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华容县莲花堰村
2024-08-20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 字号:
- [大]
- [中]
- [小]
引言:巩固脱贫攻坚,做好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关键在人,在人的观念、能力、干劲。现在,广大帮扶干部及基层干部要展现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定有我的观念,发挥脱贫“多面手”的能力,拿出永不言弃的干劲,并以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作风,顶住压力,迎难而上,力克脱贫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协助好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一、基本情况
莲花堰村位于华容县城东大门,是风光旖旎,环境优雅的自然风景保护区,由原红莲村、柞树村、星火村合并而成;全村共有27个村民小组907户4108人,党总支下设星火、柞树、红莲三个支部,村支两委成员共7人,中共党员106人。村集雨面积15.1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197亩、林地面积15000亩。村域范围内有杭瑞高速、浩吉铁路、国道G240等交通要道纵横。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典型案例、全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实践交流基地、国家森林村场。湖南省脱贫攻坚样板村、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省级卫生村、岳阳市美丽村庄、岳阳市文明乡村、市级同心美丽乡村示范点、华容县环境卫生整治示范村等多项殊荣。
二、主要做法
(一)兴产业、促发展,乡村振兴展现新效能
1.强化油茶产业龙头地位。莲花堰村虽然耕地较少,但丘岗山地资源丰富,支村两委利用该优势,长远规划大力发展油茶、短期见效发展小龙虾产业,长短结合,以短养长培育脱贫主导产业。目前,全村种植油茶5000多亩,其中贫困户种植300多亩,合作社为贫困户提供劳动岗位28人。稻虾套养达700多亩,其中贫困户10户达80多亩。
2.新建光伏发电站。为进一步推动脱贫攻坚工作,村于2017年由财政投入光伏扶贫资金42万元建设了一座发电功率60KW的圆梦光伏发电站,现设立公益岗位15个,由脱贫户和边缘户组成,直接受益人口62人。
3.推动赣南脐橙种植。对已栽植的300亩基地,加强培育管理,力争3年内开始挂果创收,使亩收入达到8千元以上,总产值达到24万元。
4.开展多种养殖。以现有的养殖大户为依托,发展“山上牛羊,山下虾蛙”的模式,支持农户“土猪”良繁,以牛、羊、虾、蛙、猪的多种养殖体系增加农户收入。
5.引乡友兴办企业。2022年,我村引入湖南晓芙泉食品有限公司,主营产品为整条特色手撕酱板鱼、小包鱼块、小鲫鱼等系列休闲产品。工厂占地7亩,生产车间约3000平方,现有贫困户员工15人,预估年产值1500万元左右。
(二)夯基础、强保障,巩固脱贫攻坚显成效
2017年,华容县水利局驻村帮扶工作队筹款30余万元,疏浚渠道,增加蓄水面积。山塘升级改造后,300余亩水田有水“喝”了。县水利局驻村以来,累计投入并整合资金近2000万元,支持莲花堰村升级山塘30口,硬化沟渠2万多米,全村耕地实现旱涝保收。同时,铺设自来水管道3万多米,960户村民全部用上自来水。2018年,从G350到宝慈观一条4公里长的柏油公路拉通,5米宽的双向车道一路延伸,道路两旁一米宽的绿化带上种着两排油茶树。近年来,全村硬化公路22公里,贫困户家门口全部拉通水泥路,300盏路灯点亮了村组主干道。
2021年,岳阳市妇联、市十四中、市华融湘江银行驻村帮扶工作队同村支两委为莲花堰村及周边村种植油茶的贫困户发放3万余株油茶苗用于补植,组织农业推广中心技术人员、退休老专家、村油茶种植老党员、老前辈组成油茶种植技术指导团队,深入莲花堰村华容星火油茶专业合作社的油茶种植基地,邀请周边种植油茶农户,开展“油茶栽培技术”科技下乡活动,为油茶种植户们进行现场培训与指导。同时注重乡风文明建设,兴办了莲花堰村首届“三八妇女节”,特别是和岳阳市旗袍协会共同举办的“旗袍秀乡村,醉美莲花堰”旗袍秀活动,影响范围很大,受到多家媒体广泛报道。
