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衔接这五年】西藏:以产业之基 筑乡村振兴之梦

2025-09-04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字号:
[大]
[中]
[小]

  【摘要】山南市乃东区结莎街道以发展壮大社区集体经济作为抓手,将其作为撬动乡村振兴的“硬杠杆”。在巩固第一产业的基础上,街道积极探索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新模式,促进“一产接二连三”的深度融合。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了产业同步升级、增值与受益。目前结莎街道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为股民带来了每年分红达948余万元的分红,充分展现了产业融合发展的显著成效。
  一、基本情况
  2023年5月,泽当城区行政区划调整,正式将原泽当街道辖区湖南路以北、香曲河以西划分为结莎街道。名称沿用辖区历史称谓,意为“鸟类栖息地”。街道辖区东至萨热社区、泽当社区,西至扎囊县扎其乡朗赛林村,南至色嘎顶社区,北至雅鲁藏布江,为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乃东区下辖街道,辖区聚居着藏、汉、回、彝、撒拉等多个民族。结莎街道下辖结莎、嘎玛庆、红星、金鲁4个社区,其中结莎、嘎玛庆、红星社区为城市社区,金鲁为农业社区,街道辖区总面积141.92平方公里,辖区耕地总面积2353.68亩,林地面积48625亩,草场面积133581.5亩。街道脱贫户85户273人;街道下设1个基层党总支、7个基层党支部;辖区划分网格共29个,联户单位共215个。
  二、规划部署
  握稳政策“方向盘”,驶上增收“快车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自乡村全面振兴战略提出以来,重点围绕“五个振兴”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结莎街道辖区内城市社区和农业社区融合在一起,在产业发展作出了优化城乡发展格局,一是统筹城乡发展布局。优化农业、生态和城镇空间,严守主要控制线,强化耕地保护,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健全耕地种植用途管理体系,加强农产品主产区建设;二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完善“人地钱挂钩”政策,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乡村振兴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明确了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指明了方向。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政策,将乡村全面振兴战略作为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抓手。为了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结莎街道高度重视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在规划编制中,始终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资源,努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并编制了《乃东区结莎街道金鲁社区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2022—2035年)》。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让群众收入得到实质性提升。
  三、工作成效
  (一)稳固一产,聚焦高标准农田建设, 筑牢乡村振兴“耕”基。街道党工委坚持农业农村农民优先发展,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渠相连、路相通、田成方、旱能灌、涝能排”的农业生产新格局。一是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结莎街道党工委坚持党建引领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小土地大文章”为切入点,盘活耕地资源,做活土地文章,有效助农增收,不断夯实乡村振兴“耕基”。2019年起街道金鲁社区先后争取项目资金933.42万元,带领社区党员干部自主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551亩,达到社区耕地面积的95%,促进群众机械运输及务工增收约96万元,为集体经济创收约38万元。同时,为防止夜间马鹿频繁下山踩踏、啃食农作物,金鲁社区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党员群众义务投劳3000余人次,修建完成19756米网围栏,有效解决了马鹿对农田的破坏。二是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田水利工程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性工程,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支撑。街道党工委抓早抓实,积极衔接上级部门,持续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水利工作提质增效。先后争取修建水塘项目资金128万元和小型农田水利以工代赈项目资金399万,有效解决了1500余亩高标准农田灌溉问题,促进农业增益、农民增收约178万元,切实解决社区农田灌溉供不应求导致农作物产量低的难题。三是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在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的时代浪潮下,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持续落地,对农业机械化需求逐年提升,积极作为,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助力粮食增产增收为目标,让居民享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结莎街道金鲁社区集体经济陆续投入141.4万元为购买大型农业机械17台,无偿帮助群众开展春播、秋收和秋翻等工作,农业耕作实现全程机械化,亩产经济效益明显提升,第一产业生产实现稳步增长,有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二)做强二产,聚焦土地资源附加值,培育集体经济新动能。
