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衔接这五年】河南:小小“盐渍菜” 远航致富路

2025-08-21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字号:
[大]
[中]
[小]

  产业发展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农民脱贫防止返贫的长远之计。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要坚持按市场规律办事,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农产品种养,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冢头镇前王庄村两委充分了解的当地产业扶贫中存在的问题,立足于当地土壤、气候等资源禀赋和蔬菜种植产业基础,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和加工产业。村两委通过成立的龙头企业远航实业公司,在原有种植蔬菜基础上扩大再生产、引进先进技术,优化生产流程,逐步形成了集选种、种植、收购、加工和出口销售的腌制咸菜全产业链布局,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运作模式,前王庄村民彻底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前王庄村蔬菜加工种植产业辐射本县4个乡镇和周边县市,带动种植面积4500余亩,常年带动农户800余户,其中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89户,每户每年可增加收益2500-12000元,探索出了一条有实效、可复制的“盐渍菜”产业振兴之路。
  一、基本情况
  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冢头镇前王庄村是中国中部典型的农业村落,产业发展、农民致富面临三大困境:一是传统种植、结构单一。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无特色,收益低,亩均收益低不足千元。二是技能落后、效益低下。农户种植方式粗放,多依赖化肥农药,产品品质不高,竞争力弱。三是故土难离,就业路窄。群众思想守旧,技能素质不高,普遍缺少外闯的勇气。如何找到一条既满足农户的恋乡情结、不愿外出打拼,又能满足农户的致富情结、追求美好生活的发展路子,实现本地有“好产业”,家门口能“好就业”的脱贫致富新路子,成为当务之需。20世纪90年代,前王庄村在支部书记王国申的带领下,依托该村种植萝卜的历史,从江苏省连云港市陆续引进日本理想大根萝卜、三池高菜、盘瓜等新品种,后成立了盐渍菜生产加工企业—平顶山市远航实业有限公司。按照统一提供种肥、统一田间管理、统一订单兜底收购的方式,引导农户自主发展蔬菜种植产业,增加脱贫群众收入。同时,通过“三就地”就业模式(土地就地流转、劳力就地转化、技能就地培训)拓宽就业渠道,实现了农民在家门口稳岗就业、勤劳致富。
  二、政策部署
  近年来,平顶山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坚持把增加群众收入作为根本措施,加强产业就业帮扶,持续落实帮扶政策,不断提升帮扶质效,让脱贫攻坚成果更加扎实、更可持续。坚持以工业化理念、产业链思维发展现代农业,紧紧围绕挖掘“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提高“产”的效益,选准产业定位,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平顶山市政府召开农业产业链建设座谈会,系统谋划全市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路径,制定了《平顶山市县域富民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集中资源支持果蔬、食用菌等特色产业提档升级,突出抓好龙头企业培育,叫响县域富民产业特色品牌,不断提升平顶山市农业企业和农业品牌的影响力。
  三、工作举措
  平顶山市郏县冢头镇前王庄村以带贫企业平顶山市远航实业有限公司为载体,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示范引导农户集约种植、规范种植、品质种植,种植效益明显提升,走出了一条“种、加、销”协同发展的产业路子。
  (一)立足传统优势,选准产业方向。前王庄村无霜期长,沙性土壤,水资源丰富。立足这一优势,在不耽误其他农作物正常种植的前提下,利用春秋两季的田间休耕期,聚焦腌渍蔬菜产业潜力,精心筛选口感好、耐储运的核心品种,
  引导农户种植萝卜、高菜、盘瓜等蔬菜。通过“一季三熟”(小麦、蔬菜、烟叶)模式优化土地资源循环利用,既提高了耕地利用效率,又增加了农户收入。企业以订单农业模式明确产销对接路径,保证农户切身利益,消除销售难等后顾之忧。引导农户主动参与抱团捆绑发展,每年订单面积约8000亩左右,直接带动农户800余户。以适应人群和品质保障为标准,研发加工“盐渍菜”产品,不断拓展市场空间,为产业发展提供充足后劲,形成从品种选育到规模种植、加工销售的闭环链条,既保障原料品质稳定,又激活乡村土地资源潜力,实现传统种植优势与现代产业需求的无缝衔接。
