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创业促振兴的新农人:乡村产业发展人才魏巧

2024-08-27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字号:
[大]
[中]
[小]

  一、基本情况
  在镇江经开区积极推进农田集中连片和农业项目招引的背景下,魏巧的父亲魏云烽创立了江苏润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并承接2万多亩土地,以稻麦轮作为主,从事农机服务和农业规模化经营。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镇江视察时强调“农业专家的成果就是要体现在广阔的土地上,把科研创新转化为实践成果”,看到新闻后的魏云烽激动不已,连夜给女儿魏巧打电话“总书记高度赞扬农业专家赵亚夫,你们两口子都是学农的,希望你们能回来接我的班,像赵老一样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个举动让返乡创业的念头在魏巧心中不断萌芽生长。2017年4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的魏巧与北京大学深研院博士后丈夫孙振中,双双辞去令人羡慕的科研工作,从城市回到农村,接手润果农业,正式成为“新农人”。
  在父亲打下的良好基础上,魏巧利用所学所思,带领润果人接续奋斗,把科技种田的路越走越远、越走越宽。经过多年发展,润果农业已成为苏南地区单体最大的水稻生产型企业,农业生产面积达2.25万亩,建成耕、种、管、收、烘干、仓储、加工、销售以及现代农业模式输出于一体的农业生产体系,先后被评为2023年度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全国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江苏省农业科技型企业、江苏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江苏省巾帼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荣誉。
  二、特色做法
  魏巧全面接管润果农业后,将所学所思付诸实践,促进润果农业提质增效。一是深化产学研合作。2018年,公司与江苏省农科院签订合作协议,成立江苏润果现代农业产业研究院,同时与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大学等高校院所以及相关农业专家在数字农业、生态农业、智能农机等领域开展常态化产学研合作。二是加快数字化转型。为运用自然地理、遥感等技术赋能农田管理,公司克服传统观念、资金压力等困难,自筹1200万元资金,联合中科院智能化机械研究所、江苏大学等高校院所,在大田种植全程机械化的基础上探索设施设备的数字化,对农场实行数字化管理,并成功申报原农业部大田数字农业试点项目,成为当年全国大田领域的五大项目之一,打造“大田农业生产全程数字化示范基地”,有效推动耕、种、管、收、储、加工、农产品销售等环节的数字化水平提升。同年,公司与京东集团共同打造全国首家京东智慧农场,双方共建从土壤到餐桌的数字化粮食生产全程可追溯体系。三是拓展综合性服务。润果农业旗下富农农机机械化专业合作社在服务本公司经营土地的基础上,也积极为周边农户提供农业服务,先后被评为国家级合作社、全国第一批“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示范单位。四是推进品牌化提升。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高标准、高品质产品,润果农业镇江基地通过生态岛建设,提升农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进而提升稻米品质。2019年,润果农业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全域被认定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2020年,“润果九渡”大米被评选为中国好米榜四星级非常好吃大米。
  三、模式机制
  1.适度规模经营是重要路径。土地规模流转是适度规模经营的基础,将土地由“散”而“聚”,把小田变大田,既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也为农业机械化作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创造了条件。
  2.人才科技装备是重要支撑。公司拥有一支高学历、农业生产经营经验丰富的人才队伍,公司核心管理层有博士2人、硕士3人、本科及专科6人,魏巧夫妇本身就是土壤修复、自然地理学等方面的专家,他们在推动公司农业科技水平和综合管理水平提升上一直不遗余力。
  3. 数字化赋能是重要手段。在全程机械化的基础上,润果将信息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有机融入农业生产,实现农田管理智能化、农机调度自动化、仓储烘干智能化;并依托自建的智慧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提供优质高效的社会化服务,通过数字化让农业产业化结出更多“智慧果”。农业产业数字化既是大势所趋、也是现实所需,大力推动以数字赋能为主线的产业转型和流程再造,让信息化、数字化与产业化深度融合发展,才能更好实现农业高产、高效、优质、低耗等目标。
  4. 产业拓展增效是重要方向。围绕“一粒米”,润果农业形成了从水稻种植—精米加工—社会化服务—线上线下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培育了“润果九渡”稻米品牌,打通了在线电商、邮乐购平台等多种销售渠道,有效提升了农业生产附加值,成功推动企业从卖原粮向卖产品、卖品牌转型。“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立足农业生产,开展土地托管、农机服务、烘干服务、规划服务、农产品销售服务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省内托管服务土地面积超5万亩、农机和烘干为镇江经开区超7万亩耕地提供服务,这既拓展了润果农业经营范围、增加了公司收益,也有效解决了“谁来种地”和“如何把地种好”根本问题。
  四、突出成果
  魏巧积极同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化所、江苏大学等高校机构加强合作对接,逐步摸索出一套独具特色的数字农业雏形。一番苦心钻研下来,目前农田管理已从1个人管200亩上升到300至500亩。在设备优化升级过程中,魏巧发现,原先的烘干设备以煤炭为能源,存在污染、能耗高 、效率低、人工劳动强度大等问题,充分研判后,她果断选择对设备进行燃气和数字化改造。现在,103台智能烘干机能自动进行测温控温,24小时可以烘干3000亩的土地产出,只需要3名操作工人,不仅能满足自身烘干需求,就连丹阳、丹徒、扬中的种田大户也会前来寻求合作。此外,经过四年的实践,现在企业仅精量播种一个环节,就能够做到节约劳动力50%;补肥环节,利用多光谱技术,1台无人机每天规划面积达4000亩。
  接下来魏巧要围绕种业、种养循环农业,农业碳足迹3个方面继续努力,走好科技落地产业最后一公里,为国家探索符合中国国情,适合农业领域年轻人发展的新模式。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