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大王镇特色做法

2025-04-23       来源: 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农业农村局      作者:

字号:
[大]
[中]
[小]

  “农,天下之大本也。”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九大以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大王镇立足镇情,紧紧围绕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目标,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
  大王镇地处南部县西南方向,幅员面积36.8平方公里,下辖10个村(社区),总人口7663户2.09万人,脱贫户618户1703人,监测户41户133人(已消除风险监测户17户)。全镇现有晚熟柑橘产业园8000余亩,优质粮油产业园5000余亩。2019年被评为县级乡村振兴先进示范镇、先进基层党组织,2020年评为省级卫生乡镇,2021年度被评为市级乡村振兴先进示范镇。2023年被评为省级“天府粮仓”先进乡镇。近年来,大王镇积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发展农村长效产业,带动群众致富增收。
  一、强化动态监测帮扶,牢牢守住底线任务
  (一)建立动态监测网格体系。组建了大王镇防止返贫常态化监测帮扶体系,每月召开1次调度会、每季度召开1次专题会、深入村组调研指导监测帮扶工作。组织开展全镇集中排查工作。
  (二)抓实抓细监测帮扶。通过每月日常摸排、风险线索核实,摸清农户收入来源和收入水平、家庭刚性支出等情况,做到不漏户、不漏人、不漏项。制定镇人大代表联系监测户制度,确保帮扶措施有针对性、结对帮扶有成效。2024年大王镇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为22152.47元,同比增长16.01%。
  (三)是深入推进稳岗就业。每年开展培训10余次,动员组织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900余人。规范管理公益性岗位,促进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依托晚熟柑橘产业园和现代粮油基地,带动脱贫劳动力252人入园务工。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脱贫家庭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
  二、不断夯实农业基础,促进群众稳定增收
  (一)提升耕地综合能力。采取群众自主复耕、业主大户流转复耕、村集体兜底复耕等方式,整治撂荒地3941亩。果园套种小麦、蔬菜、小辣椒等矮秆作物8000余亩,有序腾退低效失管产业园3900余亩。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内建设优质粮油基地5000余亩。
  (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采取租金“免三减二”的方式招引粮油种植业主7个,培育家庭农场15个、合作社13个,种植粮油作物9300余亩。
  (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向上争引项目资金,发动群众自主维修等方式,全镇新建机耕道8.8公里,维修整治山坪塘13处、农渠48公里,确保了农业生产蓄水保供。
  三、扎实推进乡村建设,持续擦亮振兴底色
  (一)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发动镇村干部、公益性岗位、专职保洁员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20余次,对镇政府所在地及各出入口,212国道沿线、高标准农田产业环线进行全面整治清理。
  (二)巩固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持续开展宣传“厕所革命”的意义和改厕卫生知识20余次,覆盖群众达3000余人。确保农村厕所改一户、成一户,用一户、好一户。
  (三)做实做好森林防灭火工作。召开坝坝会10次、利用村广播、微信群、电子显示屏、条幅等多种形式宣传森林防火相关法律法规、森林火灾预防扑救等常识600余次1000余条,设立登记点、警示牌15个,以村为单位成立了10个巡查小组开展日常巡查。
  四、努力提升文化内涵,提振乡村建设精气神
  (一)传承和弘扬优良传统。大力开展“文明家庭”“最美老人”“最孝儿媳”评选活动,全镇评选出“文明家庭”4户、“最美老人”30人、“最孝儿媳”30人,通过选树典型,传承良好家风、培育淳朴民风。
  (二)是加强村民自治。各村(社区)均制定了村规民约,发挥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等作用,坚决遏制大操大办、天价彩礼、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进一步培育文明新风。
  (三)大力推动电商产业发展。以大王镇华友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建立三农电商培训基地,培训电商人才500余人次,推进电商人才就业创业160余人;依托南部县特色农业产业协会平台,聚合县域内近200家农业产业合作社(企业)资源在京东平台开设中国特产·南部馆,以推广、销售南部县特色优质农产品。
  下一步,大王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持续抓好乡村振兴工作。
  一是常态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常态化开展动态监测,及时发现监测对象,精准落实帮扶措施,做到发现一户、监测一户、帮扶一户、清零一户,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二是坚持推动特色产业发展。依托“一镇两产业”发展定位,抓好产业园管护,推进撂荒地治理和流出耕地整治,积极争创“省级粮油示范基地”。规范运行联农带农机制,不断增强村集体和群众自身发展活力,全面拓宽农户增收渠道,确保群众稳定增收。
  三是持续推进改善人居环境。加快推进示范村建设,不断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以提升乡村生态环境与巩固提升污染防治相结合,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