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新余市高新区桂花村: 凝聚社会帮扶力量,谱写新时代“乡村蝶变”

2024-08-20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字号:
[大]
[中]
[小]

  引言:近年来,桂花村在“万企兴万村”行动的帮助下,积极探索“农业牵手工业、工业反哺农业”新模式,吸引40余家企业参与乡村发展,村级产业提档升级,村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桂花村由贫困村变为远近闻名的“示范村”。
  
  一、基本村情
  桂花村地处江西省新余市高新区马洪办事处,距新余市区13公里,辖区面积5.7平方公里,下辖10个自然村,330户1264人,耕地面积1800余亩,山地面积约2600亩。全村现有党员42名,设有一个党支部。桂花村属“十四五”省级重点帮扶村,现有脱贫户15户30人,监测户1户1人。
  2019年以前,桂花村发展落后,交通闭塞,雨天过泥路,晴天走灰路。村集体产业几乎没有,村民收入单一,导致劳动力大量外流,前来帮扶的社会力量也寥寥无几,发展缺乏动力。在2020年环城路通车以后,桂花村到高新区工业园区的路程缩短至十几分钟,桂花村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村党支部班子坚强有力,谋发展、思发展意识强烈,积极探索“农业牵手工业、工业反哺农业”新模式,大力发展村级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改善人居环境、倡导乡风文明,推动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增长后劲迅猛。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2.7万元,比2021年增长52.8%,2023年有望突破40万元。全村脱贫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9000元,增幅达31%,高于全区农村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全村10个自然村已全部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人人喝上了安全方便的自来水。农村危房全面消除,家家住上了安全住房。农村户厕改革全面完成,户户有了清洁卫生的水冲式卫生间。人居环境全面改善,村村有了专职保洁员。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都得到了充分的保障,无一人因学因病返贫致贫。防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常态化网格化精准化开展,实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稳定消除风险,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党建引领,推动村企联建。桂花村充分发挥党支部凝聚、引导、服务作用,成立由村党支部书记为组长,其他村干部为成员的工作小组,按照“精准适配、村企共建、携手发展、互促互赢”的原则,主动对接帮扶企业,制定本村“万企兴万村”的行动计划和方案,向企业提出做强产业、农户就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帮扶需要,同时,树立服务企业意识,收集企业发展需求,积极协调上级单位提供政策支持,全力推进“万村兴万村”行动,达到既帮扶农村又惠及企业的目的。通过村党支部与企业党支部共同上党课、一体推进企业和村支部党员同堂教育培训、开展联合“主题党日”活动,增进党员交流,使得党建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在产业发展上积极互通有无、献计献策。积极组织村企开展调研走访活动,慰问“颐养之家”老人,围绕党建治理、村集体经济发展、人才回引就业、村企发展经验等进行交流讨论,为村庄、企业的发展拓宽渠道。
  (二)工业反哺农业,助力乡村振兴。发挥高新区工业园区优势,借力“万企兴万村”,全力将工业元素植入乡村建设,推动工业反哺农业,发展乡村民宿,推动城乡要素流动,探索工农互促新模式。目前,已有40余家企业踊跃参与桂花村建设,帮助村里完善基础设施,改善“颐养之家”生活环境,提升村集体经济收入,吸纳村民务工,采购村民农副产品,租赁村民闲置房屋等。全村有约163人在高新区企业务工,人均年收入5万元以上,为企业输送优质劳动力的同时也为村民带了客观的收益,村民务工距离较近也能兼顾家里的农业生产。近年来,桂花村收到企业捐款捐物累计金额达200余万元,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与企业达成双赢。企业帮扶的形式多样,典型成果有高新区工业产品展览中心、集装箱民宿、生态农家乐、博远山庄、户外LED大屏等。
  1.工业产品展览中心。桂花村有着全市唯一的村级工业产品交易展示厅,里面陈列着高新区33家企业简介和260多种特色产品,游客可以到这里一站式了解企业基本情况,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同时拉动流量,带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目前部分企业产品游客还可以直接通过二维码采购,所卖出的产品村委可以有一定的提成,以此帮助村集体增加收入。工业产品展览中心满足广大乡村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铺就“工业品下乡”快车道,是高新区“工业旅游”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乡村居民及前来游玩的市民更直观地了解本土工业产品的优良品质,充分享受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的“红利”。工业产品展览中心为村集体经济增收8万余元。工业产品展览中心
  
  2.集装箱民宿。集装箱特色民宿一共有7个,是由高新区企业日菱车业捐赠,可容纳20余人住宿娱乐,2022年吸引上千名游客来住宿和拍照打卡,每年村集体将民宿出租给运营方可获得租金2万余元,同时有村民10多人在这里务工增加收入,同时也为企业做宣传,达到“村企”双赢。
  
  3.生态农家乐。受“牛栏咖啡”启发,村委花费20万元将原来废弃的猪圈改造而成生态农家乐,以租赁方式让餐饮企业承包运营,农家乐里的农家菜主要来自村民,店内销售的农副产品均收购于村民手中。解决3名弱劳动能力村民务工,每月工资2500元,每年增收30000元,同时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6万左右。农家乐为游客提供一个惬意的用餐场所,成为乡村旅游业态中的重要一环。 
  
