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衔接这五年】江西省万载县:实施“微工厂+光伏”模式 力促乡村产业振兴
2025-10-14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 字号:
- [大]
- [中]
- [小]
【引言】近年来,万载县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实施“微工厂+光伏”工作模式,将资金固化为资产,将车间升级为小微工厂,通过招引经营主体,建立激励奖补政策和监管机制,有力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在家门口就业,形成了扶创业、带就业、促产业“三业联动”,实现了群众增收、集体增益、企业增效、产业增强的“四增”目标,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连续六年全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获得省级考核“好”的等次,连续七年衔接(扶贫)资金绩效考核获得省级“A”等次,累计获得上级考核奖励资金2800万元。
一、基本情况
万载县位于赣西北边陲,国土面积1719平方公里,辖9镇7乡1街道181个行政村,总人口62万,其中农村脱贫劳动力16236人。2022年,万载县按照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专业化中小微企业集聚区,推动重点村发展乡村作坊、家庭工场”的工作要求,结合全县花炮产业转型升级后,部分生产用房、用地用工出现闲荒现状,聚焦服装鞋帽、农副产品加工、竹木加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按照每个村“微工厂+光伏电站”不少于100万元的衔接资金投入,大力实施“微工厂+光伏”帮扶产业项目,走出了一条“群众增收、集体增益、企业增效、产业增强”的乡村振兴新路子。截至2024年底,全县已建成“微工厂+光伏电站”产业项目239个,惠及148个行政村,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1500多万元,带动务工劳动力2.6万多人,实现年人均增收3万余元。
二、政策部署
万载县以“打造一批村级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乡村振兴示范村”为目标,树立三产融合的理念,大力发展“微工厂+光伏”帮扶产业。
一是组织领导上,成立以县委分管领导为组长、县政府分管领导为常务副组长、原县乡村振兴局局长为副组长和16个职能部门分管负责人为成员的乡村振兴“微工厂”项目建设专班,建立“一月一督查一会商”工作机制,具体负责项目的批复审定、规划管理、组织协调和调查指导。
二是政策扶持上,印发《关于开展“微工厂+光伏”乡村振兴产业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全面推进“微工厂”建设的通知》、《万载县乡村“微工厂”建设管理(暂行)办法》3个政策文件,明确轻工业加工为“微工厂”固定资产投资方向,整合“微工厂”屋面建设光伏电站,促进项目效益最大化。
三是项目评审上,明确“微工厂”属于固定资产类建设项目,投资50万元以下的“微工厂”无需预算财政评审,项目竣工后报财政部门结算评审;50万元以上(含50万元)的“微工厂”需编制好预算报告,经县政府分管领导审签后送财政部门进行预算评审。项目竣工验收后,需编制好决算报告,经县政府分管领导审签后送审计部门进行决算审计,并按决算审计报告结果拨付资金。
三、工作举措
(一)将“资金”固化为“资产”,筑牢产业发展的坚实阵地。按照行政村域优势、人口数量科学布局,利用现有生产用房、用地,既可以一村建一个“微工厂”,也可以多村合建一个“微工厂”,以1000平方米标准厂房为标准,配套建设100KW的屋顶光伏电站项目,可一村一建,也可多村联建。每座1000平方米的“微工厂+光伏”单体项目,合计批复财政衔接资金不高于100万元。对个别条件比较成熟、总投入超过100万元的行政村,实行“一事一议”制,项目建成后统一悬挂“微工厂·兴乡村”标识,并固化为村集体资产。万载县通过聘请第三方会计事务所,进一步摸清资产底数、开展资产确权、完善资产收益分配。

万载县仙源乡高岭村“微工厂”
(二)将“车间”升级为“工厂”,激发产业发展的澎湃动力。针对性选择符合当地产业发展方向和环保要求的项目,择优邀请经济实力较强、社会信誉较好、无重大安全事故和违法经营情形的经营主体“拎包入驻”。构建联农带农机制,优先农村低收入劳动力进入“微工厂”就业,根据用工需求开展针对性培训,并结合生产实际将适合家庭生产的加工环节延伸到农户家中。通过将“光伏发电站”建在 “工厂”,将“工厂”导入乡村一线,同步解决企业用地、用房、用电、用工和农户家门口就业问题,同步实现群众增收、企业增效、集体增益。如:鹅峰乡引入江西安特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进驻“微工厂”,每年为当地村集体带来租金收益33.6万元,吸纳脱贫劳动力39人,人均年增收5万余元。

