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文旅融合发展 水陆空一体推进

2024-08-20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字号:
[大]
[中]
[小]

——贵州省黔西市化屋村典型案例

 

  引言:化屋村紧紧围绕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的总要求,扭住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抓住化屋村政治、生态、文化三大优势,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凝心聚力、踔厉奋发,奋力实现了化屋乡村振兴蹄疾步稳。脱贫攻坚成果得到有效巩固,乡村振兴开局良好。
  一、基本村情
  化屋曾是一个典型“开荒开到山尖尖、种地种到天边边,石旮旯里刨玉米、一年没有半年粮”的边远落后苗族村寨,辖3个村民组284户1133人,贫困发生率高达63.63%。2004年被民建中央确定为重点帮扶村,通过实施民建一系列工程,特别是经过国家脱贫攻坚政策的沐浴,化屋村走上了一条变“输血”为“造血”的发展道路。2021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来临之际和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的重大时刻视察贵州,首站就到了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亲切看望各族干部群众,给大家送来了新春祝福、提出殷切期望,饱含了对贵州各族干部群众的深情厚爱和关心关怀。如果说湖南十八洞村是精准扶贫的首倡地,那化屋村就是乡村振兴的新起点。
  近年来,化屋村牢记领袖嘱托,深怀感恩之心,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的思路,围绕“农文旅融合发展、水陆空一体推进”的定位,大力发展“三黄”(黄牛、黄粑、黄姜)、苗绣等特色产业和旅游服务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实现了化屋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随着“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10余项殊荣纷至沓来,化屋名气越来越大,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台等国家级主流媒体持续关注化屋,宣传报道多达数百次,内容涵盖化屋山水风光、民族文化、旅游活动、乡村振兴等。今年6月5日,随着2023世界环境日驻华使节贵州生态环保公益行动的成功举办,来自五大洲19个国家及上海合作组织的20余位驻华大使、高级外交官相聚化屋,发布了“生态文明建设共同声明”,种下国际生态友谊林,推动了“感恩之乡·苗韵化屋”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二、主要做法
  化屋村始终将巩固脱贫成效政治责任扛在肩上,围绕“三转化一转身”(把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效能、地貌优势转化为产业效能、民族优势转化为文化效能,实现了从脱贫攻坚的住房、教育、医疗、饮水安全“3+1”保障到乡村振兴发展旅游、黄粑、黄牛、黄姜“1+3”的华丽转身),用高歌猛进的旅游发展唤醒沉睡千年的奇特山水,绘就了苗乡振兴的新画卷。
  (一)黄牛产业渐趋成型。化屋村按照黔西市“一主两辅”的发展思路,围绕新仁乡做大做强“三黄”产业的发展目标,抢抓与贵州黄牛集团合作的机遇,依托“联村共建”产业发展平台,由化屋村合作社出资,东风、群益等5个村分别以场地折资入股,依托全乡已有的4个养殖场,合作养殖黄牛400余头。按“1126”(即10%作为壮大村集体经济、10%作为村合作社运营资金、20%留作产业发展基金、60%分给农户)比例进行分红。通过去今两年的努力,已实现逐年分红100万元目标,初步形成以本地黄牛产业为主导的养殖产业链条。
  今年,化屋村在全乡继续扩大“黄牛”产业的统筹规划下,进一步扩大养殖黄牛规模,一是申请东西部协作帮扶资金500万元,在长井村新建占地2000平方米,养殖黄牛300头,配套相关附属设施的规模性养殖场一座,后期采取联村参与合作的方式,扩大乡级“黄牛”养殖规模。二是通过各村合作社带动,大力鼓励群众参与养殖,已初步达成今年内实现全乡养殖数量突破1000头的目标,为新仁乡两年内形成规模接近2万头以上的黄牛发展产业总目标打下良好基础。
  (二)黄粑产业扩能增效。总书记在村民赵玉学家包黄粑时风趣地说:“我包过大的,这么小的没有包过”,于是化屋小黄粑摇身变成了致富大产业。加快打造“化屋黄粑”品牌,通过抓好示范点建设,联好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线,辐射带动全乡的黄粑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着力提升黄粑产业整体品质和经济效益,助力新仁乡农业现代化和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抓好示范点建设。通过申请东西部协作资金按照食品生产技术要求新建2座日产量均达1000公斤以上的黄粑生产厂房,解决当地60余人就业,配套建设了冷库和仓库等设施,办理了食品生产许可证(SC证),生产了原味、红枣、奶香、玫瑰等6种口味的产品,分为单品和混装大礼盒两种。二是连接产供销链条。坚持“上下互补、内外结合”的销售方式,线下通过景区建立旅游商品窗口、旅游商品专柜;市内与超市、主题专柜、农场等销售供应商合作;市外走进商超和旅游景区、设立高铁食品专列、航空特色食品等多样化方式开拓市场。