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衔接这五年】湖北恩施:做好“五个衔接”促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
2025-08-21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 字号:
- [大]
- [中]
- [小]
引 言: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一头连着万家灯火,一头连着发展大局。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工作,对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加快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恩施市始终坚持就业优先导向,通过加强外出就业引导、挖掘就近就业潜力、搭建灵活就业平台、加强就业创业培训、优化就业创业服务,打响稳岗就业“五个衔接”,有力化解脱贫人口就业难问题,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恩施市地处湖北省西南部、武陵山腹地,国土面积3967.33平方公里,辖7个乡、6个镇、5个街道、1个大峡谷风景区管理中心,共165个村、50个社区,常住人口88.84万,其中脱贫人口5.27万户16.5万人。为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恩施市坚持把脱贫人口就业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来抓,着力抓好脱贫人口外出就业、就近就业、灵活就业、就业创业培训、就业创业服务等“五个衔接”,有效促进脱贫人口充分就业。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外出就业引导,做好稳岗就业“输转衔接”。发挥外出就业主渠道作用,全市外出务工脱贫劳动力超7万人。一是编织好“一张网”。依托“全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充分发挥各乡镇、驻村工作队一线工作力量,建立“覆盖全市、统筹各乡镇、延伸至村居”的外出务工人员信息更新机制,及时更新外出务工脱贫人口的务工地点、电话号码、从事行业等信息,动态掌握全市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为精准引导脱贫人口外出务工提供数据支撑。二是落实好“一批政策”。以稳定脱贫人口务工规模为首要任务,全力落实好一次性交通补助(跨省务工300元/人、市外省内务工200元/人)、企业吸纳脱贫人口奖补、就业技能培训补贴等一批优惠政策。2024年,已为10113名脱贫人口发放一次性交通补助257.41万元,为74家企业(吸纳脱贫劳动力350人)兑现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70万元,发放培训补贴167.46万元(1299人)、生活费补贴28.97万元(1234人)。2021年以来,全市累计发放一次性交通补助786.31万元,政策惠及29405人,兑现吸纳脱贫人口就业奖补388万元,惠及1485人。三是建立“N个服务站”。用好区域对口帮扶契机,大力开展跨区域劳务协作,先后在武汉、杭州、潜江、仙桃等地建立7个劳务工作协作站。通过发布劳务协作岗位信息、举办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等方式,为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全方位服务,每年通过劳务协作输出渠道实现转移就业2000余人。

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
(二)挖掘就近就业潜力,做好稳岗就业“人岗衔接”。多措并举促进就近就业。一是打造就业帮扶车间。严格就业帮扶车间的认定和管理,增强吸纳就业能力。全市现有挂牌就业帮扶车间50个,吸纳615名脱贫劳动力就业。二是鼓励企业吸纳就业。鼓励支持企业招用脱贫人口,按2000元/人的标准为97家企业发放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85.5万元(其中脱贫人口350人、70万元)。用好产业园区就业资源,大力宣传高新园区及硒都产业园企业岗位信息,近两年为立讯、达翔、太楚等园区重点企业先后输送超2000人。三是用好公益性岗位。规范公益性岗位管理,发挥兜底安置作用。近年来新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1000余个,将工资标准提高至7000元/年,并优先安置无法外出、无业可扶且有能力胜任岗位工作的脱贫劳动力。目前全市公益性岗位在岗脱贫人口达到4800余人,形成脱贫人口稳岗就业的重要补充。四是支持脱贫群众发展产业。统筹中央衔接资金14282.7万元,实施产业振兴项目57个(用于产业发展占比66%),梳理“四个一批”项目463个,项目库储备项目471个。倾力打造茶叶、生猪、硒土豆、蔬菜、生物医药等农业产业链条,发展特色产业基地近150万亩,全年产业链综合产值达245亿元。

帮扶车间带动脱贫人口就业
