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现场教学点
2024-07-23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 字号:
- [大]
- [中]
- [小]
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
永联村位于张家港市南丰镇东部,区域面积10.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220人,党员360人。2023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3.35亿元,村民人均收入7.3万元。
永联村党委始终以党建为引领,通过“选准一个好书记,建设一个好班子,落实党的好政策”,大力发展永钢等实体经济,并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带动服务业,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数字乡村建设赋能提速、共同富裕提质扩面,逐渐走出了一条“以工业化牵引,带动城镇化建设,进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村党委系统构建“股权+”“分红+”“美好+”递进式分配体系,从“奖农补副”“集体持股”到“按户分配”“充分就业”,再到“为民服务基金”“信用体系建设”,不断推动集体经济的分红公平转化,实现发展红利富民惠民。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
张家港市杨舍镇善港村
善港村位于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杨舍镇)西北部,村域面积7.09平方公里,辖36个自然村庄,59个村民小组,村民8300余人,外来流动人口1万余人,党员324名。2023年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4353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2万元。
善港村党委抢抓资源机遇,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整合土地资源建成5350亩的现代农业基地,实现本村闲散劳动力就近就业,合作社分红超过千万元。探索出“村对村”整村帮扶模式,带领全国五省七村率先踏上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之路。深化“党建引领、善港善治”发展路径,持续建强党建引领农村治理基层“根系”,推行田园党建工作法,完善村党委领导下的“1+4”自治组织体系。建办苏州村政学院,获批国务院扶贫办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基地,挂牌江苏省党支部书记学院农村分院、江苏省乡村振兴培训基地,为全国培训农业农村人才。先后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国家级生态农场等荣誉。
张家港市双山香山旅游度假区老圩村
老圩村位于双山岛西南面,区域面积3.6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约2900人,党员67名。2023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59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2.5万元。
老圩村是双山岛最早围垦的圩塘,苏州地区最早迎来解放的村庄。村党总支深入实施“红色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工程,探索党建引领“红旅、文旅、绿旅、农旅”融合发展新路径,以“红色村”建设为支点撬动双山香山旅游度假区整体旅游开发建设,进一步推动双山岛红色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发展新优势。辖区内建有“三园”—“海棠花红”主题公园、“信仰之脊”渡江胜利公园、“清风荷韵”廉洁文化公园;“两地”—“飞鸟与鱼”大伯墩湿地公园、“星光野享”璟泊湾星空营地;“一课堂”—“暗战双山”沉浸式红色课堂,是独具江岛特色的红色教育基地。2022年老圩村成为苏州市唯一入选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的地区。
常熟市海虞镇铜官山村
铜官山村位于常熟市海虞镇西北隅。区域面积7.94平方公里,现有农户1420户,人口5714人,党员155名。2023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402万元,村民人均收入4.8万元。
铜官山村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充分依托铜官山村区位优势、生态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势,高标谋划、高位推动铜官山村发展建设,聚焦“一个堡垒”“一片山”“一座城”“一个园”“一块地”“一杯茶”“一粒米”“一颗果”“一个品牌”等“九个一”发展路径,推动乡村功能从单一农业功能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的生态涵养功能、令人向往的休闲观光功能、独具魅力的文化体验功能”转变。铜官山村先后荣获国家森林乡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荣誉,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程刚获评全省乡村振兴先进个人、省“百名示范”村书记。
常熟市古里镇坞坵村
坞坵村位于常熟市古里镇东南部,区域面积6.3平方公里,现有农户891户,人口4230人,党员158名。2023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407万元,村民人均收入4.3万元。