(三)把方向,抓关键,乡风文明激活新动能
一是坚定党建“主心骨”。党员干部带头干。组织党员学习家风家训,带头遵纪守法、带头文明节俭办事,将党员干部带头革除陋习、推动移风易俗作为合格党员的重要标准,在“红黄榜”公示,树立示范榜样。先进模范带动干。广泛开展文明家庭的创建评比和“孝子、孝媳、好媳妇、好婆婆”等道德模范的评选活动,设立善行义举榜,教育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改陋习、树新风活动。组织开展弘扬“好家风好家训”主题活动,引导农民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让好的家风支撑起好的村风民风。营造氛围大家干。发放人情新风《倡议书》《移风易俗工作指导手册》,通过村村响、宣传车、快板说唱、文艺宣传队巡演等形式,教育启发群众自觉革除陈规陋习、主动践行文明新风。依托“线上+线下”双重平台,采取“广播喇叭天天讲、微信工作群实时发、宣传公示栏定期发”的模式,耐心转变群众观念。
二是抓好三只“战斗队”。建强“两委”班子队伍。通过经常性学习、培训,不断提升村“两委”干部综合素质,转变村“两委”干部工作作风,要求群众做到的,党员干部都率先做到,着力打造党组织引领、群众共建的工作格局。培优自治协会队伍。以生态环境保护协会为载体,打造生态宜居共同体。以红白喜事理事会为载体,打造移风易俗共同体。以人才振兴协会为载体,打造捐资助学共同体。壮大志愿者队伍。组建“文明莲花堰”巾帼志愿服务总队,下设3支志愿服务分队,注册志愿者85人,常态化开展“学习强国来比拼”“垃圾分类我先行”“疫情防控当尖兵”等6个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
三是凸显群众“主力军”。坚持群事群议,在农村治理过程中,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表达,在各村组设置村民议事点,让“村民大事村民定、村民琐事村民议”,以群众智慧、群众力量解决群众问题。各议事点定期组织村民开展民主议事,由发起人提出议事事项,全组村民共同协商解决。坚持乡贤赋能,组织召开专题座谈会,推选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等德高望重、热心服务、办事公道的“五老”人员以及乡贤人士任协会会长和理事,画出推动乡风文明创建最大“同心圆”。
(四)转思维,突亮点,乡风文明彰显新内涵
一是关注母亲,让家风“树起来”。在一个家庭中,母亲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是子女的教育者,另一方面是老人的赡养者,可以影响几代人,作用非常关键。特别是在莲花堰村,青壮男性劳动力大多出外务工,家庭中母亲的重要性就尤为凸显。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妇女文化素质不高、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等原因,村里的母亲们在培养子女上缺方法,在照顾老人上少热情,业余生活大多只有打麻将和看电视。为了扭转这个局面,莲花堰支村两委打造了母亲素质提升工程。工程践行“以德育人、以才新村”的理念,为每一位母亲建立“母亲档案”,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教”。举办“母亲课堂”,在女性保健、饮食健康、形体训练、礼仪培训、传统手工制作等方面设立专业课程,注重采用生动活泼、紧贴实际的方式开展教学,优化人文素养;成立文体队伍,先后成立活力广场舞队、秀美旗袍队、同心合唱队等民间文艺团队,并特地聘请了相关老师辅导教艺。实施“母亲陪奖”计划,家中子女如有升学、参军、立功授奖等情况,在村里按规定对子女进行奖励的基础上,再对其母亲进行专项奖励,鼓励母亲为国家社会多培养优秀栋梁。工程实施以来,高素质母亲带出优良家风的事例不断涌现,妇女打麻将的情况大为减少,教子敬老蔚然成风。形成了《女人家的厅堂与厨房》《妈妈如何培育好家风?》等一批广受喜爱的精品课程。