线上通过与阿里巴巴、淘宝、京东、拼多多、重点直播平台、微信小程序等合作方式,同时建立电商销售团队,对“化屋黄粑”进行宣传推介。三是带动黔西市黄粑产业高质量发展。化屋村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以东西部协作资金433万元作为股份进行入股,在黔西购置商铺作为化屋黄粑的宣传及销售用房,主要生产销售黄粑等系列快销商品,并以全乡范围为试点,大力规划发展黄粑原料(如:黄粑叶、糯米、黄豆、大枣、玫瑰)种植产业,力争实现原材料本地供给,在形成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后向全市范围内进行推广拓产,进一步完善供给链条,形成以第二产业的发展推动第一产业拓产升级的良性格局。四是全力打“化屋黄粑”特色品牌。将“化屋黄粑”注册成具有化屋地域性、苗族文化特点的公共品牌商标,结合黔西“水西风物”公共品牌,将黔西市黄粑产品统一以“化屋黄粑”公共品牌进行推广,力争将其打造成为全省、全国知名品牌。严格按照“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渠道”的原则,引领成立黄粑行业协会,科学制定黄粑生产系列标准,并向全市黄粑生产企业、个体工商户推行,优化完善“公司+合作社(作坊)+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市属国有企业引导产业发展,推动合作社组织社员、建档立卡贫困户在企业务工,引导农户建立原材料基地,形成利益联结机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接乡村振兴。
  (三)黄姜产业稳步推进。为全力破解化屋地贫土少的发展难题,在新仁乡“一轴两翼”(以仁化线覆盖四个村为“主轴”、大关方向覆盖三个村为“左翼”、金兰方向覆盖两个村为“右翼”)的规划布局基础上,引导群众发展以黄姜产业为代表的种植业,带动群众增收。
  化屋小黄姜因肉细嫩,纤维较细。根茎分枝多,双行排列;节间短,节多;色泽鲜润,表皮薄、淡黄;肉质致密纤维较多,切面纯黄色;味香辛辣、香气浓郁的特点,入选2022年全国十大优质种质资源。加之化屋小黄姜以断面色金黄,味道辛辣芳香、细纤维多为好。据《中药大辞典》载:姜,性辛温,含有呢啶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甘氨酸等多种氨基酸。有散寒、止呕、开痰、治疗感冒风寒、喘咳、腹泻、解半夏、天南星及鱼蟹、鸟兽内毒等诸多药用功效,在贵州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下,成为了炒肉、炖鸡、烹鱼的必备佐料,逐渐成为餐桌必点之物。随着化屋村游客的增多,凉拌姜丝和凉拌姜芽成为了餐桌必备菜,它香中带辣、辣里藏鲜的味道让每位食客赞不绝口,“化屋黄姜”声名鹊起,正逐步走向全国。
  在化屋村大力发展“黄姜”产业的示范带动下,今年已实现黄姜种植300亩的目标,并建成了黄姜储存冷库,确保黄姜能错峰销售,提高综合产值。现如今的“黄姜”产业,已离2025年之前形成片区化的黄姜种植产业区域的目标越来越近。
  (四)苗绣产业不断壮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化屋苗绣车间时指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总书记的叮嘱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近年来,化屋村围绕苗绣产品开发、生产销售、品牌营造3个方面,狠抓苗绣产业壮大发展。一是抓好产品开发,促使苗绣产业“活起来”。为了破解苗绣在市场中受众群体较小、接受程度不高的难题,着力将苗绣文化融入日常生活、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消费者接受、认可的产品文化。围绕“传统+现代”两条路径进行产品开发,让苗绣产品焕发新生活力,在“传统”方面,通过组织邀请市内外优秀苗绣设计师及苗绣文化传承人对传统苗绣技艺进行进一步改良,提升产品品质、提高生产效率、扩大产品产能,在加强苗绣文化的传承的同时也巩固了传统苗绣的市场份额;在“现代”方面,围绕“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传统的也是现代的”这一指示精神下大功夫,结合化屋村浓郁多姿的苗族文化和秀丽多彩的山水风光,在旅游产品、文创产品这一分类上做大文章,开发了苗绣便装、服饰、箱包、杯垫、荷包、帽子、丝巾、胸针、挂画等一系列文创产品近百余种,目前已批量投入景区进行试销,在前来游玩的消费者群体中获得了不俗的评价,产品供不应求。二是做大产业规模,促使苗绣产业“富起来”。通过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与化屋文丽蜡染刺绣有限公司合作,将各类苗绣产品通过线上+线下的模式进行销售,线上销售浙江、广州、上海等地,线下销售往毕节、遵义以及本地观光游客,实现年销售额达180万元。同时,在黔西岔白工业园区建设了一座标准化、规范化的苗绣生产厂房,吸纳就业240人,年产值预计3000万元。三是打造产品品牌,促使苗绣产业“潮起来”。化屋苗绣得天独厚的优势之一就是可以背靠“化屋”这一享誉全国的品牌优势,为继续扩大这一优势效应,对“化屋”及其他关联商标进行了保护性注册,着力打造好“化屋苗绣”这一地域性、苗族文化特点的公共品牌商标,将全市苗绣产品统一以“化屋苗绣”公共品牌进行推广。同时,借助非遗周活态传承展览展示、杭州南京上海非遗推介会、澳门非遗展、北京非遗展、中国东盟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深圳文博会、广州市直播带货节、广交会等活动平台,组织苗绣产品在活动中进行展示,面向全国乃至世界推介苗绣蜡染工艺以及文创产品,提升化屋苗绣的知名度和认可度真正将化屋苗绣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五)旅游产业蓬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化屋时指示:“旅游要搞上去,路要修宽”。