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衔接这五年】山西隰县农文旅融合解锁产业振兴方程式 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

2025-09-15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字号:
[大]
[中]
[小]

  隰县地处晋西黄土高原,作为“中国金梨之乡”,曾因农业产业链短、旅游开发滞后面临乡村振兴挑战。近年来,该县以“品牌引领+农文旅融合”破题,构建产业振兴新模式,在实践中创新“农业筑基—文旅赋能—联农带农”模式,打造“梨园观光+文化体验”线路,多途径带动农户增收,实现“品牌强农”与“旅游富民”的双向赋能。这一实践打破县域经济单一化瓶颈,形成“以农促旅、以旅强农”良性循环,为黄土高原地区提供“品牌驱动型”农文旅融合样板,彰显特色产业与多元业态协同发展的强劲动能。
  一、基本情况
  隰县地处山西省临汾市,素有“晋西明珠”之美誉。其位于北纬36度黄金纬度线上,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自然风光旖旎,气候温和宜人。作为“中国金梨之乡”,隰县玉露香梨声名远扬,皮薄肉厚、汁多味甜,为水果珍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备受青睐。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小西天景区、梨博园、万亩梨垣、紫荆山、黄土地质景观、晋西革命纪念馆等景点星罗棋布,各具特色。然而,在迈向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隰县并非一帆风顺。脱贫之后,如何让农民持续增收,如何让乡村产业蓬勃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起初,梨产业链条较短,农产品附加值低,农民只能依靠传统的种植收益,收入增长乏力。同时,乡村旅游发展也面临诸多困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服务意识与水平有待提高,难以留住游客、吸引游客深入体验。
  但在文化引流和乡村旅游的持续建设下,隰县完成梨果经济的“一枝独秀”到农文旅三产协同发展的“百花齐放”新转变。探索出了一条由传统梨果种植业为单一支撑点转变为农业加工业、旅游业为主的多元经济格局之路,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实现了产业互动、优势互补,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乡村振兴道路上的璀璨明珠,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二、政策部署与实践举措
  (一)政策部署情况
  2017年4月8日,隰县人民政府发布了《隰县玉露香梨品牌建设白皮书》,积极创建“隰县玉露香梨”区域公用品牌,确立了“隰”字标超级符号,开启品牌建设。2018年7月30发布《隰县玉露香梨质量要求》,2019年6月25日发布《隰县玉露香梨优质生产技术规程》,为标准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隰县果业局编制《三字生产标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指导果农生产。
  2022年8月,隰县人民政府发布《隰县玉露香梨区域公用品牌保护实施方案》,规范隰县玉露香梨生产经营秩序,保障和维护品牌质量。
  2023年7月,隰县人民政府发布《隰县玉露香梨专业镇2023-2025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以玉露香梨为主的现代化梨果产业发展。
  2024年3月,山西省提出“四个一批”产业帮扶政策,按照巩固一批、升级一批、盘活一批、调整一批要求,分类推进帮扶产业发展。同年,隰县出台《隰县农旅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从2024年到2026年按基础构建年、全面推进年、优化提质“3个年”推进的思路。
  2025年3月,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布的《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要加大隰县玉露香梨等品牌的建设力度。
  通过上述政策部署,隰县逐步确立了特色农业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的框架。
  (二)地方实践举措
  梨产业链拓展与品质精进的“果香盛世”工程。将玉露香梨产业作为农业发展的核心,全力推进产业升级。在种植方面,大力开展玉露香梨标准化种植,制定从苗木选育到采摘储存的全过程严格标准和规程,确保梨果品质。建设智慧果园示范基地,安装气象监测站、病虫害监测仪等智能设备,实时收集数据并上传云端,果农通过手机端远程监控果园情况,提前预防自然灾害和病虫害侵袭,降低损失。在农产品深加工方面,引入先进的冷链加工生产线,确保玉露香梨采摘后能迅速进入预冷、分级筛选、包装等环节,最大程度锁住新鲜度。开发多元的梨产品体系生产玉露香梨果脯、果酱、梨酒、果汁等休闲食品,同时,与科研机构合作,研制具有药用价值的润肺止咳梨膏,提升产品附加值。在品牌建设和产品销售方面,制定严格的玉露香梨产地认证和质量追溯体系,为每一箱上市的梨配备“身份证”,消费者扫码即可获知梨的种植基地、施肥用药记录、采摘时间等全流程信息,增强市场信任度。