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大王镇羊角山村特色做法
2025-04-24 来源: 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农业农村局 作者:
- 字号:
- [大]
- [中]
- [小]
近年来,羊角山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目标,紧跟南部县、大王镇党委政府部署,围绕“产业兴、生态美、乡风淳、城乡融”发展目标,扎实开展乡村振兴各项工作。
羊角山村位于南部县西部、212国道沿线,处于定水至升钟湖晚熟柑橘产业带入口。全村幅员3.78平方公里,辖6个社729户1937人,脱贫户123户366人,监测户5户19人。主要产业为晚熟柑橘1050亩,花卉230亩,葡萄、蜂糖李采摘园160亩,中药材佛手80亩。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3万元,同比增长13%;人均纯收入22546.74元,同比增长15.18%。
一、巩固成果守底线。自2021年党中央部署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指导下,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始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和头等大事,坚决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聚焦重点人群、重点任务开展针对性帮扶,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一是健全村级网格监测体系。聚焦“完善基层主动发展机制”目标,建立由支部书记任网格长、村文书为监测员、各社社长为网格员的监测体系,负责收集核查农户申报、网格监测、部门推送、集中排查等风险线索,扎实开展脱贫群众增收“百日攻坚”行动、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确保做到“三个及时”,即风险线索核查及时、监测对象研判及时、帮扶措施落地及时。2024年新识别认定监测对象3户15人、消除风险2户、5人,逐一建立监测联系人、帮扶措施及落实情况台账。二是抓好就业和产业帮扶。就业稳则民心安,产业兴则百姓富。对“外”抓好脱贫户外出务工人员的交通补助落实、就业渠道宣传等服务保障;对“内”利用公益性岗位、技能培训、就近务工等抓好在家脱贫户的稳定就业。依托部省县定点帮扶力量,相继获得帮扶资金400余万元,改善产业发展所需基础设施,强化技术服务和人才引育。三是织密民生“兜底保障网”。重点聚焦低保、低收入、低保边缘户、空巢老人、困境儿童等特殊群体,不定期组织村社干部、驻村工作队和党员志愿者等力量成立工作小组,深入各社开展“拉网式”入户排查。通过逐户梳理核查家庭收入、医疗支出、就业状况等核心指标,建立完善困难群众管理台账,为后续探索精准帮扶救助提供科学依据。比如,将最困难的10户在落实常规帮扶措施基础上额外纳入社会力量年底慰问、梳理掌握困难学生和优秀学生各15人开展“心愿对接”定向资助。
二、培育产业强根基。培育乡村特色产业,既是有效办法,也是长远之计。一是优化产业结构。过去,羊角山村以水稻、油菜种植为主,村民过日子主要“靠天吃饭”,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县里部署实施总体产业规划后,村“两委”主动谋出路、干“大事”先后栽植了中药材、花卉、香桃和蜂糖李等新型经济作物,人均年增收8000余元,拉开了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序幕。二是创新联农带农机制。先后成立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3个家庭农场,流转1300余亩土地,建立“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主体+农户”产业联合体模式,一方面壮大集体经济,村集体经济组织采取项目入股分红的利益联结方式,每年按项目资金一定比例获得分红;另一方面促进农户增收,村民既可以获得300-400元/亩的土地流转租金,也有了就近入园务工的薪酬(60-80元/天)。三是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针对蜂糖李的市场需求和果实特点,通过建设采摘园、举办丰收节等方式,打造集农业观光、旅游体验、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力求让采摘园延伸产业链,让文化旅游与农业旅游完美融合。
三、乡村建设促和美。坚持乡村建设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本地文化和风土人情相协调,结合村民实际需要,分步奏、分时序合理确定公共基础设施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标准,逐步改变了过去贫困落后、脏乱差的面貌。一是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根据各社基础设施建设需求,通过整合项目资金和群众筹资,新建和拓宽道路 7.8 公里、整治山坪塘 5口、安装路灯 320 盏。二是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硬件方面,规划建成村级便民服务站、卫生室、活动室、文化室、文化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丰富基层公共服务供给载体。“软件”方面,建立帮办代办服务机制,明确村干部为代办员、各社社长为“服务需求信息收集员”,及时将有需要的群众的实际情况收集汇总,村级代办员获取信息后就把服务送到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和老年人等家门口,真正实现“零距离”服务。三是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突出生态宜居和乡土风情,着力开展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能源“四园(源)清洁”行动,通过以奖代补方式整村推进“五改三建”(改厕、改水、改圈、改厨、改路,建园、建池、建家)、建设污水一体化处理设施等,实现环境治理的农户小循环与镇村大循环的无缝对接。目前,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 98%、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到 90%以上;全村有配备垃圾箱 23 个、垃圾转运车 1 辆,实现垃圾“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
四、乡村治理树新风。一是积极探索“党建+治理”模式。日常工作中,通过“打基础”推动党支部组织生活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走出去”组织在家党员到邓小平故里、朱德故里开展党性教育,“请进来”邀请工信部、省委政研室党建指导组到村开展党建指导等,切实提高基层党组织领导能力。同时,还探索“走访中+治理”模式,建立起分层次、动态化、全覆盖的“四个一遍”走访制度,即每年到村“两委”干部家走访一遍,重点了解班子运行、发展思路和困难需求,强化党建引领作用;每半年到党员干部群众家走访一遍,听取党员先锋作用发挥情况,凝聚党群合力;每季度到脱贫户家走访一遍,跟踪“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巩固脱贫成效;每月到监测对象家走访一遍,动态掌握收入、健康、教育等情况,织密防返贫网络;对突发严重困难户随时走访,建立快速响应机制,确保急难问题及时化解。二是寻求文明乡风的最大公约数。聚焦大操大办、邻里纠纷、环境污染、信访矛盾等基层治理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通过坝坝会、入户访谈、设置意见箱、张贴公示等方式,广泛征集村民意见建议100余条,形成了《羊角山村村规民约歌诀》,并通过多种方式引导村民遵约行事,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新格局逐步成型。同时,还发挥典型引领作用,每年在重阳节开展最美老人、最美家庭、最孝子女“三美”评选,以点带面传承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三是建立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围绕乡村产业发展和民生事业需要,通过外引内培,高效精准引进培育一批乡村发展急需的紧缺人才;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采取项目合作、周末专家、短期聘用等方式,柔性引进一批行业人才服务乡村发展;打好乡情、亲情、友情“三张牌”,通过举办“回家乡、看变化、助发展”等活动,邀请在外杰出人才回乡投资兴业、反哺家乡。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