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衔接这五年】新疆兵团第三师49团:“团场+企业”模式 发展戈壁设施农业促进群众增收
2025-09-10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 字号:
- [大]
- [中]
- [小]
【摘要】兵团第三师49团依托毗邻图木舒克市副中心和4A级永安湖景区的区位优势,按照“团场+企业”发展思路,致力打造师市近郊“菜篮子”“果盘子”。通过挖掘潜能优势,突出特色引领,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擘画了一张以设施农业建设赋能乡村振兴、以特色果蔬种植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发展蓝图,带动连队职工群众人均年增收超过3.2万元。
一、案例背景
第三师49团地处图木舒克市西南32千米处,南依叶尔羌河,西靠麻扎山、小海子水库,东临永安坝水库,北邻喀什格尔河,全团2024年度户籍人口1.83万人,少数民族占比39%。团场下辖20个农业连队4个社区。2024年全团种植总面积24.3万亩,其中种植业面积19.6万亩(主要包含棉花11.5万亩、粮油作物5万余亩、中药材1万余亩),林果业4.3万亩(主要包含红枣、苹果、香梨等)。2024年预计实现生产总值21.07亿元,增速3%以上。
49团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光照充足、光热资源丰富,全年平均气温为12.1℃,年均日照3000小时左右,年均降水量56.7毫米左右。地形以荒漠戈壁为主,土地多为砂质土壤和盐碱地,难以储存水分,农业种植比较困难。为解决农业发展问题,49团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探索“政府投资+企业投资”新模式,通过招商引资将山东大棚种植企业引进49团,利用龙头企业技术支撑,在沙漠戈壁发展设施农业。如今在广袤的戈壁滩上,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田园正在茁壮成长,有效改善了团场生态环境、减少了风沙灾害,还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成功打造了设施农业示范基地。
二、主要做法
(一)科学谋划,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49团党委高度重视产业发展,坚持“稳粮、优棉、强果、兴畜、创特色”的发展思路,走高度融合的农业产业发展之路。探索建立产业发展的政策机制和保障体系,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引导农户开展承包经营权流转,提高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形成集约化和规模化布局。加强产业项目谋划,围绕团场产业布局储备产业类项目20余个,资金规模1.74亿元。加快产业项目落地,争取各级财政衔接资金8160万元,实施产业项目10余个,逐步补齐产业发展设施、技术、营销等方面短板,支持全产业链发展、推动产业提档升级,打造农业优势产业。

第三师49团设施农业示范基地鸟瞰图
(二)因地制宜,擘画设施农业新蓝图
农业产业振兴需要聚焦当地资源禀赋优势,挖掘特色产业。49团依托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优势,加快现代技术与先进设备武装农业,形成“龙头企业+农户+基地”模式,既可保障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也可弥补水土资源紧缺,减少耕地占用;既可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和增加职工群众收入,也可带动关联产业发展,畅通团连城乡经济循环。截至2024年,团场累计投入各类资金6500余万元建成温室大棚523座,落实设施农业奖补资金583.1万元。通过发展戈壁设施农业,49团设施农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为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激励了一批有想法、有能力的职工群众积极参与大棚种植,促进了设施农业规模化发展,优化了产业结构。
(三)科技引领,支持推广应用新技术
引入优质企业投资产业项目,不仅可以带动产业发展,还能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49团通过引进山东优秀企业及技术团队,在戈壁荒滩建起设施大棚,推广普及熊蜂授粉、水肥一体、节水滴灌、暖风炉、补光灯等各类实用技术设备,解决了设施农业四季生产问题。依托内地省份先进技术加持,实现了1年3茬种植模式,如“辣椒+黄瓜+辣椒”、“羊肚菌+辣椒+葡萄”等。
(四)市场导向,开辟果蔬销售新跑道
农业产业振兴必须坚持市场导向,围绕市场需求发展乡村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完善涉农全产业链。为进一步拓宽果蔬销售渠道,通过“师市支持、团镇主抓、部门协同、政策支撑”的工作机制,主动对接师市周边商超、农贸市场、单位食堂、果蔬店等销售主体,建立长期长效合作关系,与本地商超签订长期稳定供货协议,打造家门口绿色果蔬供应基地,逐步搭建起“基地+超市+院校+市场”的销售平台。在做好本地市场的同时,着力拓展内地销售市场,充分利用援疆省市资源,与内地商超建立合作关系,实行“订单式”销售,将羊肚菌等南疆特色果蔬销往全国,2024年预计产值达640万元,为种植户解决销售难题的同时,也为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第三师49团农产品在超市销售
(五)政企合作,拓宽就业增收新渠道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必须把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49团积极探索“政府+企业”共同投资模式,新建设施大棚22座,其中团场投资1200万元建成19座,企业投资200万元建成3座。通过共同投资方式,企业缴纳大棚租赁费用,成功将企业“稳”在团场。为弥补企业保温材料设计缺陷,团场先后给予企业政策和资金等方面支持,帮助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难题,扶持企业健康发展。

