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宝丰县大黄村:“魔术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2024-08-20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 字号:
- [大]
- [中]
- [小]
引言:大黄村坚持党建引领,以“五星”支部创建为抓手,创新求变、转换思路,以“融合赋能”党建新思维探索多业态融合发展路径。探索“魔术演绎+”销售模式,围绕图书、渔具电商等产业发展,建立“双绑”机制,发展一村一品,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产业发展,探索乡村振兴“密码”。
一、基本村情
宝丰县赵庄镇大黄村位于宝丰县城北12公里处,宝赵公路纵贯南北,石河环村而过,风景秀丽、交通便利,全村常住人口553户、2357人,八个村民小组,中共党员59人,现有耕地2065亩。近年来,大黄村大力发展园林花卉、药材种植、观光农业和文化产业园,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辐射带动周边13万人就业,年创经济收入15.6亿元。大黄村先后获得“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河南省最美乡村”“省级卫生村”“省级生态村”等荣誉。大黄村党支部于2019年被宝丰县委评为首批“六星级党支部”,2022年成功创建为省级“五星党支部”。党支部书记马豹子当选为十三届、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第十次、第十一次党代会党代表,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全国致富榜样、中国好人、“感动中原”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
二、主要做法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开展以来,镇村两级干部高度重视,形成了包村干部指导,党支部书记挂帅,驻村第一书记统筹,三委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帮扶负责人、村组干部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一)防返贫监测帮扶工作开展情况。全村实行网格化管理,严格落实“五个一”制度,守牢无一人返贫、无一人新致贫底线。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帮扶负责人、村组干部每半年至少对一般农户集中排查一次,对已脱贫户每三个月至少排查一次,对有失业人员、大病重病和负担较重的慢性病患者、重度残疾人、失能老人、困境儿童等特殊弱势群体家庭实时排查关注,发现情况及时干预。同时,畅通申请渠道,农户有纳入监测对象申请意愿可以随时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申请。此外,重点围绕农户的收支情况和“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等信息进行核查,并组织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村组干部、党员代表和群众代表进行民主评议,确保农户排查全覆盖,识别无遗漏。
(二)综合保障情况。住房保障方面,严格按照上级政策,依据农户经济条件、房屋状况,邀请县住建部门对农户申请的房屋进行评定,符合改造条件的,按程序申请改造补助。改造过程中,既保障农户居住安全,又引导群众量力而为,不盲目攀比。建筑面积上,以一人不低于20平方米,两人不低于30平方米,辅助用房控制在25平方米内的标准实行,保证了每个农户都有安全用房。教育保障方面,协助脱贫家庭为孩子建档立卡,争取生活补助;为脱贫户家庭中接受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享受省定营养餐;帮助困难家庭中接受普通高中教育阶段的孩子建档立卡,免除学费和住宿费;帮助接受中职教育的脱贫户子女申请助学金,先后帮助李芝、解要争两名脱贫家庭的子女申请到了雨露计划,每人获得6000元的教育补助。健康保障方面,协调村标准化卫生室医生与村民和脱贫农户签订家庭医生托管协议,免费为他们提供量血压、测血糖等基础医疗服务,并为他们办理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对患大病、重病的农户实行临时性救助,同时协助他们办理医疗报销,确保每一个脱贫家庭和一般农户都不因遭受意外伤害或大病重病返贫致贫。安全饮水方面,每月邀请水利部门对村内自来水水质检测一次,同时,组织维护人员对村内集中供水塔和供水管网定期消毒,确保广大群众饮水安全。就业帮扶方面,大黄村依托产业优势,积极协调相关企业,吸纳脱困群众和监测对象就近就业增加收入。同时,结合村里实际,积极开发公益岗位,为有劳动能力和弱劳动能力的脱贫家庭成员提供就业岗位,通过劳动增加收入。先后为丁建选、李丙臣、文德豪申请到光伏保洁员公益岗三个,为丁杰、姚增义申请到光伏巡逻员公益岗两个。
