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衔接这五年】河北阜平:“老乡菇”圆老乡梦

2025-09-11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字号:
[大]
[中]
[小]

  阜平县位于太行山深处,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也是燕太片区国家级深度贫困县。2012年12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在阜平视察扶贫开发工作时,向全国发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动员令”。面对总书记殷切嘱托、面对近11万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梦想、面对产业基础差、发展底子薄的现实状况,阜平县委、县政府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立足阜平资源禀赋,提出了发展高端食用菌产业的目标。从谋划到实施、从试点到全域、从低端到高端,倾阜平全县之力,短短3年时间,食用菌产业已经成长为覆盖带动4万多贫困户,带动比例95%以上,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的扶贫“大产业”,形成了以食用菌产业为主导、传统农业产业为基础、其他新兴产业为补充的扶贫产业“大格局”。自开展扶贫开发工作以来,阜平县贫困人口由44415户108121万人下降到5719户12780人,贫困发生率由54.4%下降到6.93%。
  一、组织推动巧布局,“无中生有”绘蓝图
  阜平县没有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传统,把食用菌作为扶贫主导产业来抓的决策本身就是“无中生有”。但阜平县就是凭着“一张白纸绘蓝图、立足县情拓新路”的执着和勇气,开创了产业扶贫“阜平速度”和“阜平模式”。
  (一)科学规划阜平县域香菇产业布局。阜平县着眼“打造绿色安全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的定位,以发展大产业、实现全覆盖为目标,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形成了“一核四带、百园覆盖”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总体布局:“一核”即全力打造全产业链的天生桥千亩现代食用菌产业核心区,使其成为现代食用菌技术引进研发展示区、利用先进设施设备高效栽培示范区、产出优质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样板区;“四带”依据不同地域、资源、气候特点,推动建设4个沿河、沿路产业带,即城关镇-城南庄产业带、平阳-台峪产业带、大台-史家寨-王林口产业带、龙泉关-天生桥产业带;“百园”即在夏庄、北果园、吴王口等适宜地区规划建设100个以上占地200亩以上的产业园区,每个园区建设高标准出菇棚150个以上,栽培量300万棒,产菇1000吨以上的现代高效食用菌栽培园。产业带内有产业园,周边分散布局有零星栽培点,以香菇、黑木耳、灵芝等为主栽品种,采取暖棚、冷棚、小拱棚、林地、露地栽培等多种模式,覆盖了阜平县所有贫困户。
  (二)全面整合食用菌产业服务体系。为统筹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阜平县建立了“一会、两组、十企、百社”一整套推动服务体系:“一会”即成立阜平县食用菌行业协会,通过社会化组织,凝聚全社会力量发展食用菌产业。“两组”即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各职能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食用菌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聘请通占元等十名资深食用菌专家成立阜平县食用菌产业发展专家指导小组,从政策、组织、技术、营销等方面为产业发展提供保障。“十企”即引进培育占地100亩、投资1000万元、年生产各种优质菌袋2000万棒、可回收与加工鲜菇2万吨的10家以上全产业链龙头企业,带动阜平县食用菌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百社”即扶持建设百家以上由种菇农户和企业参与成立的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使其成为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的桥梁纽带,使企业、农户成为一个有机的产业整体,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二、多措并举保发展,“蘑菇县长”抓落实