万载县鹅峰乡江西安特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微工厂”
(三)将“光伏”接入为“光电”,充实产业发展的绿色能源。全县已建设光伏电站120座,总装机容量15兆瓦,覆盖全县103个村,占全县181个村56.9%,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760万元(含脱贫攻坚期国家补贴)。仅光伏发电项目平均为每个村稳定增收在7万元以上,按照项目设计方案,发电收益可持续发电20年以上。同时,所有在新建“微工厂”屋面配备的光伏发电站,按照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思路,有效解决和优化入驻经营主体的用电需求,做到物尽其用、效益最大化。

万载县高城镇七村联建“微工厂+光伏”
(四)将“管理”转变为“服务”,把牢产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县农业农村局、县发改委、县自然资源局等16个职能部门在用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上予以倾斜,制定相应奖励配套服务政策。对承租主体租赁“微工厂”或合营主体运营“微工厂”的,按照乡村振兴帮扶车间的认定条件优先认定并给予政策奖补。每年底评选出20个联农带农成效显著的“优秀乡村微工厂”予以表彰。同时,专班定期了解“微工厂+光伏”项目的运营维护、协议签订执行情况和收益使用情况,及时掌握保洁、门卫、后勤等特殊岗位优先保障半劳动力、弱劳动力脱贫户和监测对象情况,助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持续提升。
四、进展成效
一是实现了群众增收。全县239个“微工厂+光伏”产业项目,涉及粮油加工、特色农产品加工、服装箱包、花炮纸张、红色旅游等行业,累计带动务工人数2.6万多人,实现人均收入3万多元,其中带动脱贫户和监测户8000多人,牢牢守住了防返贫底线。二是实现了资产增值。我县通过聘请第三方会计事务所,进一步摸清资产底数、开展资产确权、完善资产收益分配,形成可复制、见实效、管长远的“1+3+N”资产管理模式,承办了全市扶贫资产后续管理现场会。三是实现了企业增效。“微工厂”建设秉持“拎包入驻”原则,为企业有效解决了土地征迁、新建厂房、廉价劳动力等难题,涵盖了箱包、鞋袜、服装、灯饰、毛绒玩具、电子元件、毛竹、油茶加工等20多个产业,平均每个企业的经营成本降低了30%。四是实现了集体增益。目前,全县148个村通过“微工厂+光伏电站”建设,每年新增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500多万元。比如,鹅峰乡益莲村的安踏“微工厂”,每年仅租赁费收益达50多万元。
五、基本经验
(一)发展产业的根本途径是立足资源禀赋,筑巢引凤。万载县大胆创新、稳步探索,走出一条低风险、有成效、可复制的道路。不局限于帮扶车间的轻工业属性,更加立足当地“花炮之乡、有机大县、百合故里”资源禀赋开展招商,鼓励“微工厂”生产内容与本地主导产业有机结合,保障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其仙源村、槽岭村依托红色名村优势大力发展的乡村旅游式“微工厂”,是三产融合的有效探索。

万载县白水乡槽岭村红色旅游“微工厂”
(二)发展产业的基本原则是发挥联农带农,促民增收。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将“车间”打造成“工厂”可以更大力度吸收当地农户家门口就业,是发展乡村经济、逆转农村“空心化”的有力举措。万载县将“微工厂”嵌入乡村工、农业发展环节,承接乡村企业上下游生产,又将工位“搬入”农户家中,在带动农户尤其弱劳动力、半劳动力就业方面成效明显。通过吸纳农村低收入人口就业,村集体资产租赁、股份与光伏发电收益分红,建立了完善的联农带农机制。有事做、有钱赚,还能顾农顾家,农民群体的幸福生活更有盼头。
(三)发展产业的长效手段是强化资金管理,绿色持续。万载县发展“微工厂+光伏”模式,在整合上级项目资金,建设标准化厂房的基础上,配备光伏电站,既筑巢引凤吸纳经营主体,又固化资产避免了产业项目失败导致资金浪费。同时,将光伏电站“搬上”厂房屋顶,巧妙避开发展光伏可能带来的生态破坏。

万载县罗城镇湖溪村“微工厂”
六、趋势展望
万载县的“微工厂+光伏”产业发展经过三年多的实践证明,多种帮扶途径相结合,科学规划与升级,可以带来更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该模式也存在更多可探索的空间:一方面,按照我县“一黄二白三黑”(一黄:康乐鸡;二白:有机大米和龙牙百合;三黑:万载兔、万载黑番鸭、万载黑山羊)的传统农业产业优势,继续向苗种场、养殖场、加工厂、电商销售端不断延伸,加深与县域农业产业化的融合程度。另一方面,适度发展“小微产业园”。在区位优势明显的乡镇(街道),通过多村联建或飞地经济等模式,整合乡村振兴相关政策,建设一批“小微产业园”,加大对微工厂入驻主体的培育,助力成为地方品牌企业,为县域经济发展作出新贡献。(江西省有关部门供稿)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