第三师49团职工群众在大棚稳定就业
三、取得成效
(一)带动职工群众增收致富
提供岗位。发挥企业带动作用,将有意愿的劳动力安置在大棚基地就近务工,解决企业用工需求难题。企业通过传帮带学,帮助务工群众学习掌握大棚种植技术,实现稳定增收。目前设施大棚带动群众就近就业300余人,人均年增收超过1.5万元,示范带动42户群众自建大棚,户均增收超过3.2万元。
组织培训。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组织广大种植户参加各类果蔬种植培训,累计组织专家现场教学532场次,现场参训人员3500余人次,实现了引领示范带动,有效提升了种植户农业种植水平,提高了农产品质量产量和市场竞争力,通过培训,种植户实现户均增收3.2万元以上,形成职工群众共同富裕的良好局面。

企业技术人员给种植户讲解种植技术
(二)提高团场就业吸引力
2024年,49团场党委利用各类优惠政策吸引疆内外优秀高素质人才2000余人,到四十九团就业、投资,不仅为团场带来了技术与资金,还为团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团场设施农业种植水平及新技术利用率实现质的有效提升,为团场经济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为团场职工群众提供干事创业平台,有效增加群众收入,带动团场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四、经验启示
(一)实现群众增收致富,健全联农带农机制是保障
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健全完善农业市场主体和农户收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农户的主体地位,形成企业和农户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让农户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第三师49团秉持“企业有效益、团场有收益、群众得利益”的发展理念,一方面积极探索企业与农户建立订单农业等联农带农机制,确保农户农产品有稳定的销售渠道与合理收益。另一方面通过企业聘用团场劳动力进棚务工,帮助职工群众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增收。传授各类实用种植技术,激发职工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示范带动职工群众自建大棚,帮助种植户农产品提质增效,实现团场、企业、农户三方共赢。
(二)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立足当地优势资源是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坚持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发展和壮大当地特色优势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第三师49团依托本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做优做强乡村旅游业、乡村服务业,着力打造集现代高效农业、休闲采摘、旅游观光等为一体的农文旅融合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步入“快车道”。通过规划确立具有观光旅游采摘路线,不仅为周边居民群众、来访游客提供沉浸式农事体验和参与生产过程的机会,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还推动乡村文化传播和体验经济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高质量产业发展之路。
(三)促进产业提档升级,科学分析因企施策是根本
落实帮扶产业项目“四个一批”要求是强化帮扶产业项目资产管理,解决产业项目资产利用不足、闲置低效等问题,促进产业项目资产持续稳定发挥作用,保障群众持续增收的重要举措。第三师49团对帮扶产业项目精准分类,科学评估发展状况,对早期建成的大棚,逐步健全冷藏保鲜、冷链物流等产业配套设施,形成设施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态势。对近年新建大棚,支持发展果蔬精深加工,鼓励研发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再提升。通过科学分类、精准施策,有力推进帮扶产业提档升级。(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关部门供稿)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