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衔接这五年】湖南:以“五个衔接”为抓手 持续推进帮扶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10-15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字号:
[大]
[中]
[小]

  湖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牢记“精准扶贫”首倡地光荣使命,把推动帮扶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关键之举,以“五个衔接”为抓手,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为脱贫地区群众持续增收提供了强力支撑。2023年,全省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7661元,与2021年比,年均增长13.9%。
  一、因地制宜抓布局衔接,接续推动帮扶产业梯次发展。一是坚持规划引领。立足湖南农业资源禀赋,持续打造粮食、畜禽、蔬菜、油料、柑橘、竹木等优势特色千亿产业,规划形成12个核心产区产业集群。组织脱贫地区编制“十四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每县重点扶持1个主导特色产业和2个覆盖较多脱贫人口的辅助特色产业,融入全省千亿产业大布局。二是坚持分类指导。研究确定乡村振兴15个重点帮扶县、14个示范创建县、1个示范创建市和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围绕提质壮大特色产业,明确重点帮扶县在补齐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上下功夫,示范创建市县在深化农村改革激活力上作探索,湘赣边合作区在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上创示范,目前,“湘赣红”品牌产品超430款、年产值30亿元。三是坚持项目支撑。保持中央财政衔接资金60%以上用于发展产业。持续完善项目库建设,2024年度县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中共储备产业项目5.46万个,涉及投资362.55亿元。持续推动脱贫地区高质量庭院经济发展,连续两年安排3000万资金在全省开展试点,探索庭院经济发展有效模式。
  二、紧跟市场抓链条衔接,致力拓展帮扶产业增效空间。一是在基础设施上优先完善。积极构建“一县一仓储、一乡一中心、一村一网点”三级冷链物流网络体系,在大湘西地区重点支持怀化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安排51个脱贫县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资金1.22亿元,实施项目321个;安排29.72亿元支持建设高标准农田105.24万亩;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资金4.8亿元、作业补贴资金1.05亿元。二是在基地建设上优先支持。通过引导产业园区等各类平台向脱贫地区倾斜,推动产业集聚融合发展。支持安仁县、涟源市获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建设,桑植县、石门县等10个脱贫县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泸溪县等9县创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统筹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适当降低脱贫地区申报门槛,推动由卖原字号向卖制成品加快转变。湘西十八洞村建成茶叶、油茶、药材等农产品加工基地,开发茶油、洗护等系列产品,实现农产品附加值翻倍。三是在农业品牌上优先培育。突出武陵山、罗霄山连片地区,继续打造“两茶两油两菜”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和“湘江源”“湘赣红”“安化黑茶”等片区品牌;全免费开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全部纳入赋码标识管理。怀化靖州县近年来通过创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示范园,组织林业部门专家进行普查,更新优质品种,优培种植技术,参与种植“乌梅”、“东魁”的农户,精品鲜果单价从五六元一斤变成了上百元一斤。四是在产销对接上优先扶持。充分发挥“两馆两中心”产销对接平台作用,开展脱贫地区农产品为主产销对接活动,确保脱贫地区农产品卖得出、卖得起来好价钱,如第24届中国(中部)农博会设立脱贫地区优质特色农产品专场推介会,农博会期间现场销售脱贫地区农产品5000多万元、签订意向订单7.87亿元。
  三、精准精细抓机制衔接,切实增强产业联农帮扶能力。一是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先手,构建企业和农户合作共赢格局。2024年安排省帮扶产业发展重点项目资金3亿元,推动水果、茶叶、蔬菜和中药材4类帮扶主导特色产业提档升级、提质增效,明确每个省重点项目联农带农方式不少于3类,均要建立联农带农台账。培育壮大联农带农主体,支持带动脱贫人口较多的龙头企业288家、合作社547家,预计新带动脱贫人口发展产业3.61万人、安排就业2.28万人,确保了脱贫群众在乡村产业发展中有活干、有钱赚。二是以健全监测帮扶机制为抓手,防范产业失败导致规模性返贫。抓实农户自主申报、部门信息预警、干部入户排查等途径,对因产业失败造成返贫致贫风险的,及时跟进开发式帮扶措施。今年6-7月,针对汛情对资兴、华容等地帮扶产业造成的影响,迅速制定出台《关于防范化解因灾返贫致贫风险扎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的通知》,安排衔接资金1.306亿元支持灾后重建和帮扶产业纾困解难,因灾纳入绿色通道5428户16882人,户均享受帮扶措施3.18个,其中,享受产业帮扶2163户,有效防范了因灾产业失败导致规模性返贫。三是以深化“四个一批”分类核查机制为推手,提升产业发展工作水平。按照“四个一批”模式开展帮扶产业项目全面核查和分类施策,对2.71万个经营性帮扶产业项目精准核查、分类管理。其中,财政资金投入超过50万元以上的项目,要求县市区建立基础台账,逐一明确实施主体、投资规模、分类施策责任领导和责任部门等基本情况,进行全程跟踪监管,提升帮扶产业质效,推动帮扶产业真正成为带动脱贫群众增收的惠民产业。
  四、群策群力抓保障衔接,以党建为引领促进产业兴旺。一是强化组织保障。选派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8841支24593人,对重点帮扶村、一般脱贫村、示范创建村、易地搬迁集中安置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全覆盖,重点抓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工作。二是强化政策保障。制定出台《关于持续推进“六大强农”行动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的实施意见》《关于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省财政设立30亿元产业发展基金,在全省帮扶产业发展上给予侧重支持,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脱贫人口小额信贷管理的通知》,保持脱贫人口小额信贷贴息支持政策总体稳定,今年发放脱贫人口小额贷款15.82亿元。三是强化人才保障。深入开展“送科技下乡”、“送科技到基层”等行动,持续抓好脱贫县产业顾问组工作,全省共梳理需科技帮扶产业55个,动员遴选了177名省级知名专家,打造了一支政治可靠、技术过硬、数量充足的高素质产业人才方阵,构建了一套助推脱贫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智力引擎。
  五、闭环互通抓建管衔接,着力提升帮扶项目资产管理。一是顺畅建管互通、闭合高效的机制关口。将帮扶产业和帮扶项目资产管理业务整合集中、整体统筹,打通项目建设和资产管理的关口,形成建管闭环回路,提高工作实效。结合帮扶产业“四个一批”全面核查和分类施策,对全省帮扶项目资产项目进行了全面清理,完成了分类确权,登记纳入国家防止返贫监测系统管理。经统计,全省2013-2022年期间共形成帮扶项目资产约1344.05亿元,截止今年上半年,已完成确权1342.26亿元,约占资产总额的99.87%。二是探索建管一体、双向奔赴的交汇接口。按照“全周期、全环节”管理思路,着眼探索健全完善帮扶项目资产规范管理长效机制,推动帮扶项目、资产管理一体谋划,即在帮扶项目确立上统筹考虑资产形成、资产权属等,促进后期资产保值增效,也把不同类型项目资产管护成效和处置成本作为新增帮扶项目可行性研判的重要因素,指导帮扶项目的选择实施,不断提高立项的科学性、精准性。比如,永州市统筹考虑帮扶项目谋划建设和资产管护,以“产权归属、运营管理、收益分配、资产处置、资产监管”为重点,实践探索“五权五化”做法(即:所有权明晰化、经营权多元化、收益权持续化、处置权规范化、监督权阳光化),取得了较好成效。(湖南省有关部门供稿)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