二是讲好故事,让社风“清起来”。一直以来,村里各种评奖评优名单多由支村两委商量确定,常常出现评选过程少部分人知道,大部分人不知道,总觉得不公平公正,甚至怀疑存在优亲厚友的不正之风。莲花堰村主动创新工作方法,搭建畅通民意的新平台,独具特色的建立了“文明故事会”机制。故事会就是在优秀党员、和美家庭、爱卫先进、优秀志愿者等方面评选的时候,召开群众大会,让大家上台来讲故事,通过“讲自己、讲他人、投票选”,公开摆出参评依据,最后投票决定。实施以来,真正做到了身边人说身边事,群众模范群众推,不仅评选结果能够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还挖掘出不少打动人心的好故事,“民事民评,民事民议、民事民定”的格局已然成型。有一次,村里将刘爹爹定为了道德模范。很多村民不理解,觉得他平时默默无闻,没有广为人知的事迹。在评选会上,邻居站了出来,讲起了他收养姨侄,视如己出的故事,这些鲜为人知的善行义举当场令很多人潸然泪下,不仅立即在评选上取得了共识,还让这个动人的事例广为流传,经常为乡亲们津津乐道。
三是传承乡愁,让民风“和起来”。村组合并后,由于村落布局分散、经济发展不均衡、思想认识不统一等因素,村内出现人心不齐、向心力不强的情况。为了破解这一难题,莲花堰村抓住“共同的乡愁”这一文化连接点,让村民们思想上亲热、情感上亲密、行为上亲近。追忆乡愁,邀请县里文史功底深厚的老专家来村里考察历史名胜、人文传说,形成生动翔实的整理材料。勾起乡愁,联系摄影家协会在全村范围内采点拍摄,将秀美的风光、红色的遗址、独特的乡俗、靓丽的屋场定格下来,并制成宣传册页,广为散发。抒发乡愁,发动乡友乡贤开展文学创作,展现拳拳赤子心、殷殷桑梓情。《莲花堰在哪里》《七女峰:带你走近70年前的血战》等作品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现在,提起莲花堰,在家群众洋溢自豪之情,在外游子泛起思乡之意,人心慢慢归拢到了一起。
(五)订村规,量积分,村民自治构建新机制
一是建规立约,把住“硬杠杠”。近年来,针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以及乱砍滥伐、焚烧秸秆等不文明行为,莲花堰村动员村民建言献策,充分发挥了《村规民约》“小宪法”作用。立约,改变“老规矩”。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确立《村规民约》,将党和政府提出的限桌令、限鞭令等人情新风及脱贫攻坚、和美乡村建设等要求与移风易俗结合起来,转化为村规民约的内容。传约,替代“老观念”。经常性召开村民代表会、屋场院子会等形式广泛动员。采取“广播喇叭天天讲、村民微信群实时发、宣传公示栏定期发”的宣传模式,积极向群众宣传文明乡风建设规定,引导群众移风易俗、新事新办。践约,破除“老传统”。切实发挥“三会”作用,一旦有事发生,涉事人员须向包片理事反映告知,包片理事在登记后及时报知相关协会共同研究,依照章程规定解决问题。
二是量化积分,算清“贡献帐”。莲花堰村以积分奖励为切入点,设立“积分超市”,通过“表现换积分,积分兑奖励”的方式,让良俗善行“有分值”、让村规民约“有价值”、让乡风文明“可增值”。建立8大类35小项评价标准,形成一套完整的乡风文明评价体系。以户为单位,对本村居民免费发放积分卡,实行一户一卡,每卡基础分为100分,每分价值1元,以积分量化的形式将积分奖励与村民的日常表现联系起来,通过记录村民的孝行善举等行为,实行随时申报、加减结合原则,给予不同的积分奖励。所得积分可在“积分超市”兑换毛巾、香皂、蚊香、洗衣液等20余种日用品。此外,积分评定还与阶段工作相结合,为主动参与疫情防控、环境整治、义务劳动、禁捕退捕等工作的村民单独加分,以此推动阶段性工作落实。
三是评星挂牌,激发“荣誉感”。结合农村“地缘近、人缘熟”的特点,坚持不光要奖“票子”,还要给“面子”,以荣誉评比的形式,不断提升村民文明素养。近年来,莲花堰村深入开展“星级家庭”评选活动,把村规民约、移风易俗、人居环境等内容融入评比标准中,由高到低评出五星至一星家庭,全部挂牌上墙,形成互相竞争、比拼赶超的浓厚氛围。目前,全村“五星文家庭”占比已达98%以上,一些未评上五星的家庭主动整改问题,申请重新验收。通过评星挂牌“面子”的激励,实现了乡风文明“里子”的提升。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