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特色做法
2025-04-18 来源: 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农业农村局 作者:
- 字号:
- [大]
- [中]
- [小]
遂宁市安居区是2003年12月成立的县级行政区,辖16个镇、2个街道,总人口81万,地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中部腹心地带,是“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先行区”的桥头堡,先后荣获全省唯一的国务院表彰全国河湖长制工作成效激励县、全国大豆科技自强示范县、全国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县、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成绩突出县、全省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县等国省殊荣。
2024年,安居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的同时,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围绕防好贫、守好地、种好粮、增好收,写好农村三次产业联动发展大文章,以“1235”(详见后附说明)三年攻坚行动为抓手,全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一、始终守牢防止返贫底线,全力巩固脱贫成果稳根基
(一)常态化开展动态监测。加快构建防止返贫常态化监测帮扶体系,创新推行监测帮扶“五定”工作法,聚焦识别、帮扶、消除“三个环节”,优化自上而下排查和自下而上申报机制,简化识别程序,调整监测标准,精准监测对象,全面落实区镇村三级网格监测2921名,分类制定68条帮扶措施,2024年新增监测对象290户861人,做到监测对象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探索创新“五个一批”促农增收等机制,设立700万元防返贫基金,落实补充救助509余万元,受益脱贫户和监测户达4062人,截至12月底898户2325人监测对象已稳定消除风险。
(二)多措施拓展增收渠道。深化联农带农“五金”模式,大力实施村集体经济“消薄倍增”计划,扎实开展集体经济“212”攻坚行动,全区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达4563万元、增长61.9%;出台“六条规定”,发放“产业奖补”资金431.255万元,带动脱贫(监测)对象7384户1.992万人;坚持转移务工与就近就业“两手抓”,紧盯脱贫未外出、低收入、返乡未就业、易地搬迁“四类重点”人口,创新“333”雨露计划+、“小岗位”实现“大兜底”等就业机制,实现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2.37万人,托底安置就业困难人员3270名,有劳动力的搬迁户全部就业。
(三)全方位夯实帮扶资产。全面开展扶贫、帮扶资金项目资产梳理核实工作,建立“四个三”工作机制,做到底数清、任务明、核查细、整改实。经梳理,攻坚期累计投入脱贫攻坚项目2096个,涉及项目总投资174659.88万元,形成资产120796.96万元;过渡期累计投入帮扶项目526个,涉及项目资金66313.28万元,形成资产25633.31万元。
二、始终聚焦产业产园产品,全力铸就乡村振兴黄金道
(一)持续做优特色产业。落实“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整区域示范建设,全力推进耕地“进出平衡”工作,巩固“三地共治”撂荒地治理模式,新改建高标准农田7.6万亩,耕地面积净增加9503亩、数量全市第一。奋力推进储备林一期建设,完成营造林林木采伐约4700亩,横山镇入选全省首批“天赋森林粮库”现代产业基地。持续完善1+6+N“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体系(详见后附说明),农作物机械化率达70.54%、排位全市第一。2024年全区粮食播面达117.55万亩、产量41.54万吨,连续七年排位全市“双第一”。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亩产连续三年刷新全国高产纪录。2024年生猪累计存栏44.17万头、出栏88.01万头,存出栏数全市第二。成功承办全国完善农业经营体系工作推进会。
(二)持续擦亮特色品牌。积极落实全市“3+3+3”特色优势农产品体系(详见后附说明)建设要求,精准定位选优品种,精细生产提升品质,精深加工延伸链条,累计创成“两品一标”12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个,入选“天府粮仓”省级农业品牌体系4个。安居红薯、三家大米、甘湾红薯粉条等特色优质农产品在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中国西部农博会等展示展销活动上,现场销售及签约金额累计达5000万元;成功培育麻笑笑、巴吃鲜等农村电商品牌13个、实现网销创收3000余万元。遂宁市安居永丰绿色五二四红苕专业合作社入选2024年中国农民合作社500强,遂宁红薯入选全国首批《中国农产品品牌索引名录》。