(三)搭建灵活就业平台,做好稳岗就业“信息衔接”。创新工作机制,积极促进灵活就业。一是拓展线下站点,打造全域化服务网络。统筹布局零工驿站、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延伸布局至“爱心驿站”“司机之家”,前移阵地至乡镇(街道)、村(社区)服务站,将“就业信息排查-政策宣传-岗位推介-招工招聘-培训报名-劳动维权”6项服务功能拓展到全市46个基层就业服务站点,19个乡镇(街道)的党群服务中心和215个村(社区)的综合服务中心,打造家门口“15分钟就业服务圈”,实现就业服务网格全覆盖。目前,全市已发布零工招聘信息近2万期,累计提供就业岗位超10万个,已超过1000人次脱贫人口通过零工驿站灵活就业。二是拓展线上功能,打造数字化服务平台。优化“恩施市人力资源市场”网站、“恩施市零工驿站”微信小程序、“恩施人社”抖音号、1号求职机等服务功能,增加政策解答、业务预约、就业直播间等服务板块,实现求职招聘“掌上办理”、就业政策线上咨询,为各类群体和市场主体提供24小时不打烊服务,目前已开展“直播带岗”、政策宣讲等直播活动46场,线上平台受理各项业务共计2387件。三是拓展服务力量,打造专业化服务队伍。通过购买服务引入社会力量,聘请就业联络员,融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网格治理,汇集社区网格员,主动服务市场主体,配备人社服务员,打造全市就业服务专业化“四员”队伍300余人。梳理发布乡镇(街道)、村(社区)公共就业服务事项清单,制定业务经办流程及就业服务工作指南,分片组织开展业务培训11场次,就业中心19名业务骨干以包片联系的形式,为乡镇(街道)及村(社区)提供业务指导和工作支持。

零工驿站提供一站式公共就业服务
(四)构建精准服务模式,做好稳岗就业“供需衔接”。一是优化数据归集,实现就业信息“一库管理”。强化“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成果运用,将实有人口、市内外招工企业等服务对象数据,以及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部门数据实时导入就业信息数据库,结合“四员”队伍“铁脚板”摸排走访数据收集,创建“劳动力信息”和“企业用工信息”表册。截至目前已完成38.68 万劳动力、1052家企业招工信息的采集入库,累计标记重点群体7.71万人。二是优化数据匹配,实现供需双方“精准对接”。在就业信息数据库中嵌入AI分析程序,自动归集整理劳动力年龄、学历、参保情况、技能水平、就业需求等信息,通过数据筛选、联系核查等辅助手段为劳动力精准画像,系统自动匹配并推送适配度高的就业岗位给求职者和可享受的就业创业政策给市场主体,再通过分派“工单”,基层服务站点“接单”的方式,结合服务对象实际情况分类提供一对一“1133”就业服务(1次就业创业政策宣介,提供1次职业指导,推荐至少3个针对性就业岗位,对有技能提升需求的推介至少3个培训专业),目前已累计帮扶3216人实现就业创业,新增4000余人享受就业创业政策。三是优化工作机制,实现就业服务“便捷高效”。实行延时服务机制,在人员集中居住区、人口密集区的公共就业服务站设置午间、夜间及周末延时服务,有效解决群众“上班办不了、下班无人办”的服务痛点。建立链条式服务机制,就业服务站根据求职者需求与人力资源企业、定点培训机构联合开展“培训+就业”服务,建立“机构+网点”的融合型服务格局,提升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截至目前累计为1172人提供就业帮扶。
(五)加强就业创业培训,做好稳岗就业“保障衔接”。一是加大专业技能培训力度。实施“技能培训进乡村”活动,结合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需求,针对劳动力就业需求和培训意愿,以恩施劳务品牌培训为重点,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脱贫人口“订单式”“定向式”培训,传授适合当地产业发展的生产技术,提高劳动力自身发展能力。2024年全市开展劳务品牌培训114期、2219人,其中脱贫人口超300人,共发放培训补贴356.36万元。近两年全市累计开展各类就业创业培训16031人次,其中脱贫人口2392人次。二是加大创业扶持力度。积极落实创业担保贷款贴息50%、30万元以下贷款免担保等政策,鼓励支持创新创业。同时依托恩施州创业担保贷款微信小程序,开辟创业者线上申请、快速审核的“绿色通道”,降低创业者时间和经济成本。2024年共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320笔3.04亿元,其中脱贫人口105笔2113万元。三是打造劳务品牌。围绕恩施支柱特色产业,培育打造恩施茶艺师、恩施厨师、恩施月嫂、恩施玉露制茶师等特色劳务品牌9个,打造劳务品牌培训基地10个,其中恩施茶艺师、恩施厨师、恩施月嫂获评湖北省重点劳务品牌,恩施茶艺师品牌代言人何洁被评为全国20个最具特色劳务品牌形象代言人之一。

恩施月嫂劳务品牌培训
二、取得成效
(一)实现了脱贫人口充分就业。通过稳岗就业,全市脱贫劳动力基本实现就业,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后评估实现“九连好”。2021-2024年全市脱贫劳动力外出就业始终保持在7万人以上,均超额完成任务;其中省外务工约占1/3,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市;省内市外务工约占1/10,主要在武汉等地。返乡创业人数分别达921人、1120人、1165人、1339人,完成率分别达107.7%、113.5%、105.0%、102.2%,均超额完成任务。
(二)保障了脱贫人口稳定增收。通过加强培训,特别是通过劳务品牌培训,脱贫劳动力就业能力明显提高。调查显示,经过劳务品牌培训,脱贫人口再就业成功率增加25%以上,收入水平增加15%以上。如,恩施市舞阳坝金子坝村人唐妮,参加了2024年育婴师培训后,半年时间就成为“金牌月嫂”,月收入达到13000元。在她的推荐下,已有12人开启全新的职业篇章,综合月收入8000元以上。2021-2024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13860元、15055元、16311元、17427元,年均增长7.2%。高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2个百分点。
