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常理镇海龙村特色做法
2025-04-24 来源: 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农业农村局 作者:
- 字号:
- [大]
- [中]
- [小]
近年来,海龙村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来川考察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为重点,锚定“遂宁标杆、全省示范、全国品牌”目标,促进集体经济持续壮大,群众收入不断增加,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新路子。目前,海龙村已先后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实践交流基地”等60余个中省市区品牌。下面向大家作以下汇报。
一、村情概况
常理镇海龙村位于安居区常理镇东南部3公里处,平均海拔为320米,紧邻农环线(桂会路)、横金路,距离常理场镇约3公里,距离横山场镇约4公里,辖区面积2.55平方公里,全村下辖5个村民小组,共有508户1527人,耕地面积2437亩,为典型的川中丘陵传统村落。现有党员32人,常年在家党员20人,村两委成员7人,其中“一肩挑”书记(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1人,副书记2人,高中以上学历6人,平均年龄41岁。脱贫户26户71人、监测户3户7人、低保户36户42人、五保户13户14人,全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人口13户36人,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449户。全村现已修建村社道路、旅游观光便道20余公里;整治山坪塘6口、蓄水池10口、排水渠道5公里,产业区域水利设施基本覆盖,全村无饮水问题;5个村民小组已全部完成农网改造;修建污水处理站1处,光伏停车场1个,生态停车场2处。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组织建设,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海龙村打破地域限制,采取跨镇、连村联建方式,以海龙村为中心,联同“两镇七村”组建海龙联村党委。研发《学习海龙凯歌发展史读懂中国共同富裕路》特色精品党课,依托精神丰碑、凯歌老街,沼气陈列馆,党群服务中心等15个教学点位,接待国省考察调研、党政研学等团队1500余个,开展党性学习教育活动500余场、覆盖党员2万余人次。2024年海龙村党总支获评“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二)创新工作思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海龙村探索推进“四联共富”,引领集体经济“四方共赢”。集中打捆流转土地2000余亩,发展鲜桃、油菜、水稻等主导产业,高标准建设20亩太空蔬菜基地、200余亩油葵、1000余亩鲜桃、稻油轮作1000余亩等,集中连片打造“春种彩稻夏观景、冬种油菜春赏花”多彩田园特色农业带。与成都华西生态、美宁食品等12家龙头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包装开发“一袋米、一桶油、一壶酒、一罐桃”凯歌好礼特色农产品。大力发展富民兴村“造血”产业,全力推行“园区管委会+公司+村集体+村民”管理运营模式,形成产业纯利润“保底+55”分红机制、集体经济收益“622”再分配模式,多措并举深化优势产业联农带农作用,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群众收入,2024年实现集体经济收入318.3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2万元。
(三)践行为民初心,不断提升治理水平
海龙村探索“一长五联+积分制”乡村治理模式,以“一长统筹”为引领、“文明联创、卫生联洁、治安联防、产业联带、困难联帮”为抓手,发挥党员、乡贤示范带头作用,将乡村治理各项事务全部纳入网格点位管理,通过精准划分“点位”、精准选好“点长”、精细明晰“点事”,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米”,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海龙村落地生根,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树牢绿色理念,显著改善生态环境
海龙村健全村庄环境常态化治理体系,与农业农村部沼气科学研究所,合作打造四川首个“低碳社区”。建设4个村民新居点、完成449余户农房风貌改造,实现村容村貌双提升,采取“户收集、点投放、齐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理模式,在全村投放10个智能垃圾箱、70余个垃圾桶、8处垃圾分类站,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置覆盖率达100%,“脏、乱、差”现象彻底消除,被纳入全国第一批低碳乡村培育试点村名单。
(五)优化规范运营,持续巩固基地建设
一是投入到位。海龙村实践交流基地积极依托政府各相关部门、海龙凯歌农旅公司等单位对实训基地的课程及保障方面进行了再升级,对课程开发、培训教室座椅、LED屏幕等进行保障性更新,投入达到23万余元。二是管理规范。基地内的设施设备、资金、运营、实训基地、培训衔接等方面都有专业人员管理,各项制度规范、保障有力。三是效果优良。基地目前接待各类培训2500余人次,通过培训,23户海龙村村民尝试自主创业,30余人参加到村级产业及工匠队伍中。海龙村《以低碳社区建设为抓手助推农村环境整治提升》作为全省唯一案例成功入选《中国农村人居环境发展报告(2022)》,相关典型经验做法受到央视等主流媒体平台跟踪聚焦。
三、下步打算
一是以党建强引领,凝聚发展合力。发挥村党组织战斗堡垒及海龙联村党委共建共治共享的作用,积极引导和支持供销社、合作社等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带动作用,统筹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资源,发展形成农文旅产业的合力, 以组织引领推进乡村振兴。
二是以产业促增收,做强特色品牌。聚焦“一村一品”特色化发展,推动品种改良与标准化种植,引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现代农业技术。延伸产业链条,探索发展鲜桃果脯、菜籽油、胚芽米等 精深加工产品,配套打造采摘体验等农旅融合业态,擦亮凯歌好礼特色农产品品牌,以实干实绩献礼乡村振兴。
三是以文旅拓业态,深挖消费潜力。立足特有的沼气文化和公社文化资源,打造具有情感氛围与人文特色的乡愁记忆空间,开发更具鲜明地域特色和乡土特色的农文旅融合项目,不断丰富“凯歌研学、凯歌田作、凯歌农创、凯歌拾趣”四大农旅路线,以农林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四是以生态优环境,守护绿色底色。坚定走“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低碳赋能、共同富裕”的发展路径,始终坚持“猪—沼气—果(菜、粮)”循环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推广环保、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积极开展农村厕所改革、污水治理、垃圾处理、美化村庄外观等人居环境规整工作,以绿色生态涵养乡村振兴。
五是以人才强支撑,厚植发展根基。健全人才“引用育留”机制,发挥好乡贤力量,推进文旅精英、工匠、文化遗产传承人、乡村职业经理人等选拔培养,以人才引育赋能乡村振兴。
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接下来,海龙村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区关于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以农文旅融合和特色产业为主导,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聚焦“农业兴旺、农村发展、农民致富”总体目标,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断擦亮“中国沼气能源革命第一村”的金字招牌。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