(三)持续打造特色园区。按照“1+3+6”现代农业园区(详见后附说明)梯次发展模式,完成现代农业园区总体规划等3个规划编制。落实现代农业园区“园长制”工作机制,完成遂宁红薯园区提档升级项目、石洞镇国家产业强镇项目等4个重点项目,建成现代化蔬菜大棚20000平方米,农产品集散中心2000平方米、冷链仓储物流中心5000立方米,新建综合农事服务中心1个、农产品精深加工生产线2条、农产品初加工中心3个、数字化智慧农业平台3个。以遂宁红薯园区、遂宁蔬菜园区为依托,建成优质粮油基地20万亩、发展绿色蔬菜种植基地3万亩、提质特色水果基地2.5万亩。
三、始终突出善领善率善治,全力点燃乡村振兴助推器
(一)以组织引领稳固基石。紧盯主责主业落实目标任务。召开区委常委会会议10余次,研究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制发两张任务清单,细化112项具体职责,建立全过程跟踪问效机制,全面压实工作责任。坚持精准精细培训乡村干部,区委书记、班子成员为重点班次授课8次,培训乡镇领导干部、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驻村帮扶干部等镇村干部5000余人次。注重基层基础建强干部队伍,调整乡镇领导干部13次69人次,招录乡镇公务员31名。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三年行动,成立由区委书记带头、31名县级干部任组长的18个工作组,建立12447名的6类优秀人才“蓄水池”,经过“三荐两审一备案”工作流程,动态储备735名后备力量,在全市率先实现“一村两备”。
(二)以人才回引注入活力。实施“乡村人才振兴百村千户示范工程”,支持培育示范村19个、示范户187户,鼓励引导更多优秀人才留聚乡村创新创业。常态化开展“院士专家安居行”“科技下乡万里行”等活动130余次。实施“引凤归巢”计划,招引农科生等涉农人才127名,培养各类优秀乡村人才360余名,培育高素质农民300余名。实施“专业人才下乡”“在外人才返乡”“本土人才兴乡”三大行动,举办“三招三引”等人才活动23场,回引320名在外人才返乡创业。开展“科技帮扶、技术帮带、院校帮优”行动,成功培育致富带头人等2000余人。成功入选全省首批人才入乡“新农人”试点县,建成全市首个县域人才入乡“新农人”工作站,培育“新农人”3477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358个,带动全区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达4563万元、增长61.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864元、增长6.7%,排位全市第二。
(三)以基层治理提升品质。设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科学编制镇(街道)履职“三张清单”。海龙凯歌试点开展的“一长五联+积分制”(详见后附说明)乡村治理激励模式得到中央社工部吴汉圣部长莅安调研时充分肯定。凤凰街道、安居镇承接划小治理单元市级试点,得到市委良勇常委莅安调研时高度肯定。以“五微治理”改革为契机,在凤凰街道、三家镇等5个镇(街道)建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观察联系点,精准掌握基层治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及时发现地方推进基层治理的好经验、好做法的制度机制。以省委“1+6+6”基本思路为引领,以“遂宁社工聚力计划”三年行动为统揽,突出“一个平台促整合”,以三家镇、柔刚街道、凤凰街道为试点,建设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做实基层治理服务综合平台载体。“院坝议乡情”试点工作作为市委社会工作部年度“十件大事”中的首件大事,由安居区领衔推进“破局”,《安居区“院坝议乡情”活动方案》得到市委社工部充分肯定并将在全市转发。
四、始终紧扣宜居宜业宜游,全域塑造乡村振兴新典范
(一)全方位筑牢基础设施根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统筹涉农资金14.25亿元,完成跑马滩水库除险加固、城镇全域供水等项目建设,蟠龙河被列入四川省2025年国家幸福河湖项目库。新(改)建提灌站52座,新增和恢复灌面4.3万亩,四川盆地低山丘陵区林草模式构建及水土保持功能提升关键技术荣获全省科学技术三等奖。新建成等级农村公路、村组道路 157公里,全区农村道路总里程达到3685.8公里,274个行政村客车和物流覆盖率达到 100%。累计建成养老院18个、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329个、乡镇卫生院21个,覆盖率均达100%。18个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达标率达100%,329个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设置率达100%。完成96个村农网改造,农村供电可靠率均达99.85%,全区行政村实现4G网络全覆盖。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实践基地成功落地安居。
