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万年镇特色做法
2025-04-22 来源: 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农业农村局 作者:
- 字号:
- [大]
- [中]
- [小]
近年来,万年镇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立足本地实际,聚焦重点任务,创新工作机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基本镇情
万年镇是全省乡村振兴先进乡镇、省级文明镇,位于南部县西北方,距县城21公里。全镇幅员面积48.3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879.81亩,户籍人口7553户24823人,常住人口12170人,劳动人口17059人,脱贫户800户2663人,监测户22户75人(其中已消除风险16户52人)。全镇共有11个党支部、共有党员802名。下辖2个社区、8个行政村。2024年地方生产总值6.9亿元,农业总产值约2.5亿元,粮食作物产量5477吨、经济作物产量2.97万吨,农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 63万元。
二、党建工作情况
万年镇坚持以做强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为当前工作的总抓手,强党建、新产业、富万民,不断创新工作举措,提出“135”党建领航工程,
“1”个目标抓党建。围绕建成基层党建示范乡镇的目标,以“三诺三评”、“党员认岗服务”、“三亮三评、三联三带”等特色党建活动为载体,建强支部,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开展“四心评定”,做实民主评议党员工作;严格“三会一课”制度,党委每月下发党建工作要点,推动制度高质量落实,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召开季度党建业务培训会,党建督查通报及整改会,推进基层党建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3”大任务明方向。组建园区党支部,将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赛在产业链,实绩亮在产业链,活动放在产业连,服务落在产业链,打造产业发展示范区;以七大措施建强基层党组织,引领基层治理,以六大行动强化治理保障提升治理能力,以“五治共融”健全治理体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打造基层治理先行区;创新“五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着力开辟增收渠道,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打造集体经济样板区。
“5”大路径强举措。通过强化党建引领、夯实人才培育基础、建强园区支部、创新基层治理、壮大集体经济“五大路径”,健全完善书记抓抓书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建格局。让党员“亮身份、践承诺、争先锋、做示范,强带领”,以建成基层党建示范乡镇为目标,力争将万年打造成“产业发展示范区、基层治理生活区、集体经济样板区”。
三、产业发展情况
万年镇坚持把发展长效产业、支柱产业作为是稳定脱贫、富民强村的根本和基础。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和“宜农则农、宜园则园”的发展原则,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形成了以晚熟柑橘为主,绿色蔬菜、传统粮油、畜禽养殖、生态渔业等为辅的“1+4”产业布局,覆盖全镇10个村(居),总面积达3.3万余亩。在发展产业的过程中,万年镇根据不同的产业发展模式创新探索出了不同的利益链接机制。
一是“农投公司主建、龙头企业主营、农户家庭主管”的产业发展模式。由农投公司统一建园,招引龙头企业统一经营,群众从龙头企业按50—100亩反租倒包劳务,实行分户管理,农户可获得每株果树8元/年的劳务承包费和挂果后的分成红利,挂果后单株产量高于30斤可按第一年分株分成1斤、第二年分成3斤、第三年及以后分成5斤,统一销售后按销售价折价分红,盛产后每年承包群众可获得6万元左右的收入。
二是“业主自主建园、合作社经营管理、群众入园就业”的产业发展模式。招引业主自主建设产业园,群众以土地入股与业主组建合作社,共同经营管理园区,群众可以稳定得到400元/亩的土地租金。盛产挂果后群众以土地流转费占当年管理投入费用的比例进行分红。群众在园区内就业获得劳务薪金,实现产业富民增收。
三是“农户出资建园、户户占股经营、自主营销致富”的产业发展模式。万年镇朝阳村充分利用其众多乡友与北京新发地从事水果经销这一人脉优势。广大贫困群众自力更生不等不靠、集资入股、合力建园,每户入股3万元,入股建园2000余亩,群众不分富贫、股份均等。对部分资金不宽裕的脱贫户采取借资、挂帐、劳务折价等方式解决入股资金问题。
2020年以来,万年镇积极不断壮大集体经济,从强化支部引领、提升经营能力、开辟增收渠道、提升产业质效四个方面着力,多措并举、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建成一条“资源开发+资产租赁+服务创收+产业发展+生产经营”的“五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全镇各村集体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截止2024年底,全镇集体经济突破230万元。
