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衔接这五年】新疆:薰衣草赋能全域旅游 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2025-09-09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 字号:
- [大]
- [中]
- [小]
【引言】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阶段,发展特色产业成为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引擎。新疆霍城县作为“中国薰衣草之乡”,依托独特的气候条件与资源优势,以薰衣草为核心,深度推进“种植—加工—文旅”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打造出独具特色的“紫色经济”,为乡村振兴探索出一条创新路径。通过持续深化“农业奠基、工业增值、旅游增效”的三产融合发展模式,霍城县不断扩大薰衣草种植规模,提升精油等深加工产品品质,同时充分挖掘薰衣草文化内涵,以花海观光、主题节庆活动、特色民宿等为载体,激发全域旅游活力。在发展过程中,当地持续完善合作社联农、企业带农、文旅富农的利益联结机制,帮助众多脱贫群众稳定就业、持续增收,将薰衣草这一“芳香资源”转化为推动共同富裕的“强劲动力”。霍城县的生动实践,为边疆地区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有力证明了特色农业与产业融合发展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重要推动作用。
一、基本情况
霍城县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西部,地处天山北麓、伊犁河谷西北部,东连伊宁市,西与哈萨克斯坦交界,北倚天山山脉,南濒伊犁河,是联通中亚的重要门户。全县总面积5460平方公里,辖7镇2乡一中心,总人口约30万,其中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超70%,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文化多元的边疆县。
霍城县地处北纬44°,与法国普罗旺斯同属全球薰衣草黄金种植带,光热与土壤条件得天独厚。但受地理区位偏远、产业基础薄弱、交通不便等因素制约,曾面临严峻发展困境。2014年精准识别时,全县6个贫困村、6005户21716名群众生活困难 ,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5000元。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程中,霍城县委、县政府深耕“紫色经济”全产业链,持续推进产业融合升级。通过优化土地流转机制、强化合作社联农带农作用,薰衣草种植规模从2014年的2.3万亩扩展至2023年的5.6万亩,占全国种植面积90%以上。目前,全县年产精油200吨、干花1000吨,综合产值突破10亿元,产业集聚效应显著增强。
霍城县充分挖掘薰衣草产业的文旅价值,将特色种植与全域旅游深度融合。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量1088.2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55.06亿元。依托薰衣草花海观光、主题节庆活动和民俗体验项目,当地培育出一批特色民宿、田园综合体,带动众多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创业。曾经发展滞后的村落逐步转型为乡村旅游示范村,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格局,为乡村全面振兴筑牢根基,绘就出产业兴旺、民族团结、边疆稳固的新图景。

二、主要做法
(一)规模化种植夯基础,家门口就业助增收
霍城县以薰衣草种植为核心,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社带动、政策扶持等方式,将传统农业转型为富民产业,让群众通过“种花”实现增收。一是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农户参与”模式,薰衣草种植户增至1700余户(其中脱贫户312户,种植2846亩),亩均增收超2000元。在芦草沟镇四宫村等薰衣草主产区,政府引导农户将零散土地流转至合作社,集中连片种植薰衣草,形成万亩花海景观。合作社统一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和保底收购,农户既可获得土地租金,又可参与种植管理获取劳务收入。例如,四宫村村民马占林将10亩土地流转后,年租金收入8000元,同时在合作社务工年增收2万余元。二是政策扶持促规模发展。霍城县出台薰衣草种植补贴政策,对脱贫户每亩补助300元,并联合金融机构提供低息贷款,缓解前期投入压力。2021年累计发放薰衣草产业贷款1.38亿元,扶持893户脱贫户扩大种植规模。三是季节性用工拓宽增收渠道。薰衣草种植、采收等环节创造大量季节性岗位,优先吸纳贫困劳动力。每年6-7月花期,四宫村等基地日均用工量超500人,脱贫户日工资达150-200元。村民阿依古丽·买买提通过采摘薰衣草,两个月增收近万元,实现“家门口就业”。

