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三产融合促增收 绘就宜居和美乡村
——江西省石城县坳背村乡村振兴先进经验

2024-07-23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字号:
[大]
[中]
[小]

  引言:近年来,坳背村不断强基础、扬优势,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立足五个振兴总基调,创新工作举措,勇于探索新发展路径,区域内建成麒麟山三产融合示范园,下足“绣花”功夫,全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幸福乡村。
  一、基本村情
  坳背村位于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珠坑乡西部,距县城约15公里,全村总面积5.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028亩,人均0.52亩;有山地4641亩,人均2.32亩;下辖9个村民小组,435户2030人,其中建档立卡脱贫户90户345人,监测对象9户29人。全村有党员41人,设党小组2个。该村因地处偏僻低洼,土壤为紫色页岩,蓄水能力差、土地贫瘠、资源匮乏而导致物产不丰、群众生活较为贫困,被列为十三五贫困村。在上级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在脱贫攻坚时期政策帮扶下,坳背村在2016年率先实现贫困村脱贫摘帽, 2019年贫困户全部脱贫,为“十四五”县重点帮扶村。
  
  坳背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借鉴脱贫攻坚经验,突出以产业兴旺、生态振兴、人才振兴、设施改善、治理提升等为重点,区域内建成麒麟山三产融合示范园,连片竹溪、坳背、良溪3个村,示范园集种植基地、乡村旅游、能人孵化、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于一体的综合示范园。园区总占地面积6500亩,制定了“农旅融合、研学互通”的发展道路,立足水土保持、乡村旅游、能人培育、创业孵化四大核心功能,建设有亲水休闲、农耕体验、油茶种玩、水果采摘、水保监测、培训教学、研学拓展、精深加工十个区域,形成了“精品富硒果园+农产品深加工+电子商务”三产融合“全产业链”综合示范园,带动周边200余户脱贫群众增收致富。
  坳背村先后获评全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践交流基地、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全市清洁家园示范点。建成的麒麟山三产融合示范园获评江西省AAAA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国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江西省级创业致富带头人实训基地,示范园负责人黄小勇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二、主要做法
  (一)绘好三产融合画卷,让产业强起来
  以“文旅+农业产业”,持续优化三产融合发展内生动力。以坳背村为中心,辐射周边山上万亩油茶、山下千亩脐橙和千亩果蔬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建成特色农业产业基地28个,其中脐橙、白莲、葡萄、杏瓜、山华李、红薯、油茶等产业不断壮大,联结周边群众达300余户,并成为创业致富带头人实训实操基地。打造了“麒麟瓜、杏瓜、脐橙、阳光玫瑰”四个特色富硒品牌,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形式,实行统一良种种植、统一技术指导服务、统一包装销售。积极融入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春赏油菜、夏品荷,四季采果、研学游”为主题的休闲游、采摘游、观光游悄然兴起,促进农村产业发展,促进当地人均增收3000元。
  以“文旅+精深加工”,持续延伸三产融合发展核心竞争力。创建现代农业特色品牌基地为目标,深入推进农产品加工发展,打通建强“接一连三”的关键环节,投资1500万元(占地面积约20亩)建设麒麟山返乡创业园,补齐农产品精深加工短板,发挥内生动力和天然优势引领三产融合发展,打通农产品进商超“最后一公里”,发展杏瓜、预制菜等农产品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建设麒麟山电商中心,引入新媒体运营公司1个,以“直播+电商”“直播+培训”“直播+文旅”等方式,宣传现代农村生活、推广农副产品,有效带动经济社会发展。
  以“文旅+生态保护”,持续提增三产融合发展驱动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坳背村通过生态保护、林相改造、水土保持等措施,创建了国家水土保持科普示范园,积极创建森林公园、国家“两山基地”。同时,依托珠坑乡接赣连闽的交通优势,衔接石城县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农旅结合,建成麒麟山现代农业观光园,被评为江西省AAAA乡村旅游点。在政府相关部门指导和支持下,园区实施林相改造和水土保持工程,栽种脐橙、油茶、葡萄、杨梅、金桔等多种果树,走“生态改良+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二)绘好乡土人才画卷,让能人带起来
