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衔接这五年】海南省通过“七大聚焦”推进“四个一批”分类施策 全面提升帮扶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08-25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 字号:
- [大]
- [中]
- [小]
引言: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海南省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视察海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促进脱贫地区帮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海南省通过聚焦七大方面,持续推进“四个一批”分类施策,不仅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更为乡村的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聚焦顶层设计,健全政策制度,提供政策保障
近年来,海南省深刻认识到顶层设计在推动帮扶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充分挖掘自贸港建设的独特优势,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为帮扶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例如,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振兴组织化产业帮扶项目资金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指导如何使用衔接资金谋划帮扶产业项目;出台《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产业帮扶项目联农带农富农机制的通知》等文件,指导如何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出台《海南省帮扶产业提档升级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经营性帮扶产业项目“四个一批”的通知》等文件,制定“四个一批”认定标准、审批流程、处置要求等,厘清谁来做、谁来审核、怎么处置等问题。通过这一系列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海南省确保了帮扶产业分类施策的有序推进,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二、聚焦分类施策,明晰发展思路,指明实现路径
在全面排查2013年以来帮扶产业现状与成效的基础上,海南省于2023年在全省范围内实行了帮扶产业项目“四个一批”分类施策。一是先后组织开展提质增效和提档升级专项行动,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开展强链补链延链行动,持续巩固帮扶产业发展成果;二是专门邀请原国家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作专题授课指导;三是加强全省性指导和调度分类施策工作。对于巩固类项目,打造组织化产业帮扶平台,持续支持企业发挥产业规模大、品种优、品牌好、技术强、销售畅的优势,带动农户大力发展帮扶产业。例如,文昌市围绕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海南特色农业产业——文昌鸡产业,依托海南传味文昌鸡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培育“文昌鸡师傅”劳务品牌,开设相关培训班,培训农民工4000多人,其中脱贫劳动力和监测对象劳动力425人,累计带动就业约2万人,其中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877人。对于升级类项目,海南省则注重补足短板,提升项目效益。通过有针对性完善以当地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产地冷藏保鲜等配套设施,支持农产品品牌打造和产销对接,海南省有力推动了产业的提档升级。对于盘活类项目,海南省充分利用现有资产,通过“强化管理自营、租赁运营盈利、委托运营解决、龙头企业带动、重组整合盘活”等五种方式,推进盘活类项目正常经营、可持续发展。这一举措有效激活了闲置资源,为产业的新一轮发展注入了活力。例如,东方市大田镇乐妹村在2016年脱贫进程当中,引进了“石斛兰”“黑山羊”等特色产业,发展特色产业的创新帮扶机制,但随着市场低迷和产业转型,2019停止运营并进行转产。2022年10月,大田镇对闲置资产进行盘活,成立乐妹兰花产业园研学基地,并与培训机构合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承办各地干部、职工、群众的教育培训,形成了“研学基地+产业基地”发展模式,助推乐妹村产业多元化发展。仅培训产业为村集体收入带来的“附加值”年收益约48万元,为乐妹村产业振兴注入强大活力。对于调整类项目,海南省严格程序,审慎处置遗留问题,重新发展市场前景好、利润高的新产业。通过严格的评估核资和决策程序,海南省确保了新产业的科学布局和高效发展。
三、聚焦难点弱项,夯实核心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在推进帮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海南省始终紧抓“三个难点弱项”,即摸清底数、分类认定和及时处置。首先,海南省在全面摸清2013-2020年帮扶产业项目的基础上,开展了“回头看”专项行动,严格按照程序完成了项目资产确权移交等工作,健全了帮扶项目资产管理台账,为后续的精准施策提供了详实的数据支持。其次,在底数清晰的情况下,按照“四个一批”分类指南及处置流程图做好项目分类认定并提出处置措施,确保帮扶产业项目的精准分类和高效处置。最后,快速落实处置措施,巩固类项目持续巩固产业发展成果,打造多元融合发展的特色产业;升级类项目补齐短板,增强产业发展韧性;盘活、调整类项目逐个落实措施,建立了精准分类处置管理台账。
四、聚焦全产业链,补短板扩优势,扩大发展空间
