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衔接这五年】重庆彭水:聚焦五个关键 推动易地搬迁后续产业扶持落地见效

2025-08-26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字号:
[大]
[中]
[小]

  引言: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地处武陵山区,是重庆唯一以苗族为主和全国苗族人口聚居最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也是重庆市易地扶贫搬迁任务较重的地区。“十三五”期间,彭水自治县累计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321户14207人,建成集中安置点12个,安置点全面实现“六通八有”(通路、电、水、电视、通讯、网络、有产业基地、活动场地、购物超市、卫生室、图书室、议事厅、垃圾收运点、菜园地),搬迁群众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得到深度改善。“十四五”以来,面对搬迁群众如何实现“稳得住、能致富”这一后续扶持的核心挑战,彭水自治县坚持聚焦“选、赈、归、营、联”五个关键,强力推动易地搬迁产业扶持落地见效,为高质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奠定坚实基础。
  一、基本情况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以来,彭水自治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国家及重庆市关于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的决策部署,持续将产业扶持作为保障易地搬迁群众稳定增收的根本之策。坚持“立足市场、因地制宜、特色规划、错位发展”总体思路,聚焦“选、赈、归、营、联”五个关键环节,深层次破解“发展什么、谁来建设、权属归谁、怎么经营、怎么分配”等产业发展难题,推动易地搬迁后续产业扶持落地见效,有效促进搬迁群众增收致富。
  二、政策部署
  彭水自治县紧扣国家及重庆市关于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要求,强化制度设计,完善后续扶持政策。一是坚持高位推动。彭水自治县坚持将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作为中心工作抓紧抓实,及时将相关事项纳入“县委常委会会议、县政府常务会议、县委农村工作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会议”议事日程,明确由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牵头抓,县政府常务副县长统筹抓,适时调度并通报工作情况。二是坚持制度先行。先后制定出台县级《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要点》《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专项行动方案》《易地搬迁后续扶持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等,明确了16个县级牵头单位责任,细化分解了56项具体任务,为常态化开展后续扶持提供政策支撑。三是加强动态监测。落实专人分片负责,及时收集需求困难,及时排忧解难。健全搬迁群众动态监测机制,建立后续扶持管理台账,明确每户搬迁户后续产业、后续就业等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动态帮扶、动态更新,防止出现返贫。
  三、工作举措
  (一)聚焦“选”字,因地制宜选准项目。一是坚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集中安置点和分散安置点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市场需求等因素,做到产业项目选址“四靠近”,即靠近城镇、靠近中心村、靠近产业园区、靠近景区,系好第一颗纽扣。二是坚持错位发展。按照“广泛征集、现场踏勘、反复论证、择优选择”原则,对拟建产业项目进行充分市场调研论证,坚决杜绝盲目建设、一哄而上、千篇一律,确保项目有特色、有市场、有竞争力。三是坚持品牌发展。按照“一村一品、一点一业”思路,培育产业品牌。
  (二)聚焦“赈”字,以工代赈促进增收。采取充分发挥以工代赈带动农村群众务工增收的核心作用,按照“统一规划、统筹资源、集中打造、成片推进”的工作思路,落实政府投资实施乡村振兴以工代赈综合示范工程,优先吸纳有就业意愿的搬迁劳动力就业,推动增收。同时,通过示范工程建设,有效推动当地农旅融合发展,辐射带动农户通过流转土地、发展特色产业、产业基地务工等实现稳定增收。
  (三)聚焦“归”字,明确产权归属问题。一是明确产业设施权属。政府投资建成的易地搬迁配套产业设施,明确其产权归属于所在村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在当地乡镇党委政府统筹下,由集体经济组织统一履行管理职责,利于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利于产权保护和资产管理,利于后期运营维护。二是折股量化至搬迁户。将政府投资建成的产业资产,产权折股量化到搬迁户,赋予搬迁群众股份占有、收益、退出、继承等权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是量化分配机制。搬迁群众按照保底分红、收益分红等方式,年分红比例原则上不低于所持股份的10%。
  (四)聚焦“营”字,引进龙头企业经营。一是逐步培育搬迁群众经营意识。组织引导搬迁群众改变原有生产方式,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增收、资产收益分红等方式,参与产业项目建设,因地制宜推动组织化、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发展,逐步提升搬迁群众市场经营意识,帮助他们持续增收。二是引进新型经营主体经营管理。积极引进有品牌、有市场、有实力的企业到集中安置点创业发展,培育建立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能人大户等不同形式的新型经营主体,利用其技术、管理、资金等优势,由集体经济组织与新型经营主体签订合作协议,力争建成一个项目,盈利一个项目。
  (五)聚焦“联”字,深化利益联结机制。全力做大产业扩大就业,积极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到村建设就业帮扶车间等,为搬迁群众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实现以业安人、以业稳人、以业增收,努力实现人人有事做、人人有发展。引导搬迁群众尽可能参与产业发展,按照“土地入股、参加劳务、收益分红”等方式参与利益分配。
  四、进展成效
  (一)后续扶持产业项目实现提档升级。2021年以来,彭水自治县累计投入易地搬迁后续扶持资金3.72亿元,支持安置点配套设施、搬迁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产业设施、易地搬迁融资贴息等107个项目建设。按照“一村一品、一点一业”产业发展思路,落实政府投资9400万元,建成产业项目41个;成功培育芦塘乡板栗安置点白酒酿造基地、黄家镇漆红安置点白茶种植基地、三义乡莲花安置点羊肚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鹿鸣乡分散安置区白茶种植基地、润溪乡樱桃安置点精品民宿、郁山镇白马安置点传统食品加工等27个特色优势产业项目,成功培育“芦康酒”等产业品牌,让产业项目成为搬迁群众稳定增收的有效途径。

