公司“三管合一”的管理模式。成立了以党员为主的农村土地集并工作专班,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把迁村腾地和农户自愿入股的土地集中经营,有序流转土地7800余亩。
  为了寻找项目突破口,时任峒山村党总支书记陈又胜三次登门拜访“汉南西瓜大王”、“全国劳模”陈登宝,说服他以技术入股形式与峒山达成合作协议,在此基础上建起了120亩西甜瓜大棚基地,当年实现纯收入80万元。一花引来百花开,西甜瓜基地打响了峒山生态农业品牌的第一枪,先后有12个生态产业落户。近年,少数基地,因经营管理不佳,部分闲置停滞。峒山村引进兆恒集团进驻原楚鱼香基地,工厂化育苗,外塘大棚驯化鳜鱼、鮰鱼,发展现代渔业。引进三一重工集团湖北总代公司盘活新苗农庄,打造集餐饮、垂钓、休闲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二是坚持以“特”制胜,探索高效“新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特色种植要搞好市场调查。”峒山村坚持市场导向,成立成立稻虾共生、水产养殖、特色种植等专业合作社12个,辐射带动全村60余名党员和2200余名群众。依托各类专业合作社及时把握市场信息、有效对接供需动态,深耕农业特色化、精细化之路。峒山村村民在原有湘莲、稻、虾、水产四大传统产业基础上,向多元化产业发展。在华中农业大学实验基地、武汉中农科和武汉大学莲藕育种实验基地的加持下,创新“虾稻混养”“莲鱼共生”“虾莲混养”“莲鳖共养”等立体种养殖模式,农业效益显著提升。盘活十里水杉林,打造栖客露营基地。原有峒山西甜瓜基地,改种植阳光玫瑰、醉金香等十余个高端品种,摇身一变成为峒山葡萄园。峒山农业发展公司,注册“峒山”品牌,农副产品统一商标,峒山大米、峒山果冻橙、峒山葡萄、峒山西甜瓜、峒山水产等品牌效应正在形成,赋予农副产品品牌价值,村民收益大大提高。
  三是坚持科技赋能,打造农业产业“升级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有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也要有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两个方面要同步发展。”峒山村坚持科教赋能,探索变废为宝产业。蓝焰生物质能源公司依托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全国重点实验室,探索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产业发展模式,处理杂木枝、秸秆等废弃物,生产炭、焦油、木醋液和生物质气。利用华中农业大学成果转化,将黑水虻养殖和秸秆、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相结合,每年可产出500吨生产干虫和高价值动物蛋白。峒山村这个全国生态农业现代化示范基地,现有栖客、云景、嘉禾、鸿峒、华美、稻拾等22个生态农业基地的年总产值达1.8亿元,成为带动村民持续稳定增收的强大“引擎”。武汉大学、湖北经济学院、武昌职业技术学院、长江职业技术学院等湖北省内多所院校,先后与峒山村签订合作协议,峒山村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大学生社会实施实训等研学新课堂。
  (三)狠抓村湾环境综合整治,打造山水“乡愁地”
  峒山村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重要指示,坚持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手抓,为村庄发展积蓄后劲。
  一是加强古村落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古村落要保护好”。峒山村在不大拆大建的前提下,以峒山古村落保护为基点,不断挖掘当地人文历史资源,赋古旧以新生,让新的元素融入历史风情之中。峒山规划修葺了招隐寺、紫竹堂、陈氏宗祠等历史建筑,对原有的400多户民居进行修缮,修旧如旧,并逐一将古树6棵、老屋30余栋、古井4口、古物100余件等登记造册保护。统筹规划保护传统古村落,古树古井建档保护,百年老宅修旧如旧,青砖、白墙、灰瓦的村居建筑,与绿水青山融为一体。峒山村坚持把村庄生态环境优美、村容村貌整洁、守住绿水青山、留住乡愁记忆,让乡土文化的延续和村民幸福生活有机结合。