积极实施农产品市场转化战略,加速农超、农企、农社等产销对接模式,助力农产品顺畅“走出去”,提升隰县玉露香梨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文化叙事与全域联动的“梨想国”计划。依托厚重的历史底蕴,隰县将玉露香梨产业与历史文化遗迹相结合,如小西天佛寺、七里脚石窟等,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带。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民俗活动,如梨花季短视频大赛、青年街景音乐会、“小西天祈愿·纳福梨花季”等活动,让游客在赏花的同时,感受当地的民俗风情。同时,结合玉露香梨与当地民俗文化元素,开发特色文创产品和民俗体验项目,将民俗文化融入到产品与体验中,通过旅游等渠道进行推广和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当地的民俗文化,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历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同时,注重种植文化的挖掘与整理,将其融入到产业发展与旅游体验中,让游客在品尝玉露香梨的同时,能够领略到当地独特的种植文化魅力。
  IP赋能与旅游体验焕新的“奇幻梨乡”行动。在旅游线路策划方面,隰县以“小西天”这一著名景点为核心,深度契合“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特色主题,精心设计多条全域旅游精品线路。在“黑神话:悟空”的引流下,整合乡村旅游和农事资源,创新采用“节庆+旅游”“活动+生态”“非遗+旅游”等多种融合模式,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让游客不仅愿意前来,更能留下来深度体验。在农旅资源整合上,将玉露香梨种植基地与周边的小西天景区、梨博园、七里脚石窟等景点巧妙串联,精心打造集“梨园观光+文化体验+自然风光”为一体的特色旅游线路,全面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同时,深度研发“梨城味道”美食品牌,以玉露香梨和有机绿色食材为核心,通过创新文创研发手段,推出包括全梨宴、素食宴、杂食宴等在内的系列地域特色美食。
  三、进展成效
  (一)脱贫成果稳巩固:产业就业双轮驱动
  产业基础逐步夯实,发展后劲不断增强。隰县紧紧抓住玉露香梨这一核心产业,提质增效。“十四五”时期,隰县梨果总面积达到38万亩,其中玉露香梨种植面积达23万亩,规模产量在全国遥遥领先。80%的脱贫群众依靠梨果种植业增收致富,农民年人均果品收入超1万元。在产业多元发展方面,隰县大力引进和培育梨果上下游企业,70余家相关企业先后落地生根,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智慧果园推广,为产业振兴提供了全方位保障。通过品牌建设,2024年全县果农实现增收1.5亿元,全县果品总产量1.915亿斤,总产值4.8亿元。在全产业链带动下,梨果产业延伸有效激活乡村经济活力。2024年采摘园规模扩大至23万亩,带动全县80%的农户从事梨果产业,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旅游相关收入占比提升至35%,较2020年增长12个百分点。
  就业帮扶成效显著,脱贫户收入有保障。隰县积极拓展就业帮扶途径,全方位促进脱贫户收入增长。在村企联创方面,城南乡七里脚村通过建设果蔬大棚和玻璃大棚,大力发展草莓采摘、蓝莓种植等设施农业产业,不仅使村集体经济增收20余万元,还为脱贫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务工机会,人均年增收达2万元。全县范围内,10家帮扶车间火力全开,共解决了381名农村劳动力的“家门口”就业问题,其中脱贫人口占192人,人均月收入稳定在1600元以上,真正实现了“务工、务农、顾家”三不误。与此同时,隰县积极落实以工代赈和政府购买服务等就业政策,为脱贫人口提供了更多就业选择,进一步拓宽了增收渠道,有效保障了脱贫户的收入来源,为乡村振兴筑牢了根基。
  (二)乡村振兴开新局:产业升级融合引领发展
  产业融合初见成效,发展框架稳步构建。隰县在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依托国家级旅游景点小西天带动全县乡村旅游业发展,2024年该景区累计接待游客68.7万人次,同比增长411%,其中国庆假期单日最高接待量达17626人。为提升服务效能,开发“隰之游”智慧旅游平台,整合全县23个A级景区、10个休闲农业点及80余公里旅游道路资源,实现全域智慧导览,平台注册用户突破5万人,累计提供服务超30万次。为拓宽销售渠道,在“隰之游”平台设置“农旅产品”模块,整合2856户农户的玉露香梨、非遗面塑等200余种特色商品,实现线上销售额突破1.2亿元,其中玉露香梨出口法国、加拿大等12个国家,2024年单品产值达2.45亿元。
  融合持续深化,发展后劲不断增强。依托小西天景区、万亩梨园等核心资源,隰县建成4A级旅游景区1处、乡村旅游示范村5个。成功举办“梨花节”“玉露香梨采摘节”等活动,升级打造“梨博园”、梨树认养、建设特色采摘园和创意体验区,形成百公里农文旅融合旅游带。同时,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打造一系列精品示范村,推动农文旅融合向更高水平发展。2024年隰县GDP同比增长10.6%,景区累计接待游客量、门票收入分别是上一年的5.1倍和6.4倍。在区域资源整合基础上,推行“乡村旅游+农家乐+定制周边”一条龙产业模式,打造出10个高标准玉露香梨采摘基地和16个特色民宿集群。例如,城南乡路家峪村依托中国梨博园,开发窑洞主题民宿和古法梨膏制作体验项目,带动每户年均增收5万余元;龙泉镇上留村通过“三区两站一循环”农旅示范基地建设,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10万元。