依托化屋奇山秀水优势,以优化旅游配套设施为切入点,打通交通“大动脉”,围绕吃、住、娱、讯、购等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旅游基础不断夯实,服务功能日趋完善。一是基础设施不断夯实。总投资1.72亿元的仁化旅游公路仅用4个月就建成投用,彻底解除了化屋的交通“桎梏”。中办回访时,获督查组组长常红军主任赞为中国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建成2.65公里的沿江健身步道,建成星级旅游厕所3座、观光亭台3座;升级改造化屋码头,配套建成游船购票中心。建成同心广场移动小木屋23座,全面展销黄粑、黄姜等化屋农特产品。二是旅游业态不断丰富。化屋村坚持水陆空立体一体推进的旅游发展思路,拥有游船28艘950客位,引导村民开办农家乐33家,开发了一批拥有苗家特色的菜品。发展精品民宿20家床位191个,涌现出璞墟、花都里、他山纪等一批高端民宿。投资3500万元建成贵州规模最大、景观最美、要素最齐的化屋古奢营地。三是旅游文化相得益彰。用好用活“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金字招牌,充分发挥化屋拦门酒、跳花坡、篝火舞、芦笙等民族民间文化底蕴浓厚的优势,积极丰富拓展苗族文化内涵,在塑形和铸魂上下功夫,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化屋文化品牌。组建了化屋民族文化歌舞队,在巩固好《板凳芦笙拳舞》《打鼓舞》《多声部民歌》等多项独具本地特色节目的基础上,编排打造了具有浓郁苗族风情的《苗韵化屋》《月亮阳雀》等优秀节目,推动化屋歌舞常态化演出。
  (六)群众收入大幅攀升。在村民赵玉学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就业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本措施,要积极发展乡村产业,方便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让群众既有收入,又能兼顾家庭,把孩子教育培养好”。两年来,在一系列特色产业发展的带动下、在旅游产业发展的助力下,化屋村全面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实现群众收入大幅攀升。一是多方面扩大群众就业。通过黄姜产业种植和依托化屋蜡染刺绣扶贫车间、化屋黄粑厂的带动及各类文旅项目的实施推进,就近吸纳解决300余人次就业。二是多渠道促进群众增收。通过合作社入股分红和产业发展、文旅项目务工报酬及群众自办农家乐等方式,让化屋村民享受到了发展带来的红利,吃上了“旅游饭。”
  2022年,化屋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000多元,比2020年的11500元增加了13500多元。在村民收入大幅攀升的同时,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积累达1350万元。
  三、经验启示
  (一)实现“三规合一”用以谋定发展蓝图。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化屋村将《乌江源百里画廊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黔西市六冲河(新仁乡区域)生态环境系统整治及生态价值示范项目规划》和《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规划》融合起来,高质量编制《化屋村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村庄规划》,该规划荣获贵州省2022年度村庄规划优秀案例一等奖。
  (二)讲好“四个故事”用以提升发展动能。组建了由汉族干部和苗族干部共同参与的宣讲组,深入田间地头、施工现场、群众家中,持续宣讲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原汁原味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用心讲好“领袖特殊关怀故事、脱贫攻坚深度贫困村到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的华丽转身故事、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两山’转化故事、民族文化故事”,让党的好声音和化屋发展的好形势家喻户晓、入脑入心,极大鼓舞和激发了干部群众的干事创业热情,发展动能日益强劲。
  (三)首创“五治融合”用以完善乡村治理。持续推进“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基层社会治理机制,修订完善了“十要十不准”村规民约,获“贵州省2022年度优秀村规民约”荣誉,其23条实施细则与集体经济分红直接挂钩,制定相应奖罚措施,去年和今年化屋村集体经济各分红了100万元。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形成了以政治凝聚发展合力、以法治强化治理定力、以德治增强工作引力、以自治激发内生动力、以智治提升管理活力的“五治”融合模式,不断优化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化屋村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荣誉。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