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为人先 鳝开新局
——湖北省仙桃市先锋村“三三融合”模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2024-08-20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字号:
[大]
[中]
[小]

  引言:近年以来,村党支部带领全村群众“善为人先,鳝开新局”,坚持党建引领、产业为根、大胆创新。根据本村实际,积极探索出“三三融合”综合发展模式,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方面迈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进展。
  一、基本村情
  仙桃市张沟镇先锋村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是辛亥革命斗士、民主革命先驱张难先先生的出生地。改革开放以后素有“全国网箱养鳝第一村”的美誉。全村现有村民小组9个,农户520户,总人口2250人,耕地面积4800亩。
  先锋村过去一直是一个湖田水乡穷村,村民们温饱不足,村集体空壳不济。为了摆脱贫困,上世纪90年代末,时任村党支部书记陈江启敢为人先,带领村里党员养殖户,率先搞起“稻田有土埋网养鳝”。但两年试验效果不佳,一些养殖户打了“退堂鼓”。2000年,不甘失败的陈江启又带领党员干部,在养殖池塘中悬挂网箱60口,试验“无土网箱养殖”。功夫不负有心人。到年底养殖试验效果显现了,黄鳝产量增长了2倍。尝到甜头的养殖户,2001年网箱养鳝面积一下子扩大到200亩,网箱增加到2000口。后来经过多年的滚动发展,到2002年,全村养鳝网箱达到5万口,黄鳝养殖面积达到4500亩,占耕地面积的93.8%。目前,全村有劳动能力的440农户中就有428户养鳝,占农户总数的97.3%。先锋村成为名符其实的“全国网箱养鳝第一村”。
  20年来,先锋村“敢为人先,以鳝开局”,村民们通过发展养鳝产业,不仅摆脱了贫困,而且走上了致富路,村集体经济从过去的“空壳村”,变成年收入数百万元的小康村。2022年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6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320余万元。近几年来,先锋村先后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省村级经济综合实力500强明星村”、“全国小康示范村”;村党支部荣获“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市村级党组织十面红旗”荣誉称号。
  从2020年开始,先锋村迈上了实施乡村振兴的新征程。村党支部带领全村群众在“敢为人先,以鳝开局”基础上,又接续奋斗,再创佳绩,志在实现“善为人先,鳝开新局”新目标。这两年,先锋村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秉承“党建引领强堡垒、培强产业促振兴”的宗旨,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乡村”为主题,根据本村实际,积极探索出“三三融合”(“三业”融合、“三美”融合、“三治”融合)综合发展新模式,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方面迈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进展。
  二、“三三融合”模式
  先锋村的“三三融合”是指:(1)在产业兴旺、农民富裕方面,实行黄鳝养殖业、贸易业、旅游观光业“三业融合”发展;(2)在生态宜居方面,实行美丽环境、美丽庭院、美丽田园“三美融合”建设;(3)在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方面,实行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有效治理。
  (一)“三业”融合,着力打造产业富民村
  “小小绿网箱,富民大产业”。进入2020年以后,先锋村继续把做大做强黄鳝产业放在产业振兴的头等位置,在“以鳝开局”基础上,着力“鳝开新局”、再上台阶。他们提出“三业”(即养殖业、贸易业、旅游观光业)融合发展工作思路,围绕黄鳝这一支柱产业,提升发展生态养殖、种苗繁育、平台贸易、文化旅游等,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增收链,打造一流的富民产业。
  1、推进黄鳝养殖业提档升级。近年来,为了实现黄鳝养殖业提档升级,先锋村采取了三项举措:一是发挥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龙头带动作用。由村“两委”主职领办的“仙桃市张沟镇先锋黄鳝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吸纳了本村485户、1150人入社,农户入社率达93 %。2017年,先锋养殖合作社被认定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先锋养殖合作社作为全村黄鳝产业的龙头,其职能是为全村社员或养殖户提供“产、供、销”全方位、一条龙服务,包括黄鳝繁育技术研发、标准化养殖技术服务、技术培训、贷款担保等。2023年以来,合作社面向社员开展了5次养殖技术培训;为335户鳝农和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1.3亿元。有了合作社,村民们发展养鳝省心、省事多了。二是突破黄鳝苗种繁育瓶颈。黄鳝苗种繁育问题,一直制约着先锋村黄鳝产业的发展。过去主要依赖于自然繁殖和从全国各地购买,由于长途运输和水质、水温差异,从而导致购入的鳝苗体质差、疫病多、成活率低,并且鳝苗价格很高(每公斤近140元),严重影响了养殖户效益。为了突破鳝苗繁育这一技术瓶颈,先锋村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招引黄鳝高效繁育企业1家,于2019年在全国率先实现黄鳝种苗繁育规模化、工厂化、温室化。2022年,先锋村黄鳝种苗繁育已达1亿尾。三是推行绿色化、生态化养殖新模式。与华农水产学院合作,利用渔池空水面加设“零排放”圈养设施,每亩可增收5000元左右;配合实施养殖尾水处理项目,覆盖面积达5000亩。建设数字化质量追溯体系、黄鳝检测中心,实现黄鳝“繁、产、供、销”全过程监管。四是启动合作加工模式,扩大市场需求。我们与顾大嫂食品公司合作开发了仙桃传统食品“仙桃鳝鱼粉”,目前已进入商超、电商平台,销售额达400多万元;与国家高新技术食品企业允泰坊合资开发了黄鳝初、深加工,初加工为鳝鱼丝、鳝鱼乔、鳝鱼火锅、蒸鳝鱼等冷链预制菜,目前已出口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深加工的藤椒鳝鱼片为开袋即食产品,目前已与良品铺子达成销售协议。