“理想大根”萝卜丰收
  (二)提供技能服务,提升种植质量。构建“理论培训+田间种植+云端赋能”的三维技术服务体系和“五统一”标准化生产体系(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植保、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管理),分层分类覆盖不同农户。针对标准化种植、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企业对农户开展集中授课与现场示范,让农户掌握操作技术、规范种植。同时创新帮扶机制,特别是为有劳动能力的脱贫人口、残疾人等特殊困难农户,通过改造农机具、优化灌溉设施等措施,降低劳动强度,提升生产效率。同步推广有机肥替代、生物防虫等绿色技术,通过降低化肥农药依赖,既保障产品符合国际食品安全标准,又减少农户生产成本,实现生态保护与增收增效的双重目标,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三)实施深度加工,提高附加效益。以工业化思维重构蔬菜加工产业链条,建设现代化加工中心,引入自动化清洗、杀菌、包装设备,突破传统小作坊式加工的技术瓶颈。开发多元化产品矩阵,涵盖即食调味品、餐饮定制原料及健康零食等细分品类,满足不同消费场景需求。配套建设规模化盐渍池与冷链仓储系统,储存原料的盐渍池子储量达20000吨以上,冷库车间3500平方米,年生产加工出口成品或半成品盐渍蔬菜18000吨左右,实现原料跨季节储备与全年稳定加工无缝链接,破解传统腌制受限于采收周期的痛点。通过分级分选、品牌包装等环节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衍生包装材料、冷链物流等配套产业,形成“加工驱动、多业联动”的集群效应,为乡村劳动力创造多元化就业机会。
  (四)注重产品质量,拓宽市场空间。构建“源头管控—过程追溯—终端认证”的全链条质量体系,建立5户以上种植环节的联户联保监督机制和加工环节的标准化流程管理。严格执行国际出口标准,针对不同市场特性优化产品配方,如低盐工艺适配东北亚需求、有机认证突破欧美壁垒,以差异化策略拓宽海外渠道。实施品牌化战略,打造兼具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的核心品牌,通过电商直播、展会推广、国际合作等多元营销提升盐渍菜的市场认知度。推动产品从初级加工向品牌化、精品化升级,形成“高端出口创汇、中端商超直供、低端下沉覆盖”的多层次市场布局,以品质突破竞争壁垒,实现国内外市场的协同拓展与可持续发展。
  四、进展成效
  从平顶山市郏县冢头镇前王庄村腌制蔬菜产业近年来的发展带动情况看,呈现出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品牌效益。
  ‌(一)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从种植角度看,通过品种选育和技术支持,在本地传统作物“一年两熟”的情况下多增加一季种植,每亩地每年可净增收益2500元-7000元,以种植规模较为普遍的10亩来算,扣除人工等成本后,一季可净增收入2-5万元。从用工角度看,劳务队每天每人约可获得100元左右净收益,企业正式职工每年可获得工资收入30000元-50000元不等,临时性人员每天可额外获得工资收入100-120元左右。从土地流转角度看,土地租金由2020年的每年每亩700元,上涨到2024年的每年每亩1000元,以四口之家计,每个家庭每年可多收益1200元左右。例如,前王庄村残疾人曹素贞患有2级肢体残疾,家有3口人、4亩地。丈夫因妻子残疾,又要照顾女儿上学不能出远门打工,全家主要靠种玉米、小麦获得收入,十分有限,生活较为困难。近年来,在村两委和远航实业公司的帮助下,她本人在家门口远航实业公司工作,每月工资2800多元,年收入达3万多元。丈夫在附近务工,又兼顾种植4亩高菜, 每年每亩地额外增加一季,亩均多收入2500元左右。全家年总收入达到近90000元。生活水平明显改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二)具有突出的社会效益。一是提升了当地农业技术水平。通过龙头企业引进的先进农业技术和专业人才常年对订单种植户进行技术指导,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靠肥保产量、靠药保质量”的农业生产状况,带动了当地农业技术的提升,助推当地农业产业升级和转型。二是‌推动了当地农业现代化进程。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随着对农户的不断指导,农业现代化经营理念深入人心,同时由于订单种植有着稳定的收益,一定程度上引导种植户扩大种植规模,变相普及了现代化设备的使用。三是提高了本地农户生活水平。前王庄村村民作为第一批订单种植受益群体,村民生产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大幅提高。
“理想大根”萝卜自然风干晾晒工艺