此外,积极对接农村信用联社,为脱贫户和监测对象申请小额信贷,通过获得金融扶持小额贷款、精准企业贷方式,进一步增加脱贫户和监测户的收入。对丧失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家庭,积极将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实行兜底帮扶。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义务人无履行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成年人,帮助他们申请特困人员救助;协调县残联,为村里残疾人办理残疾人证,帮助他们申请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帮助残疾人大学生和残疾人家庭子女申请就学资助及奖励等。
(三)产业发展情况。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进一步夯实产业支撑,筑牢防返贫“钢铁防线”,大黄村全力写好产业发展文章。一是大力扶持“魔术+”产业。宝丰县赵庄镇是全国闻名的魔术之乡,大黄村则是赵庄镇魔术文化发祥中心地和闻名遐迩的魔术演艺专业村,最多时村上曾有170多个演出团队1000多名农民从事魔术演艺。近年来,受电视、网络的冲击,魔术演艺事业不景气、赚钱难。针对这种现象,我们村支部另辟蹊径,以土地流转、解放农村劳动力为切入口,拉长魔术文化产业链条,打造“以演艺为抓手,不卖门票卖产品”的新营销模式,通过“魔术演艺+销售”独特的文化传播与商品销售相结合的新业态,带动了小商品贸易和魔术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我们村党支部结合镇区规划,打造大黄小微企业园,吸引了包括魔术演艺、道具研发、灯光音响销售、汽车销售代理、门窗加工、网络购物、百货商品批发、物流运输、餐饮服务在内的小微企业及商户入驻大黄村魔术商贸一条街。二是强力推进小商品批发产业。目前,在大黄小微企业园和文化产业园内的企业近300家,年创经济收入15.6亿元,带动村民人均收入达3万余元,辐射带动了全国各地13万人就业。目前,大黄村共拥有棉纺化纤、小玩具制作、篷布制作、相框加工等大中型工厂十余家,形成了图书、相框、日用品和床上用品四大市场,制造和销售的产品达到几千种。三是蓬勃发展图书产业。大黄图书批发市场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批准设立的全国农村最大的图书批发市场,总投资2756万元,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涵括16个图书经销区,拥有商户23家、店面46套,成立有图书批发管理办公室,行业规范,并与北京30多家出版社实时对接,销售网络覆盖全国各地,每天的图书销售量达4万多册,仅用来运输、销售图书的车辆就达1700余台,年销售图书占全国年图书销售量的一半以上。四是借力发展电商产业。大黄村小商品市场货品资源丰富,商品种类达到几千种,群众外出经商的多,见识广,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能拿话筒、表演能力强的商户较多,另外大黄村物流公司较多,商品运输比较便利。经过不懈努力,已有16家上规模的电商与供应链管理企业入驻大黄村的电商产业园。这些来自浙江、广州、郑州等城市的先进企业为大黄村注入了新的活力,越来越多的本地商户与乡亲们开始主动学习先进经验,发掘自身优势拥抱更为广阔的市场。
(四)集体经济收入分配情况。一是资源变资本。大黄村与岔河寺村围绕主导产业共同成立大诚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整合部分群众闲置宅基地建设大黄特色商业街,盘活乡村土地资源,将闲置资源转化为产生经济效益的资本。大黄商业街建筑面积10000余平方米,通过对外出租,年收入50多万元,以收入的80%向群众分红,60多户群众平均年收益8000元,村集体经济年均收入达3万元。村集体有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闲置的村小学校舍用于对外出租,村集体年收益达到8.6万元,用于再发展。二是产品变商品。在大黄新村建设总投资2756万元,建设占地面积2.7万平方米的大黄图书批发市场,将图书产业从简单的“搬运生产”转向“商品营销”,从“做产品”转向“做渠道”,从“优质”转向“优价”。同时积极与镇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沟通对接,整合上级优惠鼓励政策,推出大黄村鼓励图书产业发展一揽子政策汇编。大黄村支部主动靠前,为图书商家提供场地、咨询、政策等“一站式”服务,鼓励商家入驻大黄。