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白沙县对俄村:坚持党建引领走出乡村振兴新道路

2024-08-20       来源: 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

字号:
[大]
[中]
[小]

  引言:“对俄”在黎语方言中意为“山的顶端”,“对俄村”意思是“山顶上的村庄”。对俄村位于白沙县牙叉镇北部,距镇政府约10.8公里,下辖4个村民小组,共163户648人,其中党员50名,是以黎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村庄。曾是国家“十三五”深度贫困村,2014年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贫困发生率83.2%,为全省最高。历经多年艰苦奋斗、砥砺前行,对俄村于2018年10月28日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降至0%。
  2014年以来,对俄村党支部先后被白沙县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党建引领工作先进单位”“脱贫攻坚先进单位”;驻村工作队也先后被评为“优秀驻村工作队”“脱贫攻坚工作先进中队”“省优秀乡村振兴工作队”;对俄村被评为“海南省卫生村”“海南省文明村”。2021年获评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22年上半年以来,先后获得“农村五星级党支部”“党建全面建设先进单位”“优秀基层党组织”“国家民主法制示范村”等多项殊荣。2023年3月,入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实践交流基地。
  
  一、基本情况
  在省、县、镇等各级党委正确领导和各部门关心支持下,对俄村坚持以“筑牢党建底盘,实现组织振兴”的发展思路实施乡村振兴,加强水、电、路、5G通信等“五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开展“六水”共治,深入挖掘旅游资源,融合黎族传统文化,推进农旅融合,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发展道路。并在传统的橡胶、槟榔、益智等经济作物种植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牛羊养殖、五指毛桃、兰花种植等产业。2022年,对俄村由昔日的空壳村到村集体经济收入21.38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20028.97元,“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政策及兜底保障帮扶政策得到持续巩固。同时,加强乡村治理,倡导文明乡风,完善村规民约,推进移风易俗,2022年荣获“国家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
  
  对俄村位于白沙县牙叉镇北部,距镇政府约10.8公里。对俄村是革命老区,同时也是国家“十三五”深度贫困村,2013年贫困发生率为83.2%。经过省县镇各级多年来的共同努力,2018年10月28日对俄村全村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降至0%。村辖4个村小组,总人口163户650人,是少数民族村庄,全村大部分为黎族,共有土地面积8017.5亩,林地面积约2000亩,水田426亩、橡胶种植面积4815亩(开割橡胶3616亩)、槟榔种植面积1771亩。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413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4月考察海南的重要讲话、海南自由贸易港法等宏观政策要求,结合本村实际摸索科学的发展路子,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把为民办事真正落到实处,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村实现贫困人口教育、医疗、住房及饮水安全有保障,环村路、路灯等建设实现“通村通组”,村集体经济收入21.38万元,同比增长112%;村民人均收入达20028.97元,同比增长46%。
  二、主要措施及成效
  (一)抓党建引领,改进作风,提升能力。
  一是制定年度巩贫兴村工作方案,并加强与省、县帮扶单位沟通,研究帮扶措施,推动巩贫兴村各项工作开展。二是根据历史帮扶情况,推动海南省委办公厅17个帮扶支部与海南广播电视总台(集团)37个帮扶支部联合,共54个党支部结对帮扶全村163户,形成定点帮扶全覆盖,支部为农户提高生活质量、产业发展出谋划策,很好诠释了组织振兴。三是打造“红色廉政文化系列展示牌”,建设廉洁文化进农村示范点,教育引导村广大党员干部和工作队员强化不想腐的自觉,从而推动廉洁文化走近群众身边,营造良好社会风尚。四是乡村振兴工作队利用党建经费20万元建成党旗雕塑,让人一进村第一眼就能看到,树立党在人民群众的形象,牢固永远跟党走的信心,使其成为党建活动阵地。五是协调海南省新华书店为对俄村建设书屋,结合新华书店1937年成立,以其革命历程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在人才振兴上提供平台,培育村里的青少年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同时还承担着游客中心的功能,给游客提供简餐、茶水等服务。
  (二)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宗旨意识。
  对俄村以服务村民为工作宗旨,坚持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村两委为主导、各村队长为主体的村组织体系。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一是加强自身理论建设,利用学习强国、基层党员培训及远程教育定期对党员干部开展教育培训;二是建立了实体组织,如 “对俄村双鹅种养合作社”“对俄村村社会治安综治管理组织”“对俄村村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等,切实提高村党组织及村两委服务村民的水平。三是打造“红色廉政文化系列展示牌”,建设廉洁文化进农村示范点,教育引导村广大党员干部和工作队员强化不想腐的自觉,从而推动廉洁文化走近群众身边,营造良好社会风尚。四是村委会建成党旗雕塑,让人一进村第一眼就能看到,树立党在人民群众的形象,牢固永远跟党走的信心,使其成为党建活动阵地。五是按规定完成2022年度村级党组织、驻村工作队考核工作,并召开村党支部民主生活会,开展民主评议党支部及全村50名党员。
  (三)加强和完善村民自治机制,不断提高农村法治化管理水平。
  一是建立健全村民选举制度,推进民主选举,对俄村村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海南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制定了村、组选举实施办法和实施方案,严格规范各项选举程序,认真组织好每一次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及每年的民主评议工作。二是实行重大决策制度,推进民主决策。完善了村委会职责规定、村民会议制度、村两委会联席议事制度、党员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以制度规范村务民主决策。三是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推进民主管理。结合当地实际,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依法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增强了村务管理的民主性、科学性,避免村干部决策失误给集体造成损失,防止了村务管理活动中的暗箱操作和村干部不公、不廉行为的发生。四是落实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推进民主监督。为进一步加强对财务的监督,健全了村理财小组运作机制和职能,规定未经村两委审查同意的单据不能入帐,未经审查签字的财务帐目不准公布,有效杜绝了乱开支、白条入帐现象。
  