  培训致富带头人,增强示范带动。建成省级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基地,为创业者提供学习交流、实践操作和跟踪指导的创业教学平台,进一步提高实战能力,孵化培育村级“田秀才”、“土专家”成为创业致富带头人。着力在培训对象、培训领域和培训方式三个方面进行了优化。开班以来,基地共开展培训37期(2686人次),为全县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人才支撑。创业导师黄小勇先后孵化创业“致富带头人”4名,辐射就业农户28名,其中脱贫户14名,户均增收近5000元。脱贫户张金亮在种植专家全程指导下,逐渐成为创业致富带头人,承包40亩山地种植脐橙,成立种养合作社,帮带10名农户(其中4名脱贫户)增收。
  汇聚人才合力,带动脱贫增收。一是创建乡村振兴产业联盟。搭建创业致富带头人抱团发展平台,凝聚产业经营主体、社会组织、社会贤达等力量组建产业发展联盟,实现强强联合、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目前已有26个企业、产业加入联盟共谋发展。二是深化线下线上交流合作。基地通过线上交流方式参与国家乡村振兴局组织的中国—东盟社会发展与减贫论坛等国际交流活动。在相关领导积极争取下,基地与深圳经理进修学院对接,推动农业农村部与腾讯合作实施的“耕耘者振兴计划”在实训基地落地,培育了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乡村治理“骨干”和产业发展“能人”。三是选派专业队伍服务。为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坳背村经上级精心选派乡贤智囊团、第一书记、文明顾问、技术顾问、财务顾问、法律顾问和健康顾问,构建“一团一书记五顾问”专业人才服务乡村振兴。四是建立全乡本土人才库。充分发挥本土人才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传、帮、带”作用,通过开设田间课堂、实地指导、言传身教,切实将农民渴盼的农业实用技术送到田间地头,使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农民收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三)绘好乡村建设画卷,让乡村美起来
  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幸福感。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提质提标,因地制宜配建旅游车辆停车位等旅游配套设施。强化道路管养,确保路基完好、路面平整。全域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品质,积极推进农村垃圾分类试点,落实垃圾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推进背村污水管网入户收集,因地制宜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发掘本土文化特色,打造文旅融合示范点,加强公共文体设施配备,完善太阳能路灯、文体、景观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建筑风貌改造提升,保持建筑风貌朴素自然、古韵犹存,留住乡愁记忆。
  二是科学前瞻规划提升满意度。结合坳背村实际,始终把高标准、全覆盖的理念融入到规划中,始终聚焦乡村振兴各项指标,以规划设计提升建设水平。坚持点、线、面统筹发展,具体建设中实行分类指导,关注受益普惠性,从细节入手,因地制宜,差异化、个性化、人文化开展风貌设计和景观建设。坚持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的“四精”建设思路,规划先行,强化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保障,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实现。白墙青瓦勾勒出一幅独具江南水乡特色的“水墨画”,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有提升,“干干净净、漂漂亮亮、井然有序、生态宜居”的秀美乡村初步呈现。
  
  (四)绘好乡村治理画卷,让村民动起来
  建立长效机制。坳背村立足于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构建“1234+N”措施体系,以“一个支部”强化党建引领,以“两个抓手”提升治理能力,以“三支队伍”优化群众服务,以“四个平台”细化工作内容,以N个“党建+”激活党建活力,全面建设以和为贵、崇文重礼的“和礼坳背”,整村划分10个网格,网格内43个网格员围绕“五必知、三必到、七必访”要求,以“乡村夜话”为契机上户开展“网格大走访”活动,宣传乡村治理、乡风文明、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等十五项当前重点工作及惠民政策,主动答复群众疑问。