(二)深加工延链条,薰衣草产品拓市场
霍城县突破传统种植模式,延伸薰衣草精油、护肤品、文创产品等深加工产业链,提升附加值,让群众从“卖原料”转向“卖产品”。一是“企业+合作社+农户”联农带农。引入天药生物、解忧公主等龙头企业,与本地合作社共建加工车间,农户可参与薰衣草分拣、蒸馏等初级加工环节。例如,种植户马兵强通过合作社技术指导,50亩薰衣草精油产量从350公斤增至500公斤,年收入突破13万元。2022年,霍城薰衣草精油出口欧美市场均价达1200元/公斤,带动种植户每亩收益稳定在2000元以上,较2015年增长150%。二是打造特色品牌,拓宽销售渠道。强化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统筹能力,为电商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生产加工企业等主体提供市场开拓、资源对接、业务指导等服务,提升农村电商应用水平。通过“线上直播+线下展销”模式推广薰衣草产品。开设“霍城薰衣草”天猫旗舰店,推出“花语系列”文创产品,线上年销65万单,覆盖全国30个省份。2022年,全县农产品电商交易额达4.2亿元,脱贫户年均增收1.2万元。清水河镇脱贫户阿依古丽·买买提参加县电商培训后,开通抖音直播间销售薰衣草枕头。2023年全国“618”电商节期间,霍城县联合网红直播带货,单日销售薰衣草精油、枕头等产品超200万元。同时,在景区、机场设立扶贫专柜,惠及200余户脱贫户。三是小作坊撬动大产业。鼓励农户利用庭院经济开发薰衣草衍生品。水定镇柳树巷子村脱贫户帕提古丽·阿不力孜在政府帮扶下开办家庭作坊,手工制作薰衣草香皂,月均收入达3000元,带动周边5户村民共同参与。
(三)农文旅深度融合,全域旅游添动能
霍城县以薰衣草为媒介,推动农业、文化、旅游深度交融,打造“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产业链,让群众共享旅游发展红利。一是“花海+民宿”激活乡村游。在四宫村等薰衣草核心区,政府引导农户将闲置农房改造为特色民宿,统一设计、培训、运营。村民马秀芳将自家院落改造成“紫色记忆”民宿,旺季单日收入超2000元,并带动周边农户销售蜂蜜、馕等土特产。目前全县薰衣草主题民宿达120家,年均接待游客10万人次。二是节庆引流,引爆消费热潮。连续举办12届薰衣草国际旅游节,推出花海摄影、民俗表演、美食集市等活动。2023年旅游节期间吸引游客30万人次,带动餐饮、住宿等消费收入超5000万元。脱贫户阿不力克木·赛买提在景区摆摊售卖烤包子,日均收入达800元。三是文化赋能,丰富体验场景。将薰衣草元素融入非遗手工艺。惠远古城景区开设“紫色工坊”,邀请维吾尔族手艺人制作薰衣草刺绣、木雕等文创产品,游客可参与DIY体验。村民古丽娜尔·吐尔逊通过教授刺绣技艺,月增收4000元,并带动20余名妇女就业。四是全域联动,串珠成链。霍城县以薰衣草花海为核心,串联惠远古城、果子沟、图开沙漠等景点,设计“紫色浪漫之旅”“丝路文化探秘”等主题线路。沿线乡村发展农家乐、马车观光、果园采摘等业态,形成“一村一品”特色。例如,央布拉克村依托古城资源开发家访旅游项目,村民阿不都艾尼·热依木通过接待游客,年增收超3万元。

三、实施效果
霍城县依托“中国薰衣草之乡”的优势,通过“旅游+产业”融合模式,构建了以薰衣草为核心的全域旅游体系,有效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经过多年实践,在促进区域发展、带动群众增收等方面成果显著,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经济指标大幅提升,旅游产业成为县域经济支柱
霍城县通过文旅融合与产业升级,旅游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县旅游总收入达到18亿元,占GDP比重从2014年的5%跃升至28%,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薰衣草产业作为核心驱动力,带动全县形成“紫色经济带”,相关产品年销售额超亿元,惠及1.2万种植户(其中脱贫户912户),户均年增收超5000元。此外,冰雪旅游、节庆活动等新业态的拓展,进一步丰富了旅游消费场景,如中华福寿山滑雪度假小镇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直接带动周边餐饮、住宿等消费收入增长30%以上。
(二)脱贫人口稳定增收,就业渠道全面拓宽
通过多元化就业模式,帮助脱贫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一是种植与加工环节增收。芦草沟镇四宫村通过土地流转与合作社模式,村民年租金与务工收入合计可达2.8万元,季节性用工高峰期日均工资达150-200元。二是旅游服务岗位吸纳就业。柳树巷子民俗街区为174户脱贫户提供免费摊位和就业岗位,户均年增收超3万元。惠远镇通过家访旅游、马车观光等项目,带动近百名村民就业,月收入达3000元以上。三是节庆活动拉动消费助农。2020年丝路农桑园夜市开幕当天吸引6000名游客,销售相关产品1728万元,直接带动2000余户脱贫户增收。据统计,全县脱贫人口就业规模稳定在6700人以上,通过旅游产业链实现增收的农牧民超万人,户均年增收达1.2万元。