  (三)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因出口产品标准较为严格,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十分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技术指导团队普及的无化学药物污染的种植方式,既确保了产品质量和安全,又减少了对耕地的污染。同时,政府支持企业通过增加盐渍池和冷库等基础设施,提高了原料的储存和加工能力,减少了对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四)具有积极的品牌效益。前王庄村腌制菜产业产品有风干(浅渍)大根萝卜、高菜、黄瓜、芥菜等系列产品,产品主要出口日本、韩国及欧美国家,生产的“三念”牌腌渍小菜,不添加任何防腐剂、不加色素、独具匠心,以呈现纯粹质感和自然美味,将腌渍小菜带入美食新境界,倡导尽享健康、快乐、优质的生活理念,腌渍小菜走出国门,畅销海内外,向国际友人传播着中国饮食文化。
“三念牌”腌制咸菜加工生产线
  五、基本经验
  (一)政府引导是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前王庄村腌制菜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通过精准帮扶企业贷款及衔接项目资金支持,主动帮助企业解决了土地政策制约等实际问题,新建了现代化生产厂房,从而保障了企业的良性经营。政府的支持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还进一步增强了企业对当地农户,尤其是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提供政策、资金和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有利于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进而带动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全产业链是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农业全产业链是将农业的选种、育种、研发、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品牌、体验、消费、服务等各个环节紧密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推动农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有利于解决当前县域产业链普遍较短、价值链普遍偏低的问题,有利于为乡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带好头、领好路、脱真贫、真致富”的新型农民,真正让农业产业增值成为乡村振兴经济发展的强大、稳定、可靠来源。
  (三)龙头带动是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龙头企业通过与农户建立密切的利益联结机制,将分散农户纳入现代化生产体系,统一标准化经营降低农户风险,并以订单化农业保障收农户利益。通过本地用工实现农户增收“离土不离乡”,新型产业化农民薪资福利有保障。通过引入国际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产品从“贴牌代工”向自主品牌转型升级,进一步巩固了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共生关系。发挥民营龙头企业的联农带农发展、扶助农户参与的示范引领作用,有利于农业产业发展行稳致远。
  六、趋势展望
  随着前王庄村盐渍菜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成功实践,未来将进一步深耕全产业链布局,构建多元发展格局,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一)产业“纵横”发展,激活集群效应。一方面,立足现有“种、加、销”一体化基础,推动产业链纵向延伸,聚焦健康食品消费趋势,开发低盐发酵、益生菌腌制等功能性产品,配套供应中央厨房,满足国内外餐饮定制化需求;另一方面,完善冷链物流体系,谋划布局电商平台,打通“田间—车间—线上”供应链。通过整合县域内包装材料、仓储、运输等配套产业,打造豫西南地区特色蔬菜加工产业集群,形成“一产带多业、多点促增收”的横向协同发展格局。
  (二)发展绿色农业,践行可持续发展。 以“双碳”目标为引领,构建生态友好型产业模式。计划推广“蔬菜损耗—有机肥—还田种植”的循环利用模式,试点“光伏+农业”立体种植,在盐渍厂房加装太阳能板,实现清洁能源自给。同时,持续研发零添加系列产品,形成从绿色种植到低碳加工的完整生态链条。
  (三)创新联结机制,筑牢共富根基。 深化“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联农模式,完善农村技能人才持股、订单式采购等利益联结机制。实施“新农人”培育计划,依托企业培养种植、生产、销售等复合型新农人,推动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型,辐射带动更多农户稳岗就业。(河南省有关部门供稿)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