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摩点简介
2024-07-23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 字号:
- [大]
- [中]
- [小]
花石乡大湾村简介
一、大湾村基本情况
花石乡大湾村地处大别山腹地、国家级天马自然保护区脚下,总面积25.6平方公里,辖18个居民组,1022户3665人。森林覆盖率达82%以上,林地约4.1万亩,耕地约0.4万亩。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242户,707人,贫困发生率20.6%,是金寨县原71个重点贫困村之一。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大湾村视察,与群众亲切座谈,共商脱贫大计,开启大湾脱贫梦。七年来,大湾村党员群众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撸起袖子加油干,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追梦前行,2018年大湾村实现贫困村出列,2020年实现全部户脱贫。先后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国特色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安徽最美茶村”“安徽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安徽省文明村镇”等国家和省级表彰。
二、大湾村乡村振兴基本做法
(一)基层党组织强劲有力。大湾村党总支下设3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10人。大湾村党总支从强班子、带队伍着手,将党建工作融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选优配齐7名村两委班子,帮扶单位选派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与村“两委”一起带领群众合力攻坚、聚力振兴,2021年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积极开展党建信用村建设,大湾村被评定为3A信用村,A级以上信用户746户。实施“党建+产业”,建立茶叶、旅游产业联盟,通过租赁经营方式,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022年大湾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200万元。
(二)产业发展持续向好。大湾村农业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养殖业为辅,共种植水稻、油菜、玉米等农作物1670亩,养殖大别山黄牛、黑毛猪、山羊6500余头(只)。现有农民合作社13家,家庭农场9家,产业带头人15人。近年来,依托资源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龙头企业,采取“企业+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按照“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的发展思路,强力推进茶旅融合,改造提升老茶园1100亩,新建茶园1050亩,茶园面积达5000余亩,2023年茶产业收入1500万元。2023年引进省级龙头企业金寨县富东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带动贝贝南瓜、小香薯种植140余亩,35人就业增收80万元。先后建成“光伏发电+木耳种植”示范基地、玉木耳楷模基地,基地实行“科技专家+村集体经济+示范基地+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农户”五位一体产业兴农模式,年实现村集体分红14万元,带动周边群众务工超60人、增加工资收入50余万元。大力发展电商经济,实现网销农产品1200余万元。以资源入股,引进社会资本,积极发展红、绿、蓝三色文旅产业,建成“大湾十里漂流”,努力争创4A级旅游景区。大湾茶旅线路被评为第二届安徽省十大最美茶旅线路,大湾村入选全国“乡村是座博物馆”评选精品村落。引进携程度假农庄,带动大湾村52户农户发展农家乐、农家小院和民宿。2022年共接待游客35万余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7000万元。
(三)乡村文化不断彰显。突出“金寨大湾·两源两地”定位,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用好金寨红色资源“活教材”,通过组建文艺演出队,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实现红色文化“活起来”、红色资源“动起来”、红色教育“转起来”,不断提升乡村文化的生命力和活力。成功举办“情牵大湾村,梦回马鬃岭”人文风光摄影大赛、“来皖知好味、桃醉花石乡”桃园采摘节暨民俗风味美食大赛等文旅活动。群众自导自编自演的农耕秀表演,应邀参加安徽省农民丰收节表演。连续编排演出了五届大湾“村晚”。持续开展农村移风易俗治理,建立“振风超市”“红黑榜”文明新风评比等工作机制,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建立和完善村级“一约四会”机制,完善《大湾村村规民约》,积极开展红黑榜评比,2022年“振风超市”评比12次,积分兑换近7万元,评选文明家庭350户、文明村庄5个、文明商户5个。大湾村获评2022年“安徽省文明村镇”,余静、何家枝、周端彬3人先后被评为“中国好人”。