(二)全方位攻坚人居环境治理。持续深入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攻坚行动,完成29个污水处理站“一站一策”整改方案,对11个行政村生活污水进行治理,全区累计227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治理率达81.36%;新(改)建无害化卫生厕所3393户,生活垃圾收转运处置覆盖率、卫生厕所普及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100%、95.76%、95.81%、93.3%,均排位全市第一方阵;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省65个同类考核单位中排名第三;全面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作,161户目标任务开工率达100%、竣工率达98.76%。安居区成功创建全省农业生态资源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明显县,琼江(安居区段)被列为四川省2024年省级幸福河湖,常理镇海龙村被纳入全国第一批低碳乡村培育试点村名单。
(三)全方位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坚持“文化铸魂、文旅融合、文农互促”农文旅一体化融合发展,扎实开展“引客入遂到安居”,培育“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模式。创编《苹果树下》等优秀党史文艺作品5个;精品节目《鱼米之乡粮满仓》代表遂宁市参加全国农民丰收节四川分会场展演;持续写好省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后半篇文章”,获评2023年度全市唯一省政府督查激励事项;《文旅赋能促振兴 沼气燃开幸福花》入选全省乡村文化典型案例;玉丰镇金鸡村成功创建“天府旅游名村”;常理镇荣获全省乡村文化振兴魅力乡镇;海龙凯歌景区入选四川省首批“川酒行”精品旅游线路;七彩明珠、海龙凯歌景区入选“遂宁·乡礼”探寻之旅省级推荐线路;全年精品村(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160余万人次、同比增长3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8亿元、同比增长32%。成功打造29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数量全市第一。
附件:相关项目行动解释说明
“1235”三年攻坚行动:“1”即1个目标,围绕建设“丘区农业农村现代化样板示范区”为目标;“2”即守牢“两条底线”:粮食安全底线、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3”即抓实“三条路径”:特色产业、农田基础、和美乡村;“5”即实施“五项工程”:品牌壮大工程、农事服务工程、环境提升工程、收入“倍增”工程、人才培育工程。
1+6+N“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体系:1+6+N全程机械化指高标准建好1个区级服务中心、6个片区服务分中心,扶持“N个社会化服务点”。综合农事指以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为基础,整合农资供应、技术指导、生产管理、加工销售等环节,为农业生产提供全链条、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性农业经营模式。
“3+3+3”特色优势农产品体系:即围绕蔬菜、水果、畜禽三类优势产业,打造三大特色品牌。每类产业精选三大特色品种,“蔬菜类”产品重点打造白萝卜、莲藕、食用菌品牌,“水果类”产品重点打造晚熟柑橘、柠檬、鲜桃品牌,“畜禽类”产品重点打造无抗猪、庄园黑猪、土鸡品牌。
“1+3+6”现代农业园区:“1”即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遂宁市安居区粮油三家大米现代农业园区;“3”即3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遂宁市安居区遂宁蔬菜现代农业园区、遂宁市安居区遂宁红薯现代农业园区、遂宁市安居区遂宁大豆现代农业园区;“6”即6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遂宁市安居区海龙凯歌粮油现代农业园区、遂宁市安居区稻虾现代农业园区、遂宁市安居区遂宁莲藕现代农业园区、遂宁市安居区糯稻现代农业园区、遂宁市安居区遂宁鲜桃现代农业园区、遂宁市安居区柑橘现代农业园区。
“一长五联+积分制”:“一长”即“点长”,按照地域相邻的原则,以院落为核心,参照每20户左右的常住农户设立为1个“点”,每个“点”由农户民主推荐1名“点长”。“点长”一般由合作社理事长、院落长、致富能手或退役军人担任,村民根据文明联创、卫生联洁、治安联防、纠纷联调、困难联帮‘五联治理’的参与度挣取积分,兑换奖励。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