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常理镇特色做法

2025-04-22       来源: 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农业农村局      作者:

字号:
[大]
[中]
[小]

  乡村振兴奏凯歌,接续跨越再出发。近年来,常理镇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保持开局就是决战的干劲、起步就要冲刺的拼劲,塑造独特沼气IP,推进“沼气+”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奋力开创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
  常理镇地处安居区北部,东接横山镇,西接大英县金元镇、隆盛镇,北邻船山区桂花镇、新桥镇,桂会、横金两条公路穿境而过,距城南高速桂花入口处10公里。全镇幅员面积42.6平方公里,辖12个村1个社区,共10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6425人,耕地面积34870.6亩。我镇坚持“讲政治、抓发展、惠民生、保安全”的工作总思路,围绕“1+1+8”奋斗目标(即以党建工作为引领,以海龙凯歌农文旅园区建设为重点,抓实乡村振兴、项目建设、安全稳定、城镇建设、民生福祉、特色产业、农旅融合、环境保护等8方面工作),做强“党建兴产业·联村促共富”党建领航示范品牌,先后荣获国家卫生镇、省级乡村振兴先进镇、省级乡村治理示范乡镇等荣誉60余项。
  一、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打造高质高效常乐“乐园”
  一是高效率抓党建引领。始终紧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要求,严格落实“第一责任人”和“一岗双责”,实施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优化调整村党组织书记2名,培育后备力量28名,掌握全镇在外成功人士、新农人等82名。海龙村党总支、镇党委分别被省委、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二是高质量抓动态监测。我镇现有脱贫户738户1813人,监测户51户118人,常态化开展“周四集体下村日”活动,走村入户加强动态监测,发放申报政策“明白纸”4000份,主动了解重点人群家庭情况,分析研判是否存在返贫风险,做到“早宣传,早了解,早预防”,2024年新识别监测对象17户33人,风险消除16户46人,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三是高水平抓政策落实。多渠道解决困难群众就业难题,全镇脱贫人口(含监测户)累计外出务工人员931人(其中:跨省务工人数331人,省内县外务工388人,县内务工292人),发放外出务工交通补贴619人44.52万元;发放2024年雨露计划92人次,发放金额13.8万元,产业到户奖励补助发放资金18.68万元;积极开展防贫保赔付工作,为51名脱贫户、监测户申请到防贫保险21.167万元;通过引导外出务工、就近就业、产业帮扶等措施致力增产增收,脱贫户、监测户人均纯收入达1.75万元,增幅超19%。
  二、聚焦乡村建设助推产业振兴,打造富裕富足常理“田园”
  一是打好项目建设示范牌。积极推进“效率革命行动”,依托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等项目,将陈谷村、酒店垭村、鲤鱼沟村等偏远村纳入重点建设范围,补齐我镇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向上争取和财政投入1348万元,提档升级常乐村农房风貌、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创建全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常乐新样板;在铜钱村试点,建成全市首个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场镇污水管网、储备林项目现有林改培落实落地,成达万高铁项目红线用地全部交付、房屋征拆指标全面达成。二是打好产业发展特色牌。紧扣“1+3+N”农业发展思路,以海龙村粮油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核心,流转土地1.5万余亩发展水稻、油菜、高粱等粮油产业,新建高标准农田1万亩,累计建成2.2万亩,机械化率、粮油复种指数均超75%,落实农机购置、耕地地力保护、农机购置等惠农补贴350余万元,发放化肥及加厚农膜等130吨,坚决稳住农业“基本盘”,万福村荣获“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称号,海龙凯歌粮油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创建市四星级园区,“黄金梨”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三是打好农民增收服务牌。合力推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212”攻坚行动,全面消除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按照“一村一策”整合资金、土地、产业、人才等要素,引入社会资本、业主大户等共同参与,探索资源利用型、产业发展型、服务创收型等类型为主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谋划实施3个强村、2个弱村“提质增量”计划,2024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6.1%,推动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海龙村“四联四强”合作联营模式纳入“新时代安居组织工作优秀案例”。
  三、聚焦创新探索基层治理模式,打造宜居宜业常安“家园”
  一是探索“一长五联+积分制”乡村治理模式。将“一长五联+”与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治理、精神文明建设等重点工作联动推进,全镇4个试点村共设置“点长”68名,化解矛盾纠纷共170余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00余个,设立“红黑榜”,累计兑换奖品10万余元,实现群众从“一旁看”转向“一起干”,治理从“一时美”变为“时时美”,得到中央社工部肯定,2024年常乐村“133”乡村治理模式被全省推广。二是探索“院坝议乡情”人民建议征集活动。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以“院坝议乡情”活动为载体,搭建固定协商议事点,以院坝、茶馆、广场等亲民休闲场所为载体建立N个流动议事点,打造“1+N”院坝协商阵地,对矛盾纠纷化解、急难愁盼问题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累计接待村民200余人次,处置问题90余个,落地实施建议30余条,将“服务对象”变为“工作力量”,推动多元“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逐步形成,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三是探索“微网格”划小基层治理单元。将划分网格与落实最小应急单元制度充分结合,按照“步行一刻钟,应急5分钟”布局,全镇13个村划分231个微网格,平均每个网格管理面积0.18km²,积极发挥微网格员“认得到人、敲得开门、摆得上龙门阵”的“主场优势”,赋予“应急处置、信息收集、政策宣传”3项基础职责,全覆盖落实安全生产“五预”机制和“现场指挥官”等制度,确保日常情况及时处理,应急状况及时响应,全域锻造基层治理“主心骨”。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