近年来,坞坵村紧扣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和资源禀赋,打造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场景、融合化的乡村旅游场景、生态化的美丽村落场景、数字化的智慧治理场景、人文化的乡风文明场景。率先完成全村土地流转,成立坞坵米业专业合作社、合作农场,大力发展“水稻+”产业,打造“坞坵”系列品牌农产品,相继建成生态型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和国家级(坞坵)优质水稻标准化示范区,以坞坵“稻”文化特色乐园建设为抓手,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着力把坞坵村打造成“产业循环持续、环境绿色生态、村庄宜居宜业、村民文明和谐”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示范样板。坞坵村先后荣获江苏省级特色田园乡村、江苏省健康村、江苏省生态文明示范村、江苏省生态宜居美丽示范村等荣誉。
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
蒋巷村位于常熟、昆山、太仓三市交界处,村域面积3平方公里,共有村民200户、900人,党员102名。2023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231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6.3万元,人均社区股份制分红1万元。
蒋巷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在老书记常德盛同志带领下,下定“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的决心,走出了一条“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生态美家、精神传家”的新农村发展之路。近年来,蒋巷村加快打造“智慧农村”,推进“零碳数字蒋巷乡村振兴项目”建设,通过综合能源的充分利用,推动乡村治理与农旅融合,全面实现农民生活智慧化、农业产业智能化、乡村治理数字化,探索形成乡村共建、共享、共治新格局。先后荣获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国家级生态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近百项国家和省级荣誉。
常熟市沙家浜镇芦荡村
芦荡村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沙家浜镇的最南端,北面紧靠沙家浜风景区,南面接壤阳澄湖,地理位置优越,区域面积6.5平方公里,下辖16个村民小组,现有户籍村民585户、2112人,党员95名。2023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832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9万元。
芦荡村是红色经典现代京剧《沙家浜》的创作来源,2021年,入选全国推动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村庄试点。芦荡村坚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推动打造芦荡学堂课程体系,构建“理论导入+沉浸教育+交流互动”现场教学新模式。立足本村资源,培育发展特色产业,通过“电子商务+快递物流+特色品牌”模式助推渔业产业提档升级。推出“红色+”场景体验项目,建设“芦荡火种”体验园和“芦荡火种”研学营地,引入民宿、农家乐、茶馆、非遗体验馆等多种文旅相关业态,打造文旅矩阵,做强芦荡品牌。先后获评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江苏省健康村等荣誉。
常熟市虞山街道洩水村
虞山街道洩水村常熟市城区西郊,坐落在虞山尚湖间,区域面积1.8平方公里,现有农户512户、人口1818人,党员86名。2023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572万元,村民人均收入6.2万元。
近年来,洩水村党总支以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田园洩水为目标,推动“硬件”提档、“软件”升级,以“千村美居”工程为抓手,在完成村庄组团式翻建基础上,推动村组内天然气入户、雨污水分流、路灯照明全覆盖,因地制宜配备停车场、小游园、健身步道、亲水平台等基础设施。建立完善“一户四照”人居环境长效管理、“一网六定”微网格管理、股权分红考评挂钩等人居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充分运用“零星边角”地块打造“农村美丽四小园”,创新推出“洩水老娘舅”调解品牌和“数字乡村”智慧平台,推动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先后荣获江苏省生态村、江苏省卫生村等荣誉。
太仓市城厢镇东林村
太仓市城厢镇东林村位于太仓市区北部,区域面积7平方公里,现有农户768户,户籍人口2714人,党员181名。2023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2527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5万元。
近年来,太仓市城厢镇东林村党委紧扣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坚持党员带头、科技赋能、全员行动,成立“乡村振兴红色联盟”,按照“一控二减三基本”原则,形成“一根草、一头羊、一袋肥、一片田”“四个一”生态循环模式,“党建+循环农业”东林经验被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在此基础上,集中优势党建、农业资源禀赋,搭建5.3公里田园新干线,建成太仓市乡村振兴实践学院,深化循环农业研学产业链,充分展示党建引领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先后获评国家森林乡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江苏省文明村等荣誉。