(三)产业融合深化,乡村经济活力增强。霍城县以薰衣草为媒介,推动农业、文化、旅游有机联动,立足各村资源禀赋培育差异化业态,形成“一村一特色、一景一主题”的发展格局,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一是盘活乡村闲置资产,引导农户通过房屋改造、入股合作等方式参与民宿经济。例如,大西沟镇桃花村依托万亩野果林生态资源,将闲置农房改造为“山居客栈”,脱贫户马平海以120㎡房屋入股合作社,每年获分红2万元,并通过向游客销售树上干杏、苹果等土特产,年增收超1.5万元。目前全县乡村民宿达380家,其中薰衣草主题民宿占比超30%,年均接待游客50万人次,直接带动2000余户(其中脱贫户300余户)村民增收。 二是非遗活化与沉浸式体验融合。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打造文旅融合新场景,在惠远古城“丝路匠坊”除薰衣草文创外,引入锡伯族弓箭制作、哈萨克族毡房刺绣等非遗项目,游客可参与手工艺制作,带动50余名手艺人月均增收3000元。三是“农业+研学”拓展产业边界。开发薰衣草种植科普、传统农耕体验等研学产品。四宫村与新疆农科院合作建设“芳香产业研学基地”,年接待学生团体1.2万人次。村民马玉芳在基地担任讲解员,月工资3500元,其家庭种植的薰衣草蜂蜜通过研学渠道销售,年增收2万元。
(四)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霍城县以旅游产业发展为抓手,同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风貌提升,将薰衣草产业与美丽乡村建设深度融合,实现“环境美”与“生活富”双赢。一是基础设施全面升级。投资5.6亿元新建改建旅游公路286公里,实现所有景区通等级公路。果子沟景区环线公路的建成,使沿线4个脱困村的农产品运输成本降低40%。芦草沟镇四宫村实施道路改造后,花田观光车通行效率提升50%,游客拥堵率下降70%。二是民居改造与景观提升。以薰衣草主题统一规划乡村风貌,政府补贴改造农房外立面、庭院景观。四宫村120户村民将传统平房改建为蓝顶白墙的“欧式风情小屋”,搭配薰衣草花篱、木制栅栏,成为网红打卡点。水定镇柳树巷子村投入750万元打造民俗街区,青砖灰瓦、雕花门窗再现丝路古韵,吸引游客日均超千人。三是环境整治与生态宜居。推行“垃圾兑换超市”模式,村民凭可回收垃圾兑换生活用品,村级垃圾集中处理率达95%。图开沙漠周边村庄种植防风固沙林1.2万亩,绿化覆盖率从15%提升至40%,沙尘天气减少30%。惠远古城景区沿线实施“见缝插绿”工程,新增薰衣草花带、景观草坪8万平方米,形成“步步皆景”的生态廊道。村民阿依努尔·买买提感慨:“以前村里破旧杂乱,现在家家有花园、路边有花海,城里人都羡慕我们的生活!”
(五)防返贫机制健全,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霍城县注重长效帮扶,巩固脱贫成果。一是动态监测与精准帮扶,建立返贫风险监测机制,为537户监测对象配备结对干部,通过就业安置、产业兜底等措施,稳定消除437户返贫风险。二是技能培训与内生动力激发。江阴援疆工作组联合当地开展旅游人才培训,提升脱贫户经营能力。如惠远镇央布拉克村培训解说员、歌舞演员,帮助年轻女性突破传统就业观念,月收入达3000元。三是援疆协作与资金保障。2020年以来,江阴援疆累计投入资金超1800万元,支持薰衣草产品加工、民宿改造等项目,惠及1095户脱贫户。
四、经验启示
(一)特色引领,三产融合。霍城县立足“薰衣草之乡”资源优势,突破单一农业局限,构建“种植+加工+旅游”全产业链体系。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实现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形成农旅互促的良性循环。特别注重培育特色节庆品牌和电商新业态,以产业融合激发乡村发展新动能。
(二)机制创新,多元增收。创新建立“三权分置”资源盘活机制,通过“景区带村”模式辐射带动23个村协同发展。构建“四金联动”增收体系,让农户通过土地流转获租金、资产入股得股金、务工就业挣薪金、自主经营赢经营金,实现收入来源多元化。典型案例显示,参与农户年综合收益可增长3-5倍。
(三)共建共享,长效发展。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参与”的运作模式,既借力对口支援优势资源,又重点培育本土产业带头人。建立保底分红、风险共担等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成效可持续。如晃晃村民宿项目通过“保底+效益”双重分红,保障农户持续稳定增收。
霍城县以薰衣草为纽带,通过产业融合、就业帮扶、基础设施完善等举措,实现了“旅游兴县”与群众增收致富的双重目标。2024年,全县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0%,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8万元,真正实现了“一朵花富一方人”。未来,霍城县将继续以全域旅游为抓手,推动“紫色经济”向康养、研学等高端业态延伸,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关部门供稿)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