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领袖嘱托 推进乡村振兴
——四川省昭觉县三河村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2024-08-20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字号:
[大]
[中]
[小]

  引言:三河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把建强基层党组织作为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金钥匙”,发展适合三河村的养殖、种植、旅游、劳务输出“四大产业”,走出了一条“短期+中期+长期”的产业发展新路子。
  一、基本村情
  三岔河镇三河村位于凉山州昭觉县西南部,距G348国道9.6公里,距离昭觉县城47公里,距离西昌市区63公里。平均海拔2520米,属高二半山区,全村幅员面积35.5平方公里,2013年全村355户1698人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51户789人,贫困发生率46.5%,是典型的彝族聚居深度贫困村。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三河村视察,为三河村发展把脉定向。近年来,三河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狠抓产业发展促进群众增收。2021年,三河村获得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的“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全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实践交流基地、四川省100个发展乡村旅游重点村、四川省第二批乡村治理示范村称号。
  
  二、主要做法
  (一)找准发展思路,加速产业融合发展
  三河村党支部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搬迁安置要同发展产业、安排就业紧密结合,让搬迁群众能住下、可就业、可发展”指示精神,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为支撑,摸排收集群众发展意愿与需求,经反复研判,决定充分发挥35名党员的示范作用,带领群众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探索出“短中长”结合的发展路子。
  一是短期“托底”。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短期收益是关键。村“两委”结合实际,决定主攻养殖和组织劳务输出。经考察论证,结合自然条件,三河村探索推进养殖西门塔尔牛。经过多年发展,全村现有7个养殖合作社,235农户养殖西门塔尔牛,全村年存栏1134头。现有草料8145吨,全村载畜量2480头,半细毛羊1056头、1个乌金猪养殖合作社,全村年存栏1561头。主要以户繁企育联动全村养殖户和扶持壮大合作社养殖规模两种方式推动全村养殖业发展,最终实现年存栏西门塔尔牛1780头,其中能繁母牛达到1200头。采取“分散到户养殖、合作社统购包销”的方式,帮助脱贫户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2022年通过乡村两级农民夜校,培训实用技能,输出脱贫劳动力330余人,实现人均务工收入两万元以上。
  二是中期“固本”。发展特色种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改变当地传统种植效益低的状况,村“两委”班子主动尝试,流转土地1970亩,经过前期小规模试种,并邀请省农科院专家实地论证,确定将产值更高的冬桃、生姜、川牛膝作为特色农产品,种植冬桃370亩、生姜500亩、川牛膝100亩、特色乌洋芋2250亩、荞麦1120亩、玉米1960亩,带动有劳动力家庭户均1人在村内稳定务工就业,户均土地流转分红达2000余元。
  三是长期“求远”。协调州文旅集团合作开发感恩奋进文化旅游线路,打造乡村红色旅游景点,聚焦农文旅融合,锚定农文旅结合的“五环”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第一环是实现党群务中心——干部培训中心——村史馆的红色教育圈,讲好脱贫攻坚故事,突出传承红色精神;
  第二环是通过旧址到新村的实景展示、修建旧址通往新村的步道“跨越路”等,突出展现脱贫攻坚给彝区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
  第三环是依托通村公路和防火通道建设的环三河运动圈,有机串联起三河村易地搬迁安置点;
  第四环是把习近平总书记实地考察的三河村、火普村通过一条21公里的山地公路,打造一条爱国主义教育路线;
  第五环是将三岔河镇的万亩草莓园,谷克德省级湿地公园、高山滑雪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博什瓦黑岩画等观光点位环环相加,实现农文旅商多点位提升,开拓群众增收渠道,帮助群众持续增收,逐步向共同富裕迈进。
  