  4.博远山庄。博远山庄是由博迅汽车公司租赁村民两栋楼房,花费60余万元装修而成的特色民宿,主要用于公司商务接待、团建、康养、研学等。并聘请当地村民帮其管理、做饭、打扫卫生等,解决村民一些就业岗位,让他们在家门口就业,村民通过租金每年能增收3万元。同时带动农产品销售以及解决部分村民就业问题。相比于市区高档餐厅,在博远山庄能节省企业接待成本,企业客户也能体验到当地的特色马洪老酒、新余蜜桔等,带动农产品的销售。目前东鹏新材料等公司也在村里租房跟进该模式,村庄依托“工业旅游”项目正在打造企业家俱乐部汇聚更多企业力量。
  5.户外大型LED屏幕。木林森公司、赛维公司、新钢联天公司、恒吉铜业等企业共同出资出料,发挥专业领域优势,分别负责太阳能光伏板、主体结构、显示模块等,为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建设大型电子显示屏,提升桂花村文化宣传效果,在大型节庆活动可作为舞台背景使用,助力乡村文旅发展。
  
  (三)发展特色产业,拓宽致富新路
  桂花村立足自身自然资源优势,将产业发展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强村富民的有效途径。现有产业1个公司,2个合作社,3个产业基地,1个龙头农家乐。全村22名脱贫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
  依托交通优势和农业生产条件,村支部以“党员致富带头人+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造血”模式,走“产业+承包方+农户”的“村社联建”致富路子。农户通过资金入股、土地流转、参加务工等方式,与产业基地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按照集群化、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要求,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根据“以农为主、以工为辅”的总体布局,培育壮大新余蜜桔、翠冠梨、蔬菜、农家乐、黑山羊等主导产业,带动群众就业200余人,人均年增收2000余元。由村党支部领办的康丰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桂兴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250余亩种植生态蔬菜和新余蜜桔,年销量75余万元,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以上。
  
  农户通过资金入股、土地入股、务工等方式参与村集体产业的经营和生产,将村集体和群众紧紧扭在一起,产业带动型优势凸显,带动脱贫户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每年带动周边70余户增收3000元以上,有效调动村民干事创业积极性,村民收入稳步增长。其中康丰蔬菜产业基地吸纳脱贫户小额信贷4户,户均增收3000元。由村委引进果业公司流转大量土地规模化种植新余蜜桔,盘活闲置、零散土地。引进的新余市梦羚畜牧发展有限公司黑山羊帮扶产业基地占地69.25亩,肉羊存栏量1万余头,年产值达2600万元,利润500万元,其中村委投入80万元,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8万元。积极探索“庭院经济”,在人居环境整治过程重新规划修整花园、果园、菜园等,在果园、菜园中种植桃、李、枇杷、柑橘、柚子、杨梅、时蔬等等,做到“一园一品”,一年四季都有果蔬开花、成熟,供游客采摘赏景,充分发挥庭院的经济效益,有效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如今的桂花村,已经呈现了产业兴旺的繁荣景象。
  (四)提升人居环境,发展乡村旅游
  用好用活专项资金,科学编制《桂花村“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以“5A级乡村旅游点”为总体发展目标,对产业发展、村庄布局、土地利用、生态建设和公共服务等五个方面制定近期和中长期实施计划。持续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放大产业发展优势。新建游客服务中心、彩色沥青路、环湖游步道、特色民宿、停车场等。对村内道路、空闲场地进行改造提升,重新规划修整花园、果园、菜园等重点场所,房前屋后进行绿化、硬化、美化、亮化,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特色产业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市民前来桂花村休闲观光旅游,带动了果蔬采摘、农家乐、垂钓等项目发展,为村民增加了收入。2022年桂花村成功获批江西省3A级乡村旅游点和省级乡村森林公园。
  
  今年,高新区“工业旅游”项目建设拉开帷幕,桂花村作为“工业园区后花园”纳入项目建设,获批建设资金8000万元,将进一步提升村庄的旅游和生活生产基础设施,新增酒吧、垂钓、研学、亲子采摘、农事体验、露营、儿童乐园等等旅游业态。项目得益于长期以来工业元素、企业元素在村庄的植入,同时也离不开高新区党工委和工业旅游相关企业的帮助和支持。
  (五)狠抓乡村治理,促进民风淳朴
  联合企业树新风,结合较多村民在高新区企业务工的情况,联合企业针对村民平时务工情况进行亮化考核,企业每月反馈务工人员工作状况给村委,村委建立务工村民台账,激发务工村民积极工作的主观能动性。整合阵地熏陶新风,科学整合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颐养之家、廉政文化长廊、亲情连线工作室等精神文明阵地,持续关注“一老一小”身心健康,将乡规民约、家训家规、移风易俗等乡村文化融入群众日常生活,让群众潜移默化地接受时代新风的熏陶。建立队伍引领民风,成立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与乡村治理领导小组,下辖工作执行小组、综合评议和教育调解小组,各组之间分工明确、团结协作又相互监督,共同实现乡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利用制度提升村风,制定桂花村道德积分银行正负面清单,引导村民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每季度开展一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每年开展一次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实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融洽,激发村民崇德向善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文明素养。
  现如今,在桂花村的产业发展、设施建设、乡村旅游、乡村治理等各个方面都有民营企业的身影,以“万企兴万村”行动为主要支撑的社会帮扶机制正带领桂花村走出一条独居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三、经验启示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以村党支部为引领,积极动员民营企业参与,推动工业反哺农业,坚持融合发展、帮带共举、多方参与,通过产业带动、就业增收、消费拉动、公益帮扶、参与治理等措施,实现民企乡村双兴共赢,为促进全面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关键在于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优势要素,打造优势产业,实现乡村振兴的精准破题。要根据当地的生态资源、土地资源、交通要素、特色产业、闲置农房、民俗文化、社会环境等特点,科学选择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善于思考如何充分转化提升特色资源要素的价值,实现绿色、特色发展。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