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衔接这五年】湖北:坚持五个“聚焦” 推进高质量发展
2025-10-15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 字号:
- [大]
- [中]
- [小]
近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共同缔造理念,以强县工程为抓手,大力推进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着力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全省脱贫地区建成主导产业54个,创建5个国家级、23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特色产业帮扶基地近2万个,“巩固”“升级”类帮扶产业项目占比达到96.43%,带动93.96%的有劳动能力脱贫人口增收,脱贫攻坚成果坚实稳固。
一、聚焦优质产业,以“巩固”促振兴
聚焦市场效益好、链条较完备、发展前景广的“巩固类”帮扶产业,在政策集成、龙头壮大、品牌建设等方面再下功夫,全力打造帮扶产业“样板工程”。目前,全省“巩固类”帮扶产业项目2.6万个,占比88%。一是在政策上再集成。充分挖掘脱贫地区特色优势资源,出台“茶10条”“米9条”“艾7条”“橙6条”等系列政策措施,优先支持帮扶产业做大做强。优化“县有支柱产业、乡镇有主导产业、村有特色基地、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发展格局,推进脱贫地区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37个脱贫县形成主导产业144个,总产值2212.11亿元。二是在龙头上再壮大。实施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十百千万”工程,全省围绕10个农业主导产业链,重点培育100家细分行业领军企业、1000家成长型龙头企业,带动近1000万农户增收。昔日贫困县宜昌市长阳县,如今成为资本最活跃的地区,先后培育出“和远气体”“一致魔芋”“康农种业”3家主板上市企业。三是在品牌上再提升。坚持省级抓统筹、市县抓落实,推动“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联动发展。脱贫地区以“蕲艾”为代表的道地中药材,品牌估价130亿元,居全国中药材地标品牌第一位。全省脱贫地区有效期内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总数达到1352个,品牌建设初具成效。
二、聚焦特色产业,以“升级”促发展
聚焦资源有支撑、发展有基础、效益待提升的“升级类”帮扶产业,着力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增强产业发展韧性。目前,全省“升级”类帮扶产业项目2511个,占比8.43%。一是补齐生产技术短板。完善脱贫县产业顾问制度,开展特色农产品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解决一批制约帮扶产业发展的难点堵点问题。发挥湖北科教大省优势,组织30所高校参与“百校联百县兴千村”,结对帮扶30个县,助力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夯实帮扶产业人才支撑,今年上半年培训“头雁”人才542人、培育高素质农民12456人。二是补齐农业设施短板。整县推进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2024年全省有效衔接项目库储备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89个、投资概算10.70亿元。聚焦打通脱贫地区农产品出村难题,牵头推进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县乡村全覆盖,全省农村快递收投总量同比增长14.9%,农产品物流快递成本预估下降近20%。三是补齐产品销售短板。搭建产销平台,2024年上半年,定点帮扶省直单位和省内区域协作帮扶市县对37个脱贫县开展消费帮扶3.13亿元。开展工会职工爱心消费帮扶活动,继续按照每人不超过500元标准追加福利经费,专项用于采购脱贫地区农副产品。建成湖北优质农产品展销中心,4000多种区域公用品牌和著名企业品牌农产品实现“一站式”采购。
三、聚焦闲置产业,以“盘活”促新生
聚焦市场有潜力、前景被看好、暂时有困难的“盘活类”帮扶产业,查找问题原因,采取针对性帮扶措施,促进良性发展。目前,全省“盘活类”帮扶产业项目756个,占比2.5%。一是纾困解难促盘活。对资金周转困难导致项目资产闲置的,重点采取租金减免、金融信贷等措施,支持纾困发展。2023年,全省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湖北版,为37个脱贫县发放贷款2731笔、金额20.48亿,有效缓解帮扶产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二是创新运营促盘活。对管理不善导致闲置的,创新项目运营模式,探索委托经营、合作经营、资产资源整合等模式,促进资金有效利用、资产盘活增值、带农效益持续发挥。2024年,全省11个停工和半停工的就业帮扶车间,通过招引市场主体实行专业运营、村集体带动自主经营等方式实现资产盘活。三是改造升级促盘活。对功能不全导致闲置的,规范引入社会资本对项目资产进行升级改造,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更新关键设备、健全综合功能,有效推进项目资产盘活。
四、聚焦落后产业,以“调整”促转型
聚焦技术落后、市场前景不好、确实难以为继的“调整类”帮扶产业,实行合规处置、调整转型。目前,全省“调整类”帮扶产业项目385个,占比1.3%。一是推进规范处置。探索制定帮扶项目资产处置工作指南,明确责任分工、处置方法、操作流程等重要内容,为合规处置提供操作指引。截至目前,各地按程序已处置的自然灭失、报废、损毁等项目资产2910个。二是推进项目转型。把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和高质量庭院经济作为重要抓手,积极谋划康养、研学、民宿和民俗体验等替代项目,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助力农户长期稳定增收。2024年全省纳入年度实施计划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和高质量庭院经济项目834个、投资概算11.39亿元,其中纳入年度实施计划项目602个、实际投入6.20亿元。三是推进容错纠错。充分考虑基层干部担心处置项目资产被问责的实际,按照“三个区分开来”的要求,在帮扶产业发展中落实容错纠错机制,避免简单问责追责,鼓励基层干事创业、担当作为。
五、聚焦管理机制,以“监测”促长效
省级开展“资金-项目-资产”全链条监测,打造“开展监测—查找问题—推动解决”的工作闭环,推动帮扶产业长期高效发展。一是系统智能监测。建立帮扶产业项目资产管理平台,坚持能线上不线下、能电子不纸质、能提取不采集、能选择不填写的原则,将全省94个县实施的33万个帮扶项目、形成的88万个资产全部纳入平台管理,一键实现分类统计、状况监测、风险预警、成效评价等4大功能。二是分级预警监测。省、市分别监测实际投入在500万以上、100万以上的帮扶项目资产,县级将所有资产纳入监测,做到发现风险问题,及时预警应对。目前,全省500万以上的329个“巩固类”、25个“升级类”、8个“盘活类”、4个“调整类”项目纳入省级监测。三是全程跟踪监测。在资金上重点监测支出合规和绩效目标情况,在项目上重点监测入库质量和建设水平情况,在资产上重点监测运营状况和收益分配情况,目前全省帮扶项目资产运营良好率达到96.17%。(湖北省有关部门供稿)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