  四、典型经验启示
  (一)激活动能:红色引擎点燃产业振兴火焰
  一是党建引领聚力。在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中,隰县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组建党员先锋队和服务队,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二是组织架构有力。建立完善组织架构与协同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凝聚各方力量,确保政策项目落地生根,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筑牢坚实后盾。三是基层助力发展。各村党支部积极发挥引领作用,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了群众对党组织的信赖,凝聚了乡村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释放动能:宝藏挖掘催动产业融合浪潮
  一是特色产业带动。隰县依托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玉露香梨等特色农业产业,打造了多个规模化种植基地,实现了产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二是多元产业并进。在发展核心产业的基础上,积极拓展采摘观光、民俗活动举办、乡村旅游等多元产业,形成了多点支撑、多业并举的产业发展格局,为农民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三是农文旅融合发展。充分挖掘农业产业的生态观光和文化体验价值,将农事活动与旅游项目有机结合,推出了特色全域旅游线路,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农家乐、采摘园等相关业态的繁荣,进一步提升了农业产业的附加值。
  (三)深度共融:创新农文旅融合“点金术”
  一是深挖文化富矿。充分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元素,将文化内涵融入旅游产品和服务中。如在小西天景区,通过修缮古建筑、展示传统技艺等方式,打造了“看得见历史,摸得着文化”的旅游体验场景,让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二是创新融合模式。积极探索“农业+文化+旅游”的多元化融合模式,满足了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三是打造数字平台。借助数字技术,开发平台实现线上线下销售一体化,拓宽销售渠道。同时开发小程序,整合全县域旅游资源实现全域智慧导览,提升了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五、总结与展望
  隰县的产业振兴实践,以“农文旅融合”为核心逻辑,开创了脱贫与振兴有效衔接的新模式。通过深挖特色资源与创新融合模式,不仅破解了脱贫成果巩固与产业发展的二元难题,更构建起“农业稳固—文旅带动—融合升级”的良性循环,破解农文旅融合解锁产业振兴方程式。其经验表明,实现乡村产业振兴需要多措并举、综合发力。其一,深度巩固脱贫成果是关键。隰县以玉露香梨产业为根基,持续做大做强,将脱贫攻坚期的产业成果延伸产业链至旅游与文化领域,将传统农业升级为沉浸式体验经济,带动农民增收。其二,挖掘特色资源、加强文化赋能是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隰县依托玉露香梨产业,开发特色文旅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借助数字技术与电商平台,实现线上线下销售一体化,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面向未来,隰县需在以下几方面深化探索以推动产业振兴持续深入。一是延长梨果经济产业链条。开发更多高附加值产品,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二是推动农业与服务业协同发展。打造旅游品牌,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公共服务均衡配置,缩小城乡差距。三是加强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通过参加国内外农产品展览、利用电商平台等方式,扩大市场份额,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关注市场动态和消费者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和营销策略,提高产品的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
  隰县的农文旅融合实践,是破解县域经济单一化、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的有效路径。未来,随着“梨产业集群化、文旅品牌国际化、数字转型智能化”的深入推进,这片孕育“金梨”的黄土高原,必将成为黄河流域乡村振兴的“隰县样本”,奏响“以农促旅、以旅兴农、以文化人”的时代新号角。(山西省有关部门供稿)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