太仓市城厢镇电站村
太仓市城厢镇电站村位于太仓市区北端,区域面积3.2平方公里,现有农户619户,户籍人口2772人,党员129名。2023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797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3万元。
近年来,太仓市城厢镇电站村党委因地制宜创设建优“三网聚能 红色家园”党建品牌,在三产融合发展、首创服务机制、强化队伍建设三大方面,不断织密“凝心网”“暖心网”“廉心网”。村党委瞄准农文旅融合发展,以“1+2+N”赋能联动旅游业态,锚定打造国际艺术田园综合体目标,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冷链物流产业等乡村经济,加快推进优质林果基地、乡村漫市集、党建文化公园等一系列文旅新产业,努力打造长三角地区生态休闲网红打卡地。先后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国家级生态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特色农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等荣誉。
太仓浏河镇浏南村
太仓浏河镇浏南村位于太仓市浏河镇镇东南部,区域面积12.9平方公里,现有农户1913户,人口5012人,党员234名。2023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19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3.9万元。
太仓市浏河镇浏南村沿江而置,临沪而居,是郑和下西洋起锚地,戚继光抗倭阅兵处。村党委坚持以党建品牌“五韵浏南”为引领,积极探索特色田园乡村“绿色+可持续”农旅融合村级经济发展模式,走出一条“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发展之路,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立足沿江临沪资源禀赋优势,开展“临沪边界经济带”合作,和上海毛桥村共同打造占地1200亩“四季亭浏”农文旅毗连发展带,引入民宿集群区、康养部落群、田间学堂等,实现两地资源联动、发展共促。与相邻上海村居共同开展邻里共治“板凳夜谈”系列活动,深化“邻里共治”跨省行动支部建设,集结海棠先锋合力形成“点单、派单、评单”问题解决反馈闭环机制,推进“急难愁盼”民生事实问题的解决。先后获评江苏省文明村、江苏省卫生村等荣誉称号。
昆山市张浦镇金华村
金华村位于昆山市张浦镇北侧,村域面积3.4平方公里,共有农户1003户、户籍人口4150人,党员146名。目前,保留南华翔、北华翔2个自然村,保留村内农户241户。2023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2103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9元。
金华村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擦亮“时代菁华”党建品牌,持续丰富“五彩”党群服务站等“一站三点”先锋阵地功能,精品打造老书记汤仁青工作室,引领保障帮扶解困、村容管理、市场营销、草根宣讲、文体活动“五支”海棠先锋队伍。积极抢抓“沪苏同城化”发展机遇,引进亲子民宿、拾月派对和秘野露营等农文旅项目,通过引导、带领农户组织成立了五大合作社,实现共同富裕,做到了“五金”保障(即股金、租金、薪金、慈善金、奖学金),一步一个脚印地实践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打造“五彩金华”,逐步走出了一条抢抓机遇谋发展、攻坚克难抓落实的创新发展之路,初步建成了“村强、民富、景美、百姓乐”的幸福乡村。金华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中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全国妇联基层组织示范村、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江苏省乡村振兴示范村、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村等200多项荣誉称号。
昆山市周市镇市北村
市北村位于昆山市周市镇东北部,区域面积5.35平方公里,现有户籍人口约3600人,总人口约15000人,党员106名。2023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498万元,村民人均收入6.4万元。
市北村党委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以党建、发展、为民为主线,依托昆山乡村振兴支部书记学院和市北村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市民驿站等平台,践行“一线工作法”,以“十讲十干十带头”为工作主线,推进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全网融合”,发挥党员先锋带头作用,继续发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振兴市北、奋斗不息”的新时代市北精神,保持一份情怀、一份责任、一张笑脸的工作目标,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村干部集体下沉办公,全科窗口一站式受理,老书记工作室、志愿益站、农家书屋、老年大学等载体丰富,社会组织与草根组织共同发力服务村民,全年常态化开展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五治融合”成效显著。实现了由穷到富、由丑到美、由后进到先进的蝶变,村民走上“收入多元 保障多重 生活多彩”的幸福之路。
吴江区黎里镇元荡村
元荡村位于吴江区黎里镇东北部,区域面积4.67平方公里,现有农户808户,人口2220人,党员111名。2023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707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2万元。