  2、开发电商智慧交易新业态。早在2007年,先锋村通过招商引资兴建了一个面积为2万平方米的黄鳝贸易大市场,集鱼苗供应、成鱼销售、饲料、鱼药、鱼具供应于一体,全面服务鳝农。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完善,“先锋黄鳝贸易市场”成为全国最大的黄鳝交易平台,辐射华中、华东、华南等地,2022年交易额5.6亿元,把张沟的养殖与省内外的大市场对接起来,实现“买张沟,卖全国”。入秋后,交易进入高峰期,每天会有40多个商贩进村收购,销售量日均10多万斤。仅此,先锋村集体经济每年可获得收入200多万元。近年来,“先锋黄鳝贸易市场”进入“线上线下同步推进”新阶段,建起了电商交易平台。同时,与中国建设银行合作开发了“先锋贸易市场智慧交易系统平台”,现已投入使用。通过“智慧交易系统平台”进行交易结算,有效保障了养殖户的销售资金安全,促进了交易规范化、便捷化。同时,智慧交易平台还可为养殖户、合作社提供无抵押信用贷款,解决了鳝农贷款难问题。此外,“先锋黄鳝贸易市场”与仙桃市藕带协会合作,打出季节兼营交易牌。旺季交易黄鳝,淡季交易藕带,实现了旺淡两季精准接茬,带动本村及周边村的村民近400人从业增收。
  3、发展乡村旅游观光农业。先锋村以打造3A级景区为目标,改扩建“张难先革命纪念馆”,新建“难先公园”,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廉政建设教育、党员教育基地。围绕黄鳝主导产业,新建“鳝文化馆”,展示黄鳝产业发展历史,促进鳝文化传播。打造以黄鳝生态养殖为主题的田园景观,建设农事体验区、共同缔造展示馆、渔鱼互动体验园、共享菜园等,完善了湖心岛、景心公园建设,丰富了旅游观光内涵。同时,带动周边的联潭村、接阳村等联动发展。近年来,先锋村全年接待参观考察团体近200批6000余人次,接待观光游客达20万人。2021年,先锋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二)“三美”融合,着力打造生态宜居村
  根据江汉平原水乡特色,先锋村在推进乡村振兴中,提出“三美”(环境美、庭院美、田园美)融合建设思路,着力打造江南水乡生态宜居村。
  1、建设美丽环境。一是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对村级2.4公里主干道铺设路沿石,刷黑路面,配套建设绿化景观带,并修建了1.2公里步行绿道,实行了人车分流。二是保洁管护常态长效。村里成立了“公共维护服务中心”,2020年成立了公共维护服务中心,现有员工20人,专职管理员1人,设立保洁员4人,对全村实行全天候保洁;设立垃圾清运员2人,每天早晚两遍摇铃收废,实行户分村收镇转运,全村无垃圾桶;绿化管护员4人,对全村花草树木进行管护;沟渠河道管护9人,每组1人对本组生产沟渠、河道进行常的管护。对全村垃圾采取户分类、组收集、村集中处理的方式,实行全天候保洁。村委会与“管护公司”签订服务合同,由公司负责对全村域内的苗木、绿化景观及河流、沟渠等公共设施进行管护(经费从村集体经济收入解决)。三是动员村民人人参与。完善了村规民约,教育村民牢固树立“美丽先锋是我家,保护环境靠大家”的主人翁意识,提高村民主动参与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建设美丽庭院。先锋村的美丽庭院建设,要求每个农家小院坚持房前屋后一个标准,庭院内外一把尺子。动员村民共同打造清水环绕、开门见绿、处处有景、整洁有序的生态秀美村庄。村里完善了对各户房前屋后的整治工作,按照“扫干净、码整齐、无污水、多植绿”的标准要求,将原来的臭水沟、荒草坡,整治变成如今的景观沟、景观带,推进实现“整洁美、居室美、绿化美、家风美、文明美”。
  3、建设美丽田园。先锋村沿产业通道将全村几万口网箱按照统一模式、统一标准进行吊挂,并植绿补绿,形成了一条产业观光通道。此外,村里还建设了2.5公里的尾水处理区,设立了生态养殖区,完成了农事体验区和果蔬采摘区改建,让黄鳝养殖区成为一道美丽的田园风景线和观光农业景区。
  (三)“三治”融合,着力打造文明善治村
  先锋村坚持党建引领,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努力构建“自治为基、法治为要、德治为本”的“三治融合”体系,进一步完善自治机制,提升法治、德治水平,着力打造文明善治村,朝着“治理有效”的善治村目标迈进。 
  1、激发自治新活力。一是依靠村民群众重新修订《村规民约》。坚持以“激发内生动力和民风建设”为重点,对不符合群众利益和意愿、不利于推动本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条款予以删除;对群众拥护的、需要的、有利于促进本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通过召开村民会议进行了增加和完善,保证了新修订的村规民约接地气、顺民心、增实效。新修订的《村规民约》,既明确了“什么不可为”,又规定“违反后怎么办”,切实有利于解决本村存在的突出问题,达到规范和约束的目的。二是完善“四会”自治制度。根据《村规民约》规定,本着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原则,先锋村完善了红白理事会、人民调解委员会、乡贤参事会、村务监事会“四会”组织制度,为群众搭建“说事、议事、管事、办事”自治平台。三是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全面实施村级事务阳光工程,切实落实“四议一审两公开”制度,使党务、村务、财务公开经常化、规范化。每月28日召开党员、群众代表大会,总结本村本月工作完成情况,对下月工作进行安排,并对大事件、大开支由代表们民主讨论表决,形成决议后再实施,从而强化了村务监事会对村务的监督。