  二是实施美丽乡村建设。2013年,峒山村在前期实施清洁乡村的基础上,按照村容整洁环境美的要求,突出重点、连线成片、健全机制,推进硬化、亮化、美化、净化、绿化等“五化”,切实抓好改路、改水、改厕、改风貌、改习惯等“五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档升级。深入实施人居环境整治,紧紧抓住“六清一改一管护”(清垃圾、清杂物、清沟塘、清废弃物、清乱搭乱建、清违章广告和污损宣传标牌、全面整改“问题厕所”、加强管护)。峒山村以驻村干部与村干部包组、组长与党员包户的网格化方式,开展316国道专项整治和田园清洁行动,全面整治乡村人居环境,落实责任到岗、明确责任到人,从点、线、面向纵深推进整治工作。
  三是加快推进“厕所革命”。峒山村首先针对农村厕所使用情况开展调查摸底,统计建改数量,增强布局谋划。结合5个自然湾组的地形特征,制定“户厕入室”改建补偿方案。由小组牵头统一修建三格式化粪池,采购蹲便器和冲水水箱,统一接入污水管网。峒山山上湾组的党员和小组长,带头拆除自家旱厕,引导“户厕入室”。全村共拆除旱厕,实现改厕910户,新建生态公厕12座;打造“峒山厕所革命3.0版”,实现旱厕全拆除,从一代三格式处理到二代无动力处理到微动力处理的转变,建成污水处理末端9个,建成污水科普馆;实行垃圾户分类—组收集—镇转运—区处理,全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生活垃圾转运覆盖率达到100%。
  (四)共同缔造美好家园,让村民争做“主人翁”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峒山时,提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深刻阐明了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的根本性问题。
  一是建好主阵地,党组织当好领头。峒山村积极创造条件,为建立基层民主协商议事制度提供场地、资金支持。全村11个湾组设立村民议事室、议事角、议事亭、议事广场。选配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做群众工作积极性高的党员担任党小组长,以村“两委”班子和村民骨干建立民主议事小组,形成“党支部牵头、党员先行、村民支持、全员发动”的工作局面。
  二是群众广泛参与,干事更有劲头。村“两委”始终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围绕人居环境整治、美丽村湾建设、集体经济发展,常态化开展昼访夜谈11场次、峒山夜话30余场次,收集解决各类问题40余个。通过“点子群众出、设计专家提、材料就地取、用工本地找、团结一起干”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形成了党员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生动局面。党员干部示范引领,沿港村民投工投劳,仅用40天就完成10.4公里主港道和6.4公里支沟的清淤工作,大旱之年实现了港渠全疏浚、灌溉全覆盖、抗旱零灾情。
  三是弘扬文明新风,生活更有奔头。近年来,峒山村持续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五好家庭”、“美丽庭院”等评选活动,积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组建女子腰鼓队、广场舞队、合唱队等,举办樱花节、书画展、摄影展、徒步环山行、电影下乡等活动,不断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五)汇集八方能人,画好共同富裕“同心圆”
  峒山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的殷殷嘱托,坚持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的发展理念,着力打造“好客峒山”,汇聚各方能人力量提升乡村人气、丰富乡村业态、推进乡村振兴。
  一是做好“引”的文章。更积极、更开放、更包容的引进人才,突破农村“地缘”“血缘”两缘限制,做到不唯地、不唯亲,汇集浙江、上海、武汉等各地域人才来峒投资兴业,集聚武大、华科、华农等高校团队来峒传经送宝。建立本土人才信息库,打好“乡情牌”“乡愁牌”“事业牌”,吸引更多能人返乡创业。
  二是做好“育”的文章。大力开展“领头雁”人才队伍培养,村组干部到浙江、贵州、陕西等地考察学习。组织本村农业发展公司、乡愁旅游公司、建筑劳务公司负责人和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现场参观培训,打造真正懂农业、爱农村和爱农民的乡村骨干人才队伍。与武汉传媒学院结对子,培训新媒体农村新人才,扶持峒山栖客、峒山老姐、美丽峒山等抖音短视频用户。