  (二)强化招才引智,增强人才驱动力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三河村关于“发展特色产业、长期稳定致富,都需要人才”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多元化、专业化”的思路,多措并举培养本土人才。
  一是打造人才回流“蓄水池”。建立三河村本土人才信息库,常态化对35周岁及以下外出务工就业人员进行调查摸底,利用乡情、乡愁的纽带作用,回引优秀农民工11名。
  二是建好人才成长“孵化器”。落实1名乡镇领导班子成员、1名驻村工作队员、1名村(社区)“两委”负责人联系帮带,每年动态培育适应本村产业发展和乡村急需的乡土人才3—5名。截至目前,累计培养洛古有格、郑吃合、洛古成呷等“土专家”“田秀才”9名。
  三是营造扎根乡村“好环境”。通过整合各方政策资源,打捆返乡创业、领办项目等优惠政策,支持返乡本土人才创新创业。在此基础上,三河村党支部正在积极摸排,充分挖掘,定向培养,提前储备乡村旅游类人才,为接下来的文旅产业发展做好准备。
  (三)推进乡村善治,凝聚乡村振兴向心力
  三河村党支部、村两委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关于“还要移风易俗,通过辛勤劳动脱贫致富”重要指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控辍保学、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要求,全面围绕农民增收和改善人居环境工程的统筹发展思路,走科学发展道路,切合实际,坚持内外用力,让现代文明的春风吹遍全村的每个角落。
  一是突出凝心聚力。将与习近平总书记有过互动交流的党员干部群众组成宣讲队,开展“报告总书记:我们脱贫了”宣讲活动,用彝语讲述与习总书记见面时的激动情景、谈自已脱贫后的切身感受,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发强烈共鸣、形成感情认同,进一步增强干部群众团结一心、接续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二是狠抓教育帮扶。持续做好控辍保学工作,对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实行“零容忍”,在每学期开学前后集中开展控辍保学专项行动,确保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脱贫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明确村是“雨露计划”补助对象审核校正的责任主体工作职责,对补助对象的精准性、真实性、合规性、完整性负责,按要求及时上传惠农补贴一卡通系统清册,同时做好摸底排查工作,确保“应补尽补”,让每个学龄儿童少年享受党的好政策。纵深推进“学前学会普通话”,全村所有村幼教点教学全时段使用普通话,实现了学前儿童进入一年级时全部会听、会说普通话,为彝家儿女接受现代文明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严格执行村规民约。大力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在整治天价彩礼和薄养厚葬上下大功夫,全村35名党员带头红白喜事简办、彩礼低收。大力推广“里鲁博超市”,深入开展清洁乡村和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实行积分制管理,通过“里鲁博超市”兑换,重奖先进户、鞭策后进户,引导勤劳朴实的村民创建洁美家庭。
  四是抓实特殊问题治理。持续巩固艾滋病防治工作成果,实现连续3年无死亡、无新增感染病例,原有感染者抗病毒治疗有效率达到100%。全村连续3年无新增吸毒人员、无外流毒品犯罪、无刑事案件发生,成为无黑恶、无毒害、无邪教、无命案、无重大安全事故、无群体性事件的“六无”平安村。
  三、经验启示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桥头堡”。三河村始终坚持把党建挺在乡村振兴最前沿,全村现有35名党员充分发挥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一是抓班子、带队伍。聚焦“两项改革”建强班子队伍,撤并原红旗村和原三河村成立三河村党支部。结合村“两委”换届契机,全面推行书记、主任“一肩挑”,择优选配9名年轻优秀返乡农民工、大学生、致富能手进入村“两委”班子,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得到提升。
  二是抓学习、解难题。常态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持续实施“筑底强基·凝聚民心”工程,按月召开党建月会,认真查找问题,分析社情民意、提出解决方案,切实增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2021年以来,村党支部共自主解决现实问题56个,沟通上级部门协调解决问题7个。
  三是抓培养、提能力。注重在乡土人才中培养党员,今年共在致富能手、知识青年中发展积极分子3名、党员1名,并将养殖大户、致富带头人洛古有格推选为村党支部副书记。
  四是抓示范、激动力。组建由农民党员联合驻村工作队组成的两支“党员先锋队”,在全村开展“戴标识亮身份”活动,发挥党员在疫情防控、森林草原防灭火等艰难险重任务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员意识,激发其内生动力。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