元荡村坐落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核心地带,围绕着美丽的元荡湖,着力规划并实施环湖美丽乡村群和湖泊生态保护群建设项目,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采用如鱼菜共生等现代农业技术,设立集展示、交流于一体的乡振客厅,以及建设串联湖光山色的生态景观步道,深度激活元荡湖周边丰富的生态资源,搭建起集农业生产、乡土文化体验与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复合型产业链。此外,通过数字化手段强化乡村治理体系与服务能力,构建智能高效的数字乡村客厅,以此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和村民生活水平。确保生态红利与经济效益互相转化,最终达成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和谐并进的理想状态,生动诠释绿色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成功实践。
吴江区七都镇开弦弓村
开弦弓村位于吴江区七都镇东南部,区域面积4.5平方公里,现有农户743户,人口2831人,党员150名。2023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468万元,村民人均收入4.6万元。
开弦弓村扎实贯彻“党建+”思维,持续巩固“美美江村”党建品牌,确保村党委的组织力有效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推动力。将费老“出主意、想办法,做实事,做好事”的工作方针与村工作实际相结合,全面推开“事解江村”党群服务阵地,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助力江村综合提升、违法建设治理、生态环境整治等工作,将党建引领与“德治自治法治”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乡贤议事会”“村矛调中心”等平台作用,不断完善基层治理体系。近年来,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吴江区盛泽镇黄家溪村
黄家溪村位于吴江区盛泽镇的东北部,区域面积6.2平方公里,现有农户813户,人口3162人,党员155名,退伍老兵102名。多年来,全村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现有民营企业70余家,固定资产超16亿元。2023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067万元,村民人均收入6万元。
黄家溪村以推进强富美高新农村建设为目标,深入实施“融入式党建”创新工程,按照“党建+服务”走出富民强村新路子、“党建+文化”凝聚乡风文明新时尚、“党建+旅游”掀开乡村发展新篇章,坚持规划引领,深挖特色资源,实现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及各项中心工作、重点任务的同频共振。黄家溪村与全国首家村级四好商会黄家溪商会村企结对,充分利用好商会的五大基金作用,着力建设“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的“美美黄家溪”。黄家溪村集体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社区、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江苏省生态村等荣誉称号。
吴江区震泽镇众安桥村
众安桥村地处震泽镇东北部,区域面积3.949平方公里,现有农户476户,人口近1700人,党员60名。2023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633万元,村民人均收入4.8万元。
众安桥村立足田园乡村发展道路,依托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大力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着力打造“新鱼米之乡”的现实图景。“蘇小花”田野餐吧、“柴米多”农场、“五亩田”民宿、“初莲”乡邻中心、安佶拉仙境、“陌上”茶馆、“籽庐”生态摄影工作室等业态的引入,带动了本地居民的创业和就业;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党建小院建设进一步夯实了农村基层的党建基础,提升村民的精神生活。发布文明播“众”乡风文明品牌,实施一项文明积分制度,着力凝聚文明新风。积极探索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乡村治理新体系,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水平,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能。
吴中区临湖镇灵湖村
灵湖村位于吴中区临湖镇西部,区域面积4.3平方公里,现有农户901户,人口3649人,党员150名。2023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234万元,村民人均收入4.8万元。
灵湖村党委以党建引领为抓手,通过“先进带后进、强村带弱村”的村村抱团发展模式,迈出增强村级经济“第一步”;通过抢抓美丽乡村、特色田园建设契机,深化“党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依托区域优势和森林资源,重点打造27个文旅项目,强化旅游业态;通过推出“支部+网格”的邻长制乡村治理模式,不断扩大基层民主协商议事的范围和质量,提升基层治理能力;通过成立惠民行动支部,打造“黄墅党群服务驿站”、海棠花红先锋阵地,实施党建惠民“十六条”,将发展成果普惠村民。灵湖村逐步将 “生态发展限制”变为“生态发展优势”,入选全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村级典型案例,先后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江苏省省级传统村落等荣誉。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沈卫东获评省“百名示范”村书记。