  三是做好“留”的文章。“养鱼、养虾,不如养武汉人”,关键在“养”字,以共同缔造理念,抓好美丽乡村建设,让峒山留得住人,新建农村“四好”公路12km,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提升。坚持政策帮扶,大力支持返乡创业人才,争取政策资金计140万元予以帮扶。坚持感情留人,加大关心力度,努力提升人才归属感、认同感、获得感。
  四是做好“用”的文章。组建峒山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发展联盟,将共同参与峒山各项事业的典型代表村干部、农业基地老板、合作社负责人、大面积种养殖户、返乡乡贤、退休党员干部等纳入峒山人才信息库,发挥“五老”(老教师、老干部、老军人、老党员、老模范)作用,广纳“三乡”(新乡人、归乡人、原乡人)智慧,激发“新老”峒山人的内生动力。
  如今的峒山,人人见贤思齐,户户崇德向善,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生态农业现代化示范基地、全国文明村镇、全国创建无邪教示范村、全国首批乡村环境综合治理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平安中国建设先进集体等国家级荣誉。
  三、经验启示
  (一)坚持党旗领航,定好“风向标”,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推进“村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党员”五级组织体系全覆盖,以自然湾为支点设置4个党支部,11个党小组,设置党员中心户26名,包保联系718户。完善党员“三三制”积分管理,用积分衡量党员带头作用,用“星级”评定党员先锋性,实行季度积分、年度评星,建设党员积分兑换超市,激发党员参与乡村治理和共同缔造的积极性。推动党员干部“一下三民”实践活动走深走实,常态化开展昼访夜谈活动,以“多点式”收集民意、“认领式”协调问题、“精准式”监督问效。采用“支部+党员+能人+村民”的共建模式,形成支部带合作社、支部带党员、合作社带群众、党员带群众的“四带”模式,引领群众共同参与乡村建设。
  (二)坚持特色发展,练就“一招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峒山村坚持用市场理念抓产业发展,引进一批市场主体,解决资源闲置、三产缺失以及收益不持续等问题。盘活土地资源,持“党支部+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探索出一条组织引领、市场带动、党群收益的农文旅融合产业发展模式。先后挖掘万亩香莲、千亩水产、百亩樱花、十里水杉等一山多景美丽画卷。稻虾混养、高端鱼苗数字化繁殖、田间农事体验、放空露营、垂钓、休闲书吧、地道农家乐等休闲农业不断聚集,栖客、云景、嘉禾、鸿峒、华美、稻拾等产业项目串联成线。实现了“集体经济发展、干部报酬提升、群众收入增加”的“三方共赢”发展成效。
  (三)坚持“三乡”机制,激活“一池水”,发挥乡村人才效能
  发挥“原乡人”熟悉村情民情的优势,引导组建村民议事会、矛盾调解委员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建强“五会两队”,发挥“五老”作用,广聚“三乡”人才,推动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峒山村通过登门拜访、请君上座、乡贤座谈会,忆乡愁、谋乡事、共乡情,吸引能人返乡创业。组建乡村振兴发展人才库,汇集各地域人才投资兴业,集聚高校团队来传经送宝。
  (四)突出多元共治,奏好“和谐曲”,打造文明宜居幸福家园
  建立“村民委员会—自然湾—小队—中心户—村民”五级治理共同体,打造“红色驿站”、“议事长廊”,引导村民共议共商邻里事。弘扬德治教化风尚,广泛开展平安创建,增强村民法治观念。广泛动员村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形成房前屋后自己管,村组设施认领管,公共区域专门管的常态长效机制。做实村湾议事协商会、乡风理事会,发挥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作用,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坚持共评共享凝聚民心,定期召开群众测评会议,让群众当“监督者”,“面对面”零距离听取党员群众评价意见。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