(四)生态建设持续推进。坚持生态优先,扎实开展“六净一规范”活动和 “三线三边”环境整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施农村垃圾污水厕所整治“三大革命”,累计实施农村户厕改造635户,建成集中污水处理设施9处,村域范围内铺设污水管道6000余米,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覆盖面达92%,生活垃圾实现100%无害化处理。完成大湾村“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对照“十有十无”标准对大湾村基湾组、方湾组等10个自然村庄进行美丽宜居改造提升,先后获评“全国生态文化村”“全省最干净旅游乡村”。推进绿色发展,探索出“特色产业+零碳乡村”的乡村振兴之路,成功打造全省首个“零碳”示范乡村。
(五)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实施能人回归工程,引导外出能人返乡创业,开展农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及农村创业创新、高素质农民培育,先后培育乡土人才60余人,吸引8名产业致富带头人兴办经济实体16家。培养本土文化人才,注册成立大湾情农民艺术团,创作“大湾农耕秀、快板、三句半”等本土特色文化节目10余个,参与表演群众60余人。
油坊店乡面冲村简介
面冲村位于油坊店乡东南部,响洪甸库区一线,辖6个村民组600户2452人。全村面积20平方公里,其中:山场面积18000亩,耕地750亩,茶园面积5860亩,毛竹2500亩。面冲村距529国道3公里,是六安茶谷核心区,六安西茶谷主题公园坐落于该村,年均接待游客约20万人次。茶叶是该村主导产业,现有省市级龙头企业2家,市、县级专业示范合作社12家,群众经济基础较好,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茶叶、劳务输出。2022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155.4万元。先后荣获“中国美丽茶园”“第五届、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省级数字乡村示范村、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园区、省科普示范单位、省级第一批美丽宜居村庄等荣誉称号。
西茶谷基本情况
六安西茶谷位于湖光山色、风景秀丽的国家响洪甸水库上游,金寨县油坊店乡东南部面冲村境内。内有高标准茶园3180亩,码头2个,吊桥1座,观景步道3000米,亲水栈道3300米,休闲长廊50米,亭榭7座。西茶谷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远离尘嚣,给人安静闲适的感觉,山、水、茶交相辉映,恬静自然,景色怡人,实为生态旅游、度假休闲、摄影写生的理想之地。
油坊店乡充分利用名山名水名茶资源优势,着力提升全乡茶旅融合水平。六安西茶谷满足人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精神需求,走出了一条集观光、休闲、采摘体验为一体的农文旅融合之路。
白塔畈镇简介
一、白塔畈镇基本情况
白塔畈镇位于金寨县东北部,东接裕安区,南临梅山镇,西靠叶集区,距县城12公里,有金寨东大门之称;S251省道、S329省道、合武高速公路、宁西铁路和规划中的沿江高铁穿境而行,区位优势明显。下辖12个村,115个村民小组,1.1万户,4.1万人。总面积123平方公里,集山区、岗区、畈区为一体,为典型的丘陵地带,农业产业类型齐全,果蔬、粮、茶、桑全面发展,是全县农业大镇,素有“果蔬之乡”“金寨粮仓”等美誉。连续10年荣获市县“平安乡镇”荣誉称号,白塔畈镇司法荣获“全国模范司法所”荣誉称号。
二、白塔畈镇产业发展、治理有效基本做法
(一)探索“一站三中心”新模式,让基层治理提档升级。
按“3+X”模式,将综治中心、信访接待中心、调解中心和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即“一站三中心”)人员、硬件、经费、工作、信息“五打捆”,融合建成“一站式”实战工作平台,使之成为“综合型”矛盾化解“线下”阵地,做到群众说事有地方、诉求有部门、接待有场地、化解有机构。通过整合社会治理资源,将“一站三中心”延伸拓展为“一合两联”,即合署联动,联手服务群众、联手综合治理,实现“面对面”法律咨询、“点对点”为民服务、“一对一”化解矛盾,实现问题解决在一线、矛盾化解在一线、工作推进在一线、感情融洽在一线。2022年,全镇排查矛盾纠纷234起,镇村调处成功234起,调处成功率达100%;受理各类信访案件72件,其中群众到镇信访48件,办结48件,到县信访24件,办结24件,办结率100%。镇法律服务工作站和安徽凡平律师事务所多次到村和企业开展法律咨询服务并帮助解决问题,共接待来访92人次,开展法律咨询服务45人次,协调解决问题20个。
(二)形成四种建设模式,让光伏产业为乡村振兴储蓄赋能。
2014年,金寨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国家发展清洁能源的重大机遇,在全国率先创新实施光伏扶贫工程,走出了一条“产权跟着股份走、分红随着贫困走”的可持续精准扶贫之路。我县光伏扶贫电站建设历经“试点、推广、提升”三个主要阶段,形成“户用式、村集体式、联户式、集中式”四种建设模式。白塔畈镇把发展光伏产业作为推动区域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和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全镇已有户用光伏电站1899千瓦、村级光伏电站1276千瓦、联户式光伏5703.9千瓦、商业光伏600兆瓦。
(三)大力发展果蔬产业,“蔬”写乡村振兴新画卷。
白塔畈镇蔬菜生产有露天蔬菜和设施大棚蔬菜两种模式,主要种植蔬菜类、瓜类、豆类、水生蔬菜类、食用菌类、水果类等。露天蔬菜总面积3000亩,年蔬菜上市量900万斤,年产值2700万元,亩均年利润5000-6000元;设施大棚蔬菜总面积1070亩,年蔬菜上市量1250万斤,年产值3650万元,亩均年纯利润超过10000元。通过发展果蔬产业带动附近群众年就业务工600余人,人均增收1万元;土地流转带动400余户群众增收,流转土地3000余亩,亩均流转费用570元/年;以产业集聚效应带动后进村发展,带动全镇12个村集体经济增收180万元。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