(三)培育了一批新型职业农民。脱贫人口是农村劳动力中就业较困难群体,他们的就业能力、水平和质量,较大影响农村劳动力综合就业质量,也影响着乡村振兴发展大局。通过稳岗就业系列措施的实施,特别是通过持续的劳务品牌培训,一大批脱贫人口开始走上职业化道路,通过就近参与产业发展,迅速成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职业农民,他们逐步成为乡村建设中的中坚力量,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目前,全市9大劳务品牌覆盖35.2万从业人员,直接关联产业产值478.4亿元,其中脱贫人口超过3万人。
(四)促进了农业农村稳定发展。脱贫人口的稳定就业,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力的稳定剂。一方面,就业困难群体自力更生,通过劳动创造收入、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实现安居乐业,直接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另一方面,他们相当多的人通过参与合作社、农业企业或返乡创业,有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如2024年,全市返乡创业人员签订特色农业、乡村民宿、休闲旅游等项目56个,直接带动就业3000余人,恩施市成功创建全省返乡创业示范市。全市已打造茶叶、生猪、硒土豆、蔬菜等农业产业链条。
三、工作经验
(一)提高就业能力是基础。保障脱贫人口端稳、端牢就业的饭碗,首要任务是加强脱贫人口技能技术培训,提高就业“硬实力”。恩施市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技能提升工作,通过紧扣地区产业发展特色,创建“恩施茶艺师”“恩施厨师”“恩施月嫂”等劳务品牌,大力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培训,让一大批脱贫群众掌握一技之长吃上“技术饭”,有力夯实了稳岗就业基础。要持续开展好“技能培训进乡村”活动,广泛动员大专院校、市场主体、行业协会等参与,全方位加强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脱贫人口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做大做强地方特色劳务品牌的同时,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二)拓宽就业渠道是重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任务,是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拓宽就业渠道,推动脱贫人口稳岗就业,是促进脱贫人口增收的根本保证。近年来,恩施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取得显著成效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恩施市优化公共就业服务,积极搭建线上线下就业服务平台,及时提供就业信息,提供就业岗位,“输转衔接”“人岗衔接”“信息衔接”做得好,做得实。在当前经济下行背景下,沿海城市就业机会不断收缩,这对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空间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要进一步加强服务指导,将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就业,进一步健全农民工就业支持体系。
(三)加快以产兴业是关键。大量农村劳动力之所以远赴他乡,主要还是本地缺乏就业机会。而要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唯有加快发展产业。近几年来,恩施市充分发挥“土、硒、茶、凉、绿”五大优势,大力发展富硒、生物医药、生态文化旅游康养等绿色低碳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有力提升县域就业承载力,拓宽就业渠道。今后还要在产业发展上狠下功夫,抢抓东部和中部较发达地区制造业转移契机,积极主动对接,围绕本地特色发展需要,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加强市场主体培育,全面提高就近就业吸纳能力,带动更多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增收。
(四)完善帮扶机制是保障。脱贫人口就业能力、就业意愿相对不足,没有及时给予帮助指导,很容易返贫。恩施市积极完善脱贫人口就业帮扶机制,建立县乡村三级就业帮扶工作推进体系,对脱贫人口外出就业、就近就业、灵活就业、就业创业培训、就业创业服务等进行了全方位指导,有力保障了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大局。今后还要进一步加强脱贫人口就业帮扶,发动乡镇干部和驻村工作队,进村入户全面掌握脱贫家庭情况,对已就业的脱贫人口适时开展跟踪回访,了解其就业状况,解决“后顾之忧”,稳定现有岗位;对就业困难的脱贫人口,精准了解就业困难原因,提供“一户一策”帮扶服务,促进合理就业。(湖北省有关部门供稿)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