三义乡莲花村集中安置点产业大棚带动搬迁群众就地就业
  (二)以工代赈综合示范工程建设成效凸显。落实政府投资1.35亿元,建成市级乡村振兴以工代赈综合示范工程3个,优先吸纳有就业意愿的搬迁劳动力就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润溪乡综合示范工程,依托摩围山国家4A级景区附近区位优势,建成具有“田园风”的农旅融合项目,成为游客流连忘返的“网红打卡景点”。目前,该示范工程已带动120余户农户流转土地增收,配套种植布福娜等名贵中药材500余亩,农旅融合项目持续吸纳搬迁群众务工增收230余人。

润溪乡搬迁群众通过参与以工代赈项目建设实现增收
  (三)新型经营主体带农增收能力持续提升。2021年以来,83家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产业发展、吸纳就业、入股分红等多种方式,持续带动全县1484户、6336名搬迁群众实现增收。例如,绍庆街道阿依河安置点,招商引资引进重庆市阿依田园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经营管理,打造“阿依田园”品牌,走出一条兼具“田园风”与“科技范儿”的特色农旅融合之路,建成集农业科研、种植加工、乡村旅游、基地研学、科普教育、团建露营、民俗体验、网络直播、康养于一体的农旅综合示范园项目,吸引社会资本投资9500万元,惠及搬迁群众270余人。三义乡莲花安置点,建成的羊肚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优先保证搬迁群众务工,每年带动搬迁群众稳定就业22人,每月保底收入不低于2000元,帮扶车间所在的专业合作社围绕发展集体经济做文章,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抱团取暖”,专业合作社在周边的10余个乡镇种植羊肚菌4000余亩,带动群众1780人增收。
绍庆街道阿依河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农旅融合项目
  (四)村级集体经济规模持续壮大。通过进一步明确易地搬迁配套产业设施的产权归属,积极推进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与新型经营主体合作联营等,村级集体经济规模持续壮大。2024年,彭水自治县290个村(涉农社区)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13322.8万元(村均45.94万元),其中12个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所在村(社区)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744.38万元(村均62.03万元)。
  五、基本经验
  (一)科学规划产业布局,突出特色优势产业。坚持“四靠近”选址原则(靠近城镇、中心村、产业园区、景区),通过“广泛征集+现场踏勘+市场论证”三重筛选机制,形成错位发展格局。同时,积极整合农业、文旅、规划等领域专家,开展产业项目可行性论证,有效解答了“发展什么”问题,确保项目既符合本地资源禀赋,又具备市场竞争力。通过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彭水在易地搬迁安置区域成功培育出芦塘乡白酒酿造等27个特色产业基地,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所在村“一村一品”覆盖率达100%。
  (二)积极推动农旅融合,促进群众多元增收。通过实施“以工代赈综合示范工程”,建立“工程+产业+就业”联动机制,既有效解答了“谁来建设”问题,促进搬迁群众多元增收。在项目实施阶段,优先吸纳搬迁劳动力参与建设。在产业基地和民宿项目运营阶段,一方面通过土地流转、收益分红等助农增收;另一方面,还通过技术技能培训促进农户掌握中药材管护、景区维护、民宿管理等技能,确保后续运营期持续吸纳搬迁劳动力就业。
  (三)创新产权归属机制,激活集体经济活力。通过推行“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政府投资资产村级集体所有+折股量化到户”双轨制和资产量化分红机制,既有效解答了“权属归谁”问题,又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壮大,进一步巩固保障搬迁群众利益。
  (四)引育新型经营主体,构建多元利益联结机制。实施“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农户”联营模式,推广“土地入股+劳务参与+收益分红”等多重联结模式,通过建立就业帮扶车间和技能培训体系,实施土地流转、订单农业、入股分红等方式深化合作,有效解答了“怎么经营”和“怎么分配”问题,既推动经营主体进一步提升带农增收能力,又促进更多农户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彭水自治县通过“规划引领、群众参与、机制创新、主体培育”多管齐下,破解了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稳得住、能致富”难题,其核心在于将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将资源禀赋转化为产业优势,构建起“产权明晰、主体多元、利益共享”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路径。
  六、趋势展望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将面临新形势、新需求。结合彭水自治县实践经验,展望未来,彭水自治县易地搬迁后续产业扶持工作将呈现以下趋势:
  (一)从“政府主导”向“多元共建”转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以来,在易地搬迁后续产业扶持方面,政府主导的产业项目投入占比高,政府本身投入大量财政资金来推动项目落地落实。未来,彭水将逐步回归“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推动易地搬迁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更多地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易地搬迁后续产业扶持,更多地将政府职能转变到为市场主体主导的优质产业项目出台针对性扶持政策上来。
  (二)从“单点改造”向“村域提升”拓展。前期,在易地搬迁安置点产业发展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安置点周边点上的产业发展及扶持。今后,彭水将进一步用好用活易地搬迁安置点产业扶持各项政策,提升安置点所在村整体产业发展基础和带农增收能力,让搬迁群众享受更多收益,让更多农户共享发展的成果。
  (三)从“产业提升”向“农文旅融合”发展。前期,虽然全县易地搬迁安置点产业效能有效提升,产业链条得到延伸,产品附加值得以提升,但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仍有较大空间。下一步,彭水将进一步深入挖掘“民族、生态、文化”等各方资源,促进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产业实现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形成“基地观光+文化体验+产品销售”的融合发展模式,推动产业发展“接二连三”,进一步提升产业抗风险能力和增收持续性,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重庆市有关部门供稿)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