成立图书批发管理办公室,负责市场日常服务工作,并与北京30多家出版社实时对接,销售网络覆盖全国各地,旺季时每天的图书销售量可达200万余册,仅用来运输、销售图书的车辆就达1700余台,年销售图书占全国年图书销售量的一半以上,年销售额高达亿元以上,辐射带动就业1.7万人,一年为村集体带来收入10余万元,为乡村经济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新鲜活力。三是村民变股民。面对发展越来越好的村集体经济,大黄村外出务工群众将自己在村内的闲置资源交由村集体管理。大黄村支部整合土地资源建设中原魔术演艺馆。通过资产入股的方式与星光传媒有限公司合作,在使用期间,企业根据经营收益,阶梯型按比例向村集体分红,村民按股分享收益,截至目前大黄村集体已投资企业近20家,集体收入每年可达12万元,带动群众增收60多万元,已形成稳定的增收长效机制。
(五)培训工作及交流学习等情况。2020年底,大黄村成立了电商直播创业园,结合大黄村成熟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大力发展直播带货,村两委协助指导返乡创业成功人士姚文旗等人成立了电商直播公司,建立了渔具类、手串类等全产业链供应基地,为村民提供完善的产品培训、促销方案、一件代发等服务,先后培育自主品牌15个,初步形成了产业集群效应,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带动周边乡镇近万人的创业和就业。
2021年初,为积极缓解疫情冲击,大黄村两委邀请来自上海、江苏、郑州等地的直播带货讲师开展了23场培训,参与人员600多人,为大黄村直播带货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2022年3月,赵庄镇成立电商产业党建联合体和电商产业妇委会,通过组织开办“巧媳妇工程”电商实操培训班、电商进农村线上培训,帮助5000余名农村留守妇女增收致富;建立3200余人的巾帼助农直播群,组建图书直播区域和农特产品直播区域,面向全国全世界展现大黄巾帼风采。
2023年,大黄村也成立了电商产业党建联合体,探索打造集培训、加工、物流仓储、运营为一体的全链条发展模式,推动电商产业向科技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将大黄村建设成全国最大的农村直播电商产业基地。
三、经验启示
(一)突出党建引领。深刻领会省委“五星”支部创建和市委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融合赋能行动实质内涵,成立“五星”支部创建工作专班,“一星一套人马”,全力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三联”共建促融合,以支部联建为核心、产业联盟为路径、资源联享为目的,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围绕图书、渔具电商等产业实行村村联合,成立联合党总支,协同发展,利益共享。
(二)加强综合保障。一是住房保障方面,严格按照上级政策,依据农户经济条件、房屋状况,对农户申请的房屋进行评定,符合改造条件的,按程序申请改造补助,保障农户居住安全。二是教育保障方面,通过为脱贫家庭孩子建档立卡,为脱贫户家庭中接受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为中职教育的脱贫户子女申请助学金等,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三是健康保障方面,协调村标准化卫生室医生与村民和脱贫农户签订家庭医生托管协议,同时对患大病、重病的农户实行临时性救助,确保农户都不因遭受意外伤害或大病重病返贫致贫。四是就业帮扶方面,积极协调相关企业,吸纳脱困群众和监测对象就近就业增加收入。开发公益岗位,为有劳动能力和弱劳动能力的脱贫家庭成员提供就业岗位,通过劳动增加收入。
(三)扩大产业发展。一是大力扶持“魔术+”产业。拉长魔术文化产业链条,打造“以演艺为抓手,不卖门票卖产品”的新营销模式,通过“魔术演艺+销售”独特的文化传播与商品销售相结合的新业态,带动小商品贸易和魔术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二是强力推进小商品批发产业。丰富产业布局,现有棉纺化纤、小玩具制作、篷布制作、相框加工等大中型工厂十余家,形成了图书、相框、日用品和床上用品四大市场,制造和销售的产品达到几千种。三是蓬勃发展图书产业。依托全国农村最大图书批发市场的优势,成立有图书批发管理部门,积极与北京30多家出版社实时对接,打通销售渠道,使销售网络覆盖全国各地,年销售图书占全国年图书销售量的一半以上。四是借力发展电商产业。充分挖掘大黄村小商品市场货品资源,积极为物流公司拓展业务,引进16家上规模的电商与供应链管理企业入驻大黄村的电商产业园。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