  阜平县成立了食用菌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主抓产业发展。按照“大事先办、好事速办、急事特办、办就办好”的要求,一直坚持县长亲自抓食用菌产业的模式、定期召开食用菌产业调度例会的制度、食用菌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项目和重大决策集体决策一事一议机制。
  (一)大力开展奖补。阜平县充分利用扶贫政策,通过学经验、搞论证,出台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食用菌产业扶持政策。制定了企业、合作社入驻基地(园区),农户参与率达到80%以上,流转土地100亩以上,给予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扶持。对设计日生产5万棒以上、年生产能力在1500万棒以上的菌棒加工厂,给予全部投入40%资金补贴。对于新建标准化冷库,给予每平米150元的资金补贴。对自动化程度较高的设施暖棚,给予每平米20元的资金补贴;林下小拱棚每平米补贴1元。食用菌产业支持政策的出台,吸引了众多企业纷纷来阜平投资发展,同时也激发了县内资本投资食用菌产业的热潮。
  (二)强化金融支撑。阜平县与河北省信产投集团合资建立商业化运作的融资担保公司,增资至2亿元。同时,扩大了食用菌产业贷款担保范围,对有意愿参与发展食用菌产业的贫困户实行应担保全部担保原则。县政府成立实有资金3亿元的惠农担保公司,与农行、邮政银行、农联社等7家银行合作,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合作社、农户参与发展,对贫困户5万元以下小额贷款100%贴息。开启食用菌产业担保、贷款绿色通道,在生产期间实行上门服务,限期办结。目前,阜平县发放食用菌贷款7084户,共计6.21亿元。
  (三)实施保险兜底。阜平县政府筹资3000万元建立保险基金,与人保财险公司建立联办共保机制,实现了对食用菌产业保险的全覆盖,兜住了食用菌产业发展风险的底线。保险公司专门针对食用菌产业开发新险种,在承保范围上创新,在全国首创成本损失险,并获得2015年全国农业保险创新奖。根据科学测算,统一固定菌棒生产价值,对菌棒收益达不到入险的贫困农户进行差额补贴,保证了参与产业贫困农户的经营收入。加大对灾害险、产品质量责任险的支持力度,力争实现食用菌产业的全覆盖,全面降低群众损失。
  三、主体带动聚精准,配强“龙头”促升级
  无论任何产业,龙头企业都是资源配置和产业提质增效的主要推动因素。阜平县委、县政府在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始终把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放在首要位置,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培育了一批对产业和贫困农户有带动作用的“龙头”。培育壮大以嘉鑫公司为首的高新龙头企业,通过政府扶持和企业改造升级,推动嘉鑫公司与食用菌产业高端技术融合,做大做强。目前,嘉鑫公司的生产工艺、制棒标准、接种成品率、出菇转化率、优质菇产出率在全国同行业均处于领先地位,嘉鑫公司的香菇在北上广等城市深受欢迎。
  强力推动原有合作社规范提升,以鑫阜达合作社为重点,推进管理经营园区化,促进改造升级,提高经营效益。通过培养一批技术过硬的种植大户,带动阜平县从事食用菌产业的农民,学技术、学管理,比技能、比收入。目前,阜平县98个园区已经评选出种植大户、技术能手315名,单棚收入超过5万元的已经占到一半以上,其中种菇状元单棚收入超到8万元。培育壮大的“龙头”在加快推动阜平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发挥了“三带一辐射”作用,即带动产业快速发展、带动技术上档升级、带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辐射阜平县绝大部分贫困户,实现了靶向施策、精准扶贫。
  四、科技助力谋创新,“四高”模式强支撑
  阜平县在谋划实施食用菌产业的过程中,采用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技术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四高”模式。
  (一)创建院士工作站。阜平县与吉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药用菌学会理事长李玉院士达成合作协议,在阜平天生桥核心园区创建食用菌产业“李玉院士工作站”。同时,阜平县每年投入300万元用于太行山食用菌研究院和林果专家工作站建设,聘请了160余名技术专家常年驻点服务,为阜平县引进新品种2个,新技术6项。