海南省将全产业链作为推进帮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通过系统整合资源,大力推进了芒果、文昌鸡、胡椒等17个产业的全产业链建设。一是统筹谋划。开展了全产业链培育发展行动,建立定期听取全产业链汇报的工作机制,系统研究了产业链建设方向,确保了全产业链建设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二是延链拓链。充分利用自贸港政策优势,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吸引了澳斯卡粮油、蜜雪冰城等一批知名企业落户。同时,海南省还沿环岛旅游公路打造了和美乡村旅游线,培育了农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认定省级共享农庄69家。通过延链拓链,有效扩大了帮扶产业的发展空间。三是打造品牌。制定品牌农业发展政策体系,推出以“海南鲜品”为统领,市县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农产品品牌为支撑的品牌矩阵,培育“海南雨林大叶茶”等省级单品12个、区域公用品牌42个、企业品牌32家、农产品品牌42个,首批授权“海南鲜品”品牌目录企业30家,7个品牌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四是集群发展。累计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7家、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5个、国家产业强镇10个、省级农业高质量发展产业园12家,实现了企业集聚、技术集成和发展集约,为帮扶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例如,2023年,陵水县委、县政府2023年按照“1+4”国企改革思路成立陵水农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投资平台+专业公司”模式开发建设文罗加工物流产业园,多渠道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专项债、银行融资、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等支持,衔接资金用于建设批发市场,每年可为入股的7个乡镇81个村集体带来固定分红,解决好农产品销售、园区展销及村民就业问题,运用订单农业模式推动产供销融合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五、聚焦联农带农,激发内生动力,促增收增强动力
2021年以来,我省不断完善联农带农帮扶机制,要求每个帮扶产业项目至少有3种联农带农方式,并明确了项目联结带动方式、联结带动机制、联结带动成效。引导经营主体通过发展生产、就业务工、土地流转、资金资产入股、生产托管、技术指导、订单生产、收益分红等8种联结带动方式,与农户建立经营合作关系,有效激发了农户特别是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发展生产的内生动力。健全了租赁联结、劳务联结、股份联结、订单联结、服务联结等五大机制,帮扶产业项目所签订的合同中均包含了联农带农约定条款,确保了农户能够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例如,乐东县佛罗镇和千家镇规划90亩用地,用于生产产业发展需要配套的花盆、纸箱、遮阳网制造等金钱树衍生产业,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农户”的联农带农模式发展金钱树产业,通过党组织引领,把农户特别是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聚合起来,把分布零散的资源整合起来。一方面,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分红分别获得租金、薪金、股金收入,通过学习金钱树标准化种植与管理技术,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脑袋,带动了金钱树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深入挖掘电商促销潜力,建立产业直播孵化直播平台,开展电子商务训练、直播间参观实训教学等活动,引入海南广播电视台专业团队线上营销,带动农户在微信、抖音、快手、淘宝等新媒体开展直播180余场,销售出金钱树3万余棵,价值约100万元。
六、聚焦闭环管理,加强项目管理,全力保驾护航
为确保帮扶产业项目的顺利实施和高效运营,实行项目全周期管理,实施“四个规范”,强化了项目和资金的“双管理”。一是规范项目管理,加强制度保障。编制帮扶产业资金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操作指南,制定104个项目管理操作模版,为市县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规范,建立全链条贯通式项目储备、审批、实施、监管和资产管护工作指引,一对一指导市县“做什么”“怎么做”“怎么管”。二是规范资金拨付,提高支出质量。通过合同或实施方案与项目实施主体确定资金拨付进度计划。除短期内可全部支出的产业项目资金外,均按项目实施进度分批次预拨至实施主体,上一次拨付款全部支出后才能拨付下一笔资金。三是规范资金核算,确保资金安全。设立专户、建立专账,专项核算产业项目资金收支。专户管理实现物理隔离,避免帮扶资金和实施主体自有资金交叉混用,专账核算清晰反映衔接资金收支情况。四是规范资金使用,发挥资金效益。健全产业项目资金拨付审核内控制度,重点审查专户资金支出是否符合协议或合同约定、资金数额是否准确等。
七、聚焦服务保障,做实配套要素,进一步夯实基础
在推进帮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海南省还注重强化服务保障,为产业提供全方位的要素支撑。一是加强科技支撑。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推广了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提高了产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快建设南繁硅谷等科研平台,成立热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联盟;实施“一所对一县”科技支撑行动,市县、企业提出科技需求,省级层面统筹科技人员,精准匹配科技力量;围绕产业链打造10个省级产业技术体系。二是加强人才支撑。海南省通过培训、引进等方式,加强对产业人才的培育和引进,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三是加强基础设施支撑。加强冷链物流建设、推进标准化生产等,累计建成田头预冷库库容40万吨,年处理能力600万吨,基本满足全省瓜果蔬菜年出岛500万吨预冷需求。新增认证“两品一标”农产品18个,累计有效期内达146个,3家企业入选首批国家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名单。(海南省有关部门供稿)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