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衔接这五年】广西探索实行风险分级管理破解帮扶产业项目“三不”难题
2025-11-04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 字号:
- [大]
- [中]
- [小]
摘 要:广西壮族自治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帮扶产业发展“四个一批”的部署要求,针对部分产业项目“建而不成、成而不用、用而不好”问题,探索建立产业项目风险“红黄绿”分级管理体系,以“查实情、辨风险、建机制、求实效”的方式,扎实推动帮扶产业项目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
一、工作背景
(一)问题导向。针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阶段存在的产业项目“建而不成、成而不用、用而不好”突出问题(以下简称“三不”问题),广西通过实地调研发现,2022年全区存在运营异常产业项目占比达12.7%,资金沉淀规模超15亿元,项目联农带农效益达标率不足60%。这一现状较大影响了高质量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
(二)制度创新。“红黄绿”分级管理体系主要致力于提升帮扶产业项目质量和效益。该体系依据建设进度、运营状况、收益及市场前景等因素制定分级标准。“红级”项目存在严重风险,如建设滞后、长期闲置、收益差或市场前景黯淡;“黄级”项目有一定风险隐患,建设稍延迟、运营效益一般、市场需求有波动;“绿级”项目运营良好,建设顺利、效益好、市场前景广阔。广西定期组织对项目全面评估,收集多方面数据进行精准分级,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风险等级分类管理,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针对“红级”项目成立专门小组,制定整改方案,集中力量攻坚;针对“黄级”项目加强监管,定期跟踪评估,给予技术指导和政策扶持;针对“绿级”项目给予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鼓励扩大规模,组织经验交流。截至2024年底,全区34078个帮扶产业项目中,持续巩固22192个,提档升级5357个,盘活3493个,处置调整3036个,实现风险降级2034个。“红黄绿”级管理经验做法在全国帮扶产业发展暨项目资产管理工作推进会上得到认可与推广。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查实情,明晰问题症结。一是领导带头。聚焦帮扶产业项目管理等重点任务,开展“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切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38位自治区领导带头采取“四不两直”方式深入脱贫地区调研指导,把脉产业项目“三不”问题症结。自治区农业农村、乡村振兴部门全体班子成员分片包干,深入帮扶产业项目问题集中、困难多的地方,与当地领导干部同题共答、攻坚克难。二是蹲点调研。自治区农业农村、乡村振兴部门派出工作组深入到帮扶产业项目多的7个县,蹲点项目现场查实情、找症结,紧盯项目入库、资金安排和项目实施、运营、确权及联农带农全过程的13个关键节点,在此基础上制定产业项目资产管理27项预警监测规则,指导全区工作。三是全面排查。印发扶贫资金帮扶资金产业项目帮扶专项行动方案、提升行动方案,细化行动操作手册和工作流程图,自治区、市、县三级成立产业项目帮扶工作专班,在全区范围开展产业项目“三不”问题摸排,确保不留死角、不留盲区。
(二)辨风险,明确整改方向。一是分类识别风险。对项目未完工且超过约定完工时间、未及时结算的情形,列为“建而不成”问题;对产业项目建成满1年尚未确权或使用、无经营主体进驻、资产没有收益、几乎不产生联农带农效益的情形,列为“成而不用”问题;对产业项目运营不正常、项目收益远低预期、履行联农带农责任与使用的财政资金不匹配、未能及时兑现收益分配、群众满意度低、未落实项目管理其他要求的情形,列为“用而不好”问题。二是科学确定风险。实行多部门联动,集成发改、审计、财政的多项指标,采取“指标监测+现场核查+群众访谈”方式,科学合理确定各个项目的风险等级。三是分级管理风险。明确红级由自治区督办、市推进、县落实整改;黄级由市级督办、县落实整改;绿级由县级进行常态化监测。红级项目要求1个月内完成方案制定,确保风险识别出来后有人抓、有人管。
(三)建机制,形成整改合力。一是分类精准帮扶。对绿级项目,产业链仍有短板的,精准谋划实施补短板项目推动产业提档升级;对黄级项目,组织各方面帮助解决项目手续不全、经营主体条件不足等方面短板,推进产业升级,盘活更多资产;对红级项目,加快招商引资盘活,或经过严格论证后调整发展方向并通过以物抵债等方式尽可能减少集体资产流失。二是多方协作帮扶。梳理出台产业项目发展政策58条、壮大实体经济惠企政策64条,深度挖掘支持经营主体优惠政策39项,有效助力项目经营主体摆脱经营困难。对投入较大、原因较复杂的风险项目问题,建立“自治区、市、县三级+行业部门”多方协作帮扶机制,有力助推解决200多个历史遗留的风险项目问题。三是强化结果导向。将产业项目管理情况纳入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离任审计内容和各地年度评估考核指标。建立问题整改结果与自治区本级衔接资金分配挂钩机制。
(四)求实效,全面科学评估。一是定责任。明确由自治区引入第三方专业力量,对3000万元以上、识别为红级风险的项目降级进行验收;市级组织验收1000万元—3000万元的风险降级项目,县级组织验收1000万元以下的风险降级项目。二是定标准。对“转黄”“转绿”标准“明码标价”,减少主观判断和人为干预。按照“县自评、市审核、自治区跟踪”程序,组织有关行业部门以及专业机构和专家,通过“实地验收+指标监测+查阅账册”方式,对项目帮扶的成效按照规定标准验收。30.26万户脱贫户和监测对象通过新型经营主体或产业示范基地(园)带动直接获得产业收益。三是定路径。依托“线上网络化、线下网格化”工作模式,建立帮扶产业项目风险监测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帮扶产业项目资产管理51条预警监测规则,通过大数据的监控和分析高效校验“三不”问题整改情况,实现过程可控、结果可评。(广西壮族自治区有关部门供稿)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