  (二)成立科技创新驿站。依托河北农业大学成立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聘用全国各地优秀专家担任岗位研究员,从菌种选育、设施设备、栽培基料、栽培技术、精深加工、文化餐饮六个方面,开发、创新、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培养当地技术人员,引领食用菌产业创新发展。目前,已经培养“土专家”和“技术能手”380人。
  (三)配强专家团队。成立食用菌产业专家团队,配选5名常驻县域专家,向贫困农户定期开展技术培训指导,为企业新产品研发升级、食用菌产业规划制定、问题解决等提供智力支撑。充分利用中国农科院对口帮扶阜平的优势,在品牌推介、标准化生产、科技成果转化运用等方面,提高食用菌产品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助推食用菌产业高标准、高质量发展。组建形成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把培训课堂选在园区、放在棚室,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1000余场次,培训人次3万人,为食用菌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五、精准施策强联结,多重收益保增收
  扶贫产业好不好归根结底要看能不能快速发展起来,能不能持续保持发展势头,能不能带动农民持续增收。为此,阜平县探索出一条紧密联结、多重收益、带贫增收的好路子。一是通过包棚挣现金。有劳动经营能力的贫困户租用企业棚室种植,目前包棚种植3780户,其中贫困农户917户,户均增收2-5万元。二是通过务工挣薪金。企业用工重点向贫困户倾斜,通过技术培训后到企业务工,参与产业务工带动6000户,其中贫困户2440户,户均增收1万元。三是通过流转土地获租金。流转土地达到1.8万亩,涉及1.1万户,其中贫困户4537户,每亩地1000元,户均增收1600元。四是通过固定收益得股金。通过村集体以土地经营权、资金、收益权等入股合作企业,以资金整合方式盘活资金1.79亿元,形成利益联合体,129个行政村22300贫困户实现户均增收700元。五是通过统筹协调分“红”金。对于无法直接参与食用菌产业获得收益的贫困户,阜平县政府统一整合全县涉农资金,优先用于发展食用菌产业,并出台资金使用办法,要求每家龙头企业每年按照使用资金10%的比例,统一返还贫困户,并安排享受固定收益的老弱劳动力担任巡河员、治安员等,间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增加收入。
  六、“六统一分”强质量,品牌唱响“老乡菇”
  阜平县食用菌产业按照“六统一分”的管理模式,由企业统一建棚、统一品种、统一制袋、统一技术、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由农户分户经营管理。从源头加强质量管理,推广标准化生产,开展食用菌绿色、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提高食用菌质量安全水平,打响“老乡菇”品牌。
  (一)完善质量标准体系。按照绿色、有机、GAP认证管理和出口基地备案要求,制定了一套食用菌质量标准技术体系,细化食用菌生产环境、栽培基料、设施设备、人员条件、生产技术规程、质量标准、采摘分级、包装储运、生产管理、生产档案等各个环节生产操作流程,确保产品质量,统一打造阜平食用菌绿色品牌。建立健全质量追溯体系,消费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可追溯食用菌生产、销售信息。目前“阜平香菇”已经申报了有机食品认证。
  (二)提升品牌影响力。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注册“阜礼”为阜平县域农产品公用品牌,注册“老乡菇”商标为阜平县食用菌统一品牌,聘请传媒公司包装设计、宣传造势、营销推介,积极创建驰名商标,打开市场销路。鼓励企业、合作社开展绿色、有机或GAP认证,有出口能力的企业开展出口基地备案认证,为品牌营销创造条件。阜平香菇先后在北京新发地开辟了专柜销售,并远销珠三角等地,成为改变全国香菇市场原有供给格局、填补供给档期的食用菌“新势力”。2017年“阜平香菇”、“阜平木耳”通过绿色食品认证,2018年“阜平香菇”通过地理标志认证。创建阜平县“老乡菇网”,全方位展示阜平县食用菌产业的质量技术水平和发展动态,提高阜平食用菌品牌的知名度。
  (三)延伸产业附加值。组建成立阜平县老乡菇股份有限公司,依托“老乡菇”品牌,从事融资、研发、生产、销售等业务,通过政府主导,聚集企业资源,变竞争为合作,进一步增强了阜平县食用菌产业在全国的竞争力。依托食用菌产业,大力发展采摘、休闲、观光、旅游、餐饮等其他产业,做到一业兴百业旺,全面提升产业链条的深度和广度,增加产品附加值。(河北省有关部门供稿)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