  倡导文明乡风。通过组建五老理事会、乡贤互助会、妇女联合会、红白理事会等基层自治队伍加强基层自治、引领乡风文明,提升法治建设。持续深化“请客不收礼 节俭办宴席”文明新风品牌建设,做好移风易俗后半篇文章,探索实施喜事好事新做法,以“煮米茶”代替“摆宴席”,有效破解了农村宴席名目繁多、铺张浪费等难题,引领了社会文明新风尚。常态化开展“五好家庭”、“卫生清洁户”系列文明评比。切实抓好法律知识的宣传与普及,组建“实诚人”矛盾调解室,每年邀请法律人士来村开展法律知识讲座,持续落实矛盾纠纷调处方式“枫桥经验”,发挥坳背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长效机制。
  强化积分引领。开办“积分超市”,通过积分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生产生活、环境卫生整治、参与公益事业等获得积分,全面推广运用积分制,推行“积分超市”管理模式,为文明记账,为美德积分,增强基层和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行动自觉,推动乡村治理由“要我管”向“我要管”转变,让乡风民风美起来。
  三、经验启示
  一是产业融合实现最大创建效益。加大产业融合,把乡村作为旅游点来打造,充分利用各行各业优势资源为文旅服务,实现泛旅游经济快速发展。如与工业融合,打造群众创业就业示范点;与农业融合,打造乡村旅游点,实现处处是景,时时宜游。构建乡村产业融合体系,实现产业兴旺,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打造名、优、特、新农产品,适度推广规模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促进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与旅游深度融合,延伸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真正实现了有产业、有岗位、能就业、真增收,通过土地流转、项目盈利、就业等多种方式巩固脱贫成效,稳定群众增收致富。
  二是乡村建设挖掘内涵提高品位。乡村建设应立足原有的风貌和特色打造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新村,具备“四大特质”,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一是骨架小。力求小而精、小而美。二是颜值高。集中力量把核心区做透做精做靓,多维展示地貌特色、建筑特色、生态特色、产业特色和文化特色,吸引外来客、留下新村民。三是气质佳。延续历史文化,充分呈现独特的自然风光之美、错落的空间结构之美、多元的功能融合之美、多彩的历史人文之美。四是可持续。因时因地因势,通过发散核心区,衍生主导产业,挖掘、拓展和创新文化,逐步增强旅游功能,让新村活起来,让群众富起来。
  三是“4+N”模式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坚持精确定位选人、精心指导育人、精准帮扶带人、精细服务用人的四大原则,大力培育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助力乡村振兴,突出“示范”和“引领”作用,用“以点带面”的工作方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智力和产业等“N”种支撑。组建创业导师队伍,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实现学员互帮互助,同创共赢;成立带头人协会,免费提供创业咨询、实地指导等配套服务,全方位对创业致富带头人进行扶持。同时,打好政策“组合拳”,下足“绣花”功夫,拿出了一揽子政策为创业者成功创业保驾护航,着力培育一批扎根农村、推动民众增收致富、推进乡村振兴的致富护航人。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是实现全面脱贫的有效举措,也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得力抓手。
  四是“网格化”巩固拓展成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网格化”模式织密筑牢返贫底线和加强乡村治理,将干部作为网格员,明确包联干部、网格长、网格员五大工作职责,“选好、用好、管好”村组网格员。网格化询民情,巩固脱贫成果,防范规模性返贫致贫现象发生,对网格内所有农户实时跟踪、常态监测、及时预警、落实帮扶措施和解决实际困难;网格化解民忧,切实以“为民解困”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入户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全方位了解群众思想动态和生活诉求,治理工作从农村的“面”延伸到群众身边的“点”,强化乡村治理成效;网格化惠民生,网格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项目管护、矛盾纠纷调解和关爱残弱群体等,对网格员设定日常工作职责,通过营造“村级事务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网格化强宣传,常态化开展网格员培训班,以点对点的方式实现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全覆盖,构建“立体式”宣传格局。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