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凝心聚力 产业兴村富民
2024-07-29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 字号:
- [大]
- [中]
- [小]
——河南省林州市庙荒村党建引领乡村产业发展特色做法
引言:昔日信“庙”而荒,今朝信“党”而兴。庙荒村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振兴为抓手,以红旗渠精神激发脱贫群众内生动力,凝心聚力、苦干实干,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了从破败山村向幸福庙荒的美丽嬗变。
一、基本村情
庙荒村位于林州市黄华镇西部,辖7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660亩,山地3989亩,全村277户846人,庙荒村2011年被确立为省级贫困村,有贫困户106户304人。昔日的庙荒村就像全国大多数贫困山村一样,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集体经济一穷二白,青壮年劳动力流失,思想守旧故步自封,守着红旗渠缺水,守着太行山缺资源。脱贫攻坚以来,庙荒村两委班子,通过建强基层堡垒、转变群众思想、发展旅游产业增收致富,贫困户全部增收脱贫,庙荒村2018年退出贫困序列。脱贫攻坚战后,庙荒村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积极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庙荒村红旗渠畔这个在过去连“庙”都荒了的贫困山村实现了华丽蝶变。
二、主要做法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红旗渠时强调:“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地处红旗渠畔的庙荒村在发展过程中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坚持以党建凝聚干部群众合力,发挥不认命、不服输的精神,通过建强基层党组织,大力发展产业,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凝心聚力、苦干实干,实现由破败山村向文旅新村、最美乡村幸福蝶变。
(一)建强组织,凝民心聚合力
过去的庙荒村穷,表象在经济基础薄弱,根子在基层党组织羸弱,脱贫的关键在于转变干部和群众思想。“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转变群众迷信思想,必须靠党组织”,是庙荒村党支部书记郁林英的深刻认识。“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庙荒村紧紧抓住党建这个牛鼻子,不断为村里事业发展“强筋壮骨”。
“强”班子。早年庙荒村两委干部配备不齐全,干部战斗力弱,为此黄华镇对两委班子进行了改选,郁林英同志支书、村主任一肩挑,两委干部凝聚力强了,干部心气顺了,战斗力自然而然就上去了,如今两委班子是庙荒快速发展的最大优势。郁林英为了改变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升群众的生活水平,跑断了腿、操碎了心、磨破了嘴。在旧村改造中,拆除违章建筑是一个难题,郁林英同志先从亲友开始开展工作。她经常深入农户家里进行解释做思想工作,晚上都到12点还不能休息也是常有的事。为了工作,她把自己家的房子拿出来,让工程队的人住。她的家成了工程指挥部,做了库房,当了厨房。由于工作太忙,脱不开身,去年她母亲生病住院20多天,她没能陪护母亲一天,她让丈夫从外地回来,代自己尽孝心,为此她只能暗地里流泪。好在母亲的一句“庙荒七百多口人还等着你呢!别惦记我”,减少了她心头的一丝对老母亲的愧疚。原驻村第一书记陈军,心系扶贫,呕心沥血,与庙荒村两委一班人拼搏奋进,奋力“垦荒”,使庙荒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红旗村”。在其父亲去世后,他把患有老年痴呆的老母亲带到村里,一边照顾母亲,一边拼命工作,舍小家献大爱,诠释了对党忠诚。
“固”阵地。借力脱贫攻坚,累计争取上级扶贫、美丽乡村、水利、交通、林业、电力等项目资金800余万元,对村里的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进行全面改造提升,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建成了1000余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配套便民服务设施,明确服务清单,实行干部轮班、事项代办等措施,方便群众、服务百姓。有了活动阵地,村里党员参与村内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服务党员群众的能力明显提升。
“振”精神。近年来,庙荒村委积极开展了为共产党员户挂牌、配发党徽、“十佳文明户”“最美黄华人”评选等系列活动,组织开展最美庭院、星级文明户评选,引导村民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把弘扬红旗渠精神融进具体工作中,提振群众敢想敢干的精气神,编写村歌《金山银山是庙荒》,举办金秋美文赏读会、重阳节饺子宴、“庙荒春晚”等各种活动,群众凝聚力不断增强。脱贫户讲述脱贫故事、感恩党的政策、回馈村庄发展,脱贫户郝心英不仅带头发展民宿,也温暖行善,在重阳节为老人捐献慰问品,脱贫户刘志明之子刘珂大学毕业后,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为家乡抗击疫情捐款1000元。
(二)立足优势,发展乡村旅游
庙荒村守着红旗渠一干渠、林虑山风景名胜区,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为了提振党员干部群众的士气,增强拔穷根摘穷帽的信心,党支部先后组织两委干部到北京、陕西、浙江、河北等先进地区学习考察,抢抓林州市打造世界人文山水城市和黄华镇建设文旅特色小镇的机遇,立足自然资源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明确了大力发展乡村特色带动乡村振兴的思路,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找准了定位和路径。