  一是“资金入股”蓄能,集体经济“蝶变”。结莎街道金鲁社区通过“盘活资产+产业联动”双轮驱动,创新集体经济收益模式,将闲置资金90万元以投资入股的形式与乃东区索当投资公司合作投资锦泽商混站,每年分红达60余万元,实现了社区集体经济与企业的互利互赢。随后,社区集体出资购买了8辆搅拌车用于运输商砼,仅仅运营了2年纯收入达210万,不断增强社区集体收入“造血功能”,走出了一条抱团发展促共富的新路子。二是“土地入股”抱团,集体经济“破茧”。结莎街道金鲁社区以“土地入股”合作模式,与星河商砼混凝土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将闲置土地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全面发展社区工业产业,助力社区集体经济从农业为主牧业为辅的发展模式向工业产业发展。通过紧密合作,充分盘活了运输车辆、机械租赁等闲置资源,有效解决了社区群众运输工具与机械设备闲置浪费的问题,带动社区70余名居民就近就业,为群众创收约8000万元,为社区集体共分红454万元。
  (三)提升三产,聚焦“飞地经济”新模式,全方位推进第三产业高质量发展。结莎街道各社区发挥党建引领集体经济发展的“红色引擎”作用,创新思路,盘活闲置资产,创新发展“飞地经济”,打破社区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单一同质化等瓶颈问题,让社区一产起步“接二连三”,一二三产业在融合发展中同步升级、同步增值、同步受益。一是购买商圈旺铺,厚实社区集体“家底”。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随着城市化进程,资源局限和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结莎街道金鲁社区党总支部以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精准把握时机,打破社区间的行政区域界限,大胆创新发展“飞地经济”,投资957万元在山南市神力时代广场购买商铺769平方米,灵活运用集体经济发展新方式,实现互利共赢的区域经济发展,为夯实集体经济持续增长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发展餐饮服务业,激活区域经济活力。因受新冠疫情影响,市场不景气,大面积商铺出租困难,为防止社区集体经济资产流失,社区党总支书记带领班子成员到成都实地调研,谋求发展思路,最终大胆尝试自营加盟成都火锅领军品牌“月满大江”。每年为社区增收30万元,解决群众稳定就业12人,受益群众797人。同时,火锅店售卖的土豆、牛肉、毛肚等农副产品优先从本地群众处购买,为社区群众致富增收闯出新路子,让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三是投资自动售货机,开启便捷消费时代。随着市场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结莎街道金鲁社区党总支坚持党建引领,创新“党建+AI”模式,在街道党工委的帮助下谋划出“金鲁社区AI智能便利店项目”,并且街道党工委选派了一名班子成员前往石家庄进行实地考察,最终,结莎街道金鲁社区引进了40台AI智能售货机,开启了乃东AI智能零售新时代。结莎街道党工委大力开展“‘揭榜领题’我们在行动”活动,班子成员领办自动售货机投放点任务,与城区各企事业单位精准对接、下沉解题、共同破题,着力在强组织、聚人员、促发展上聚力攻坚。目前40台AI智能售货机已全部投放,投入使用9个月,总营业额48万元。四是开办诊所,方便就近就便就医。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的指示精神,结莎街道嘎玛庆社区党支部始终坚持集体经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聚焦群众所需、所急、所盼,精准施策、靶向发力。为实现老百姓在“家门口”看上病、看好病,社区党支部自主开办“雅康诊所”,由集体经济出资为本地群众补贴2.5%就诊费,为60岁以上老人减免50%输液诊疗费,将诊所每年收益按照持股比例进行分红。五是开设社区食堂,提高养老服务水平。结莎街道结莎社区食堂开业以来,通过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加强社区凝聚力,为老年人提供便利,针对不同老年人提供相应服务。为低龄老人提供社交、娱乐平台,丰富晚年生活,为高龄、独居、困难老人提供帮助,进行定期探访,为他们测量血压、帮助他们整理房间、陪他们聊天谈心、代购代办等服务。可有效提高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水平。六是产业融合发展。结莎街道嘎玛庆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每年分红809.7万元,本合作社以提供成员生产经营和生活所需的服务,保护和管理社区集体所有或使用的土地和水面资源;经营管理社区集体所有的资源性资产、经营性资产为责任,以健全社区集体资产经营管理、财务会计、民主理财、收益分配和产权制度为目标。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推进乡村振兴产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山南市雅达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自家公司开发管理商铺共计为612间:其中雅达花园小区40间,格巴小区沿街商业共计商铺178间,泽当易地搬迁共计商铺40间,西区农贸市场周边山商铺154间,公共租赁房200间为雅达公司固定资产,资金达到约8亿。
  四、基本经验
  (一)坚持党建引领。结莎街道党工委坚持党建引领,在社区集体经济发展的征程上砥砺前行,成功破解诸多难题,实现资源的高效整合与价值释放,让社区居民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大步迈进。同时,秉持为民初心,在医疗、教育、民生服务等多方面持续发力,不仅让集体经济红利惠及全体居民,更营造出和谐、幸福、充满活力的社区环境,继续书写“强村富民”的辉煌篇章,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勇立潮头,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稳步前行。同时,积极探索“党建 + ”模式,将党建工作与产业发展、人才培养、文化建设、生态保护等工作有机结合,实现了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的同频共振。