吴中区越溪街道旺山村
旺山村位于苏州城西南尧峰山脚下,村域面积7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5380亩,现有农户567户,常住人口2556人,党员97名。2023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23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5万元。
旺山村坚持“红色党建、绿色发展”工作思路,以党建为引领,以服务聚民心,持续深化“旺山红”党建品牌,形成“党建红、产业红、生态红、融旅红”的乡村振兴新格局。提档党群服务中心,提炼“乡聚工作法”,成立“硬核”“日月”“大美旺山”等多个行动支部,挖掘“自然+人文”资源,打造钱家坞农家乐集聚区、无公害绿色茶叶基地和葡萄基地,打造“旺山遇见卢浮宫”文创基地等,结合人居环境整治、文明城市创建等工作,以良好的村庄环境主动适应旺山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目标,走出一条以党建引领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旺山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国家级生态村、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众多荣誉。
相城区黄埭镇冯梦龙村
冯梦龙村地处相城区黄埭镇西北部,与无锡市隔湖相望,是明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冯梦龙的出生地。全村总面积3.2平方公里,共有19个自然村、685户村民,户籍人口2995人。冯梦龙村党委现有103名党员,下设3个支部。2023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383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1万元。
冯梦龙村党委深入挖掘冯梦龙“为民务实”精神的时代内涵,形成一条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冯梦龙文化为特色的发展之路,努力把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围绕“党建强村、产业富民”的发展理念,打造“梦龙新言”党建品牌,探索“党建+”发展新模式。以农业为基础,依托林果、水稻基地,做优现代高效农业,推动“接二连三”产业布局,引进特色民宿和农家乐,带动村民致富,目前全村建成农家乐8家、民宿4家;以文旅产业为特色,建设党建阵地群,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构建以生态农业为载体,以文化展示与传承为路径,以村民共享为目的的产业发展模式,拓宽村民致富增收渠道。先后获评全国文明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江苏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法治示范村、江苏省乡村振兴先进集体等荣誉。
相城区望亭镇迎湖村
迎湖村地处相城区望亭镇西北部,位于苏州北太湖省级旅游度假区核心区,西枕太湖,南接苏州高新区,东跨S58高速,北距苏南硕放机场约10公里。区域面积8平方公里,现有农户1461户,户籍人口6054人,党员165名。2023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2092万元,村民人均收入3.8万元。
迎湖村聚焦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重要课题,以打造“胜利梦想”党建品牌为抓手,深入实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根系工程”,通过“筑堡垒、锻队伍、强先锋”三大举措,推动“基层末梢”向“振兴前线”不断转化,推动农文旅创大发展、美丽乡村大变样、乡村治理大提升,切实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发展动能与治理效能。现已打造稻香公园、迎湖乡忆馆、墨舍主题民宿、乡村咖啡馆等文旅载体,年接待游客总量200万余人次。先后获评全国“千村万寨展新颜”展示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省文明村等荣誉。
高新区通安镇树山村
通安镇树山村位于大阳山北麓,生态环境优美,历史底蕴深厚。全村占地5.2平方公里,山地面积4700多亩,其中茶叶1000多亩、杨梅2000多亩、翠冠梨1060亩。村下辖11个村民小组,现有376户,人口1718人,党员68人。2023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38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5万元。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树山村党总支坚持党建引领乡建,以“一强三融”工作法为抓手,深入践行“两山理论”,创建“树时代先锋 护绿水青山”党建品牌。依托“智慧树山”治理平台,扩大“树盟先锋”行动支部示范引领作用,释放“党建惠农”联盟效应,不断激活“绿水青山”生态引擎,形成了以杨梅、茶叶、翠冠梨为主,农家乐、精品民宿为辅的生态旅游产业,走出了一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共赢、农旅文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近年来,树山村先后获评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级生态村等170余项荣誉。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