  2、彰显法治保障力。一是强化法律服务。组建了由村辅警、驻村律师和无职党员组成的法律志愿服务队,及时为村民提供法律援助。二是强化矛盾调处。引导党员主动了解群众思想状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积极调解矛盾纠纷,基本实现“小事不出组、问题不出村”。2022年共调解村民矛盾纠纷5起,协助交通部门处理了3起交通事故。三是强化法律宣传。通过悬挂宣传标语、发放宣传折页、开办法治讲座等方式,利用村村通广播、微信群等平台,全村域常态化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切实提高村民的法治意识、安全意识。
  3、提升德治感染力。一是以红色资源为依托,开展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利用党史学习教育契机,在难先公园建设宣传长廊,对党史、沔阳革命史等进行宣传,建立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吸引市内外各地各单位到此参观。二是以孝善文化为核心,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设立了老年互助照料基金会,建成了老年人活动中心、幸福食堂,让本村及周边村的60多位老人享受进餐服务,每年为200多位老人提供免费体检服务,让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同时建设了先锋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开展爱老助老、植绿护绿、环境整治等志愿服务活动。三是以选树典型为抓手,开展文明新风培育行动。开展“爱老敬老好儿女”、“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引导村民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积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三、经验启示
  (一)关键在于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先锋村共有中共党员65人,村“两委”干部5人。这支党员干部队伍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成为先锋村改革发展、全面振兴的中坚力量,成为全体村民迈入小康、走向致富的主心骨、引路人。在先锋村,加强村级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不是一句政治口号,不是做做样子、走走过场,而是与村里的改革、发展、治理的具体实际紧密联在一起。尤其是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作用发挥在乡村治理上,先锋村更是“颇有心得”。先锋村的“黄鳝养殖专业合作社”就是村党支部、村委会领办的,实行村社合一、全员参与。村党支部着力推进基层党建“双培”工程,把能人培养成党员,党员培养成能人(5名能人培养成党员,4党员培养成能人。)。村里将16名党员养鳝能手、土专家集中起来,分别与356户养殖户结成对子。先后组建产业党支部2个(村是总支,辖村支部、黄鳝交易市场支部),扶持建立产业基地28个,建设电商销售主体1家,把“全国网箱养鳝第一村”品牌越擦越亮、越来越响。党员在乡村治理中同样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如,普通党员吴早堂,在村级议事活动中参与率高,公道正派,建议有力,受到群众好评。再如,党员张名山在防汛抗疫中主动参与,常常坚持不下“火线”,总说自己是共产党员,应该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奉献力量。
  (二)关键在于坚持产业为根,矢志不移地培育壮大富民产业。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先锋村的干部群众为什么做到了?一条重要原因是,他们不仅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江汉平原鱼米之乡水产养殖优势,而且20多年来矢志不移,坚持发展网箱养鳝不动摇、不折腾。先锋村没有重蹈“张书记上台抓种瓜,李书记上台抓种花”的复辙。从世纪90年代后期村党支部书记陈江启带领党员骨干探索网箱养鳝路子,到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朱传宝带领干部群众打造全国“四最”,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咬定青山不放松”,经过20多年磨砺,终于培育出一个具有市场竞争力、可持续发展、可稳定增收的富民产业。
  (三)关键在于坚持大胆创新,努力做到既敢为人先又善为人先。先锋村振兴发展的源头活水在哪里?在于坚持锐意改革、大胆创新。虽然身处农村最基层,但先锋村的“两委”班子和党员干部群众,改革创新意识非常强,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并且先锋村的干部群众还有一个特点,这就是既敢干又不蛮干,既“敢为人先”又“善为人先”。当年老支书陈江启从“稻田有土埋网养鳝”失败中没有退缩,自己带头率先搞“无土网箱养殖”获得成功,并不断创新完善、延续至今。如今先锋村又走出鳝苗繁育、生态养殖、电商平台、智慧交易、农旅结合等新路子。同时,创新探索出“三三融合”村级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方面再创佳绩。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