  (二)立足资源优势。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结莎街道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以“揭榜领题”为抓手,立足城市社区自身区位和交通便利优势,带领群众走上共同富裕“快车道”;伴随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辖区租赁经济活力大幅提升,社区党支部创新“公司+合作社+居民”的运营模式,实现项目“多点开花”,推动群众由“村民”到“居民”、再由“居民”到“股民”的幸福蝶变,让“一地生四金”,土地流转生“租金”、房地产开发生“现金”、居民务工赚“薪金”、股份合作分“股金”,切实鼓起群众“钱袋子”。 
  (三)强化政策支持。政策支持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充分利用各项优惠政策,加大对社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等方面的投入。同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通过政策的引导和激励,吸引了社会资本、人才等要素向社区流动,激发了社区发展的内生动力。
  (四)发动群众参与。乡村振兴是广大居民群众的共同事业,结莎街道充分尊重居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居民的首创精神,广泛发动群众参与乡村振兴。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居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健全居民自治机制,引导居民参与村庄事务管理,让居民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
  五、趋势展望
  (一)产业发展更加多元化。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的指示精神,结莎街道始终坚持集体经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聚焦群众所需、所急、所盼,精准施策、靶向发力。并每年结莎街道各社区为优秀学生和优秀学生家长发放“学生激励奖”和“家庭成就奖”,为辖区本地群众全额缴纳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让集体经济“看得见”更“摸得着”。建强“微”的小阵地,做实“融”的大文章,盘活闲置资源打造“爱心驿站”“康馨驿站”“智新驿站”等多元服务站,提供温暖避寒、休息充电、阅读学习等多项暖心服务,针对“一老一小”,开设“鹤龄学堂”“六点半课堂”,形成儿童友好、青年向往、老年幸福的暖心区域。
  (二)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持续加强社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加大对社区人居环境整治的投入力度,完善社区垃圾、污水、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机制,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巩固提升整治成果。加强对森林资源、水资源等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培育,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提高森林覆盖率和生态系统质量,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三)乡村治理更加有效。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提高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加强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选优配强社区“两委”班子,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完善居民自治制度,加强居民自治组织建设,提高居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法治乡村建设,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区社会稳定。加强德治乡村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营造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环境。
  (四)居民生活更加富裕。通过产业发展、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等多种途径,持续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加大对社区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居民增收致富。加强对居民的就业创业培训和指导,拓宽居民就业渠道,鼓励居民自主创业。完善社区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区低保、医保、养老保险等保障水平,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加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让居民享受到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总之,结莎街道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在未来的发展中,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不断探索创新,努力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实现农业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贡献。(西藏自治区有关部门供稿)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