四、乡村建设情况
万年镇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守生态底线,持续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垃圾治理、村庄清洁行动、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五大行动”,补齐生态短板,切实改善人居环境,建立健全生态长效管护机制,建设美丽宜居乡村。通过积极争取项目支持,近5年来,完成产业路新建、加宽53.2公里;整治疏通灌溉渠系26公里;整治病险山坪塘15处,新建蓄水池8口,建设提灌站6个;C、D级危房改造236户;全覆盖完成卫生厕所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大幅提升。积极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以美丽庭院户、党员示范户、文明创建户评选为依托,按“群众主体、政府配套,社会募捐、党员示范”多方联动机机制,实施一拆二改三清四治五风貌整治,全面推进人居环境大整治,实现了垃圾的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极大的改善了乡村人居环境。
五、乡村治理情况
万年镇坚持依法自治、标本兼治、疏堵结合、因地制宜,紧紧依靠群众,全面发动群众,充分组织群众,打响了农村移风易俗这场硬仗,通过把党建引领作为“1”台发动机,把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作为“2”大抓手,把积分制、典型选树、正向引导“3”方联动的“123”移风易俗治理模式。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得到有效遏制,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勤俭节约等文明风尚蔚然成风,乡村焕发文明新气象,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一是党建引领,造好移风易俗“发动机”。一方面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镇党委成立党委书记牵头的工作专班,开展移风易俗主题集中宣传月,组建10支宣讲队,进村入户搞宣传,还邀请县组织部、宣传部、农业局、民政局、振兴局、文明办、妇联等多个部门的14位同志到镇宣讲,让农村移风易俗的新要求、新任务、新做法、新亮点、新成效传遍家家户户。各党支部广泛开展感恩、法纪、习惯、自尊、风气等五大教育,通过感恩教育,育感恩情怀;通过法纪教育,正一方风气;通过习惯教育,改陈规陋习;通过自尊教育,强自尊自爱;通过风气教育,树文明新风。另一方面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党员干部签订文明新风承诺书,党员主动接受监督,自觉带头抵制超标准、超规模的婚丧宴席和人情往来,为群众树标杆作表率。将党员践行移风易俗情况纳入支部年度组织生活会对照检查内容。让党员走在前、做示范,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
二是村规民约,夯实移风易俗“奠基石”。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引导村民广泛参与。通过共商共议,汇聚民意、破旧立新,充实完善村规民约,把抵制高价彩礼、提倡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弘扬孝道、尊老爱幼等移风易俗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实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约束。建立健全了村规民约监督和奖惩机制,充分运用舆论和道德力量促进村规民约有效实施,为移风易俗打下坚实基础。
三是红白理事会,注入移风易俗“新动能”。各支部成立红白理事会,坚持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绿色殡葬、厚养薄葬、文明治丧、文明祭祀的理念。通过明确彩礼上限、宴席标准、招待范围、随礼金额等,限定全村婚丧嫁娶从简办理的具体标准,有效遏制了盲目攀比、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大大降低了宴席和礼金标准,丢掉了人情债,找回了人情味。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得到有效遏制。
四是激励引导,倡导移风易俗“新风尚”。一方面推行家庭“积分制”管理。成立积分制工作专班和评议小组,按村民大会通过的积分评定的加减分标准,对正面典型进行宣传表彰和积分加分,对反面典型予以通报曝光和积分减分,建立积分“红黑榜”,利用村集体经济收益打造“积分兑换超市”,用文明积分兑换物质激励。二方面广泛选树典型。各支部评选“最美万年人”“党员示范户”“美丽庭院户”“文明创建户”“好婆婆家庭”“好媳妇家庭”等,并给予获评家庭相应奖励,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移风易俗积极性。三方面发挥正向引导作用。镇党委每年召开表彰大会,为各类文明新风示范家庭、带头人等颁发荣誉证书、授奖牌公示牌等,大力表扬全镇各类好人、好事、好家庭。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在万年镇蔚然成风。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