一是重振林果产业。庙荒村山坡地面积4000亩,原有板栗树1100株、山楂树2000株,花椒树40亩,但是多年来经济效益不佳。庙荒村抓住林州市大力推进坡地经济发展的机遇,引入林州市乡邻网络科技公司建设电商服务站,通过电商平台销售村里的特色农产品,从“树上长钱”再到“网上挣钱”。2016年以来,联合黄华镇境内的10个果园,组织了三届“十园同开、万人采摘”大型采摘活动,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村里成立农林种植合作社,流转土地200亩,种植经济苗木和中药材,流转费用每亩600—1200元,公司再返聘村民务工,月收入1000元左右;村内的脱贫户全部参与合作社分红。农民来自于土地的收入一份变两份、变三份,从“土里刨钱”发展到“打工挣钱”、再到“入股分红”。
二是“尝鲜”光伏产业。早在2016年,庙荒村通过争取,成为第一家光伏扶贫项目试点村,建成了120千瓦的村级光伏电站,收入全部归村集体所有,重点用于补贴贫困户和村内公益事业发展。2016年6月18日正式并网发电,通过光伏收益为脱贫群众安排公益岗位和小型公益事业建设临时务工岗位,带动脱贫户持续增收,光伏产业已经成为带动脱贫群众增收的“阳光银行”。
三是“催生”乡村旅游产业。庙荒村按照“立足本地、辐射安阳、影响河南、放眼全国”旅游发展的总体思路,立足自然资源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明确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乡村振兴的思路,成功引进了北京客商刘宪忠团队,投资5000万元先后在庙荒村打造太行·观霖乡村生态旅游度假村项目、邂逅驿站项目、创客基地提升项目、红砖艺术馆项目。在村庄西部千亩范围内,规划了田园农场、登山营地、林下临河休闲带、登山步道、康养民宿、禅修基地、休闲垂钓中心等项目,招商引进了陈氏手砭、西坡康养中心、食疗养生中心、瑜伽培训等项目开展合作经营,打响庙荒村太行山休闲胜地、研学基地、登山营地、康养福地“4地”旅游品牌。特别是利用“红旗渠精神”这一红色品牌,借力红旗渠干部学院,吸引多家研学培训机构在庙荒村建立研学基地,形成了一条红旗渠研学、生态观光、乡村旅游、民宿、采摘为一体的乡村游学产业链,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年收入20余万元。
四是打造庙荒品牌。成立了庙荒旅游公司,由庙荒村委会控股并负责投资、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从整体上和规划上把握庙荒的文化产业发展,引导和制定标准和规则,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和本村村民参与打造农家院和民宿,打造庙荒民俗村和休闲旅游乡村。实施“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模式管理运营,全力打造“渠畔人家”。把庙荒村变成具有浓郁红旗渠太行风情,集美食、民宿、民俗表演、古街、主题小院、红旗渠文化、孝道文化、温泉养生、木屋度假酒店、河道水系景观、游客集散中心为一体的本地文化特色民俗村。同时,注册了庙荒及庙荒村商标,依托庙荒及周边的坡地经济,与电商公司“乡邻农果”合作,发展特色农副产品业,开发庙荒品牌的产品,并适时将延伸产业链条到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等整个链条。
(三)率先垂范,激发发展动力
群众信“党”,是因为党支部和党员给了他们信心和力量。 为了庙荒村的发展,村党支部书记带头干,党员干部领着干。 近年来,庙荒村通过 “ 志智双扶”,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引领新风尚,极大地激发了全村群众 “我要致富”“我要发展” 的内生动力。
年近七旬的刘明生,是该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村委提出发展农家乐的号召后,身为党员的他第一个响应,带头返乡创业,还把下岗后在县城打工的儿子、儿媳一起带了回来,投资30多万元将原有的6间土坯石板房和6间砖房,打造成以住宿、餐饮为主的农家风情小院,可接待20余人入住、就餐。如今他的小院生意红红火火,在节假日生意好的时候月收入能达到8000元,儿子儿媳再也不回县城找工作了,全力经营着这家农家乐。在村里党员的带动下,庙荒的农家乐已发展到20余家,同时,依照“一村看林州”的思路,在庙荒村打造各具特色的“农家小院”,别具一格的农家小院又为庙荒增添了独特味道,吸引了游客的纷至沓来。
贫困户郝心英,人穷志坚,2014年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她对生活不放弃,坚定信心,鼓足生活勇气,努力脱贫致富,通过政策帮扶,政府扶持,积极参加村委会组织开展的人社创业培训服务,积极学习掌握各种小吃技术,筹集资金改善民宿居住环境,为游客提供免费爱心米汤,村委会协助其申请创业贷款,2018年开始开办自己经营农家乐的自强小院,每年创收达到2万多元,进一步稳定了脱贫标准,被评为林州市十佳最美脱贫户,有效地带动了周边群众自力更生,主动致富。
通过政府、社会、群众共同参与,短短几年,庙荒村集体经济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质变,2022年村集体收入突破60万元,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突破1.9万元,昔日红旗渠畔贫困山村实现了华丽蝶变,成为远近闻名的“幸福村”、脱贫攻坚示范村。
如今,和谐幸福的庙荒村已发展成为红旗渠畔耀眼的明珠,先后被授予“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脱贫攻坚交流基地考察点”“全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实践交流基地”“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称号。
三、经验启示
一是以党建引领发展,找准党建促发展的发力点,打造了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发展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二是加强产业支撑,立足资源禀赋、发挥区位优势,科学规划乡村旅游(民宿)产业、持续推进,壮大集体经济,让农民群众实现持续增收;三是激发内生动力,传承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志智双扶,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党员带头、全民参与脱贫致富。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