  (四)扎实推进法制宣传教育,不断加强村民法律意识。按照“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要求,我村仔细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并采取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切实提高村民知法守法意识。一是加强对村民的法制教育,依据本村实际,设立法制宣传组,指定各村组的法制宣传员和法律明白人,并联合帮扶单位海南广播电视总台、白沙县人民法院、牙叉镇政府等开展法律宣传保证法律宣传教育覆盖163户。二是开展“法进家庭、法进村户”的常态化线下活动,全村村民特别是村干部的法律素质得到提高,村干部能够自觉、比较熟悉地运用法律手段做好各项事务的管理工作,从而做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遇到问题已经自觉、主动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群众和个人的权益,比如今年的社会企业拖欠农民土地租金问题,34户出租土地的村民已经通过驻村律师提交了诉状并成功通过法律措施解决问题。走法律途径已成为村民的自觉行为,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围。广大村民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中明白了在村民自治中的主人翁地位,增强了当家作主和参与各项事务管理的责任心,使全村的民主法治建设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轨道上运行。  
  (五)抓产业优化,增产保收,探索创新。
  坚持乡村振兴工作队指导对俄村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调查,暂时暂停了养殖成本过高、市场销售不景气的文昌鸡以及朝天椒产业,转而发展水稻、蔬菜等应季粮食种植,坚持稳定农民收益、受益较好的橡胶、五指毛桃等种植业,引导劳动力253人外出务工,坚持探索、培育雨林山地越野车赛道、乡村振兴题材的影视基地、兰花基地等项目,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上下功夫,积极探索以产业振兴带动村庄发展。一是加强对槟榔产业风险的跟踪监测,指导村里因产业政策调整可能引发风险的158户槟榔种植户落实跟踪监测,责成工作队每月召开例会研判有无系统性的返贫致贫风险,确保了不出现任何一户槟榔种植户致贫返贫问题。二是继续稳定橡胶主产业,开展橡胶产业“统管、统保、统销”的三统一管理,引导农户继续参加“期货+保险”项目,有效推动橡胶生产,保障农户基本收入,有序全村共128户农户开割,市场价格浮动在13——16元/公斤。三是通过村级电商服务中心,组织村里的土鸡、鸭、鹅、黑山羊、野生蜂蜜、蔬菜等农副产品,开展线上、线下消费帮扶,帮助群众增收致富。四是探索生态产业化发展,组织村里爱好越野车运动的村民不砍树、不占地,在保护山区生态的基础上,利用原有的生产路,自行开发雨林山地越野车赛赛道,吸引外来游客。五是创新开发对俄村为影视产业拍摄基地,以乡村振兴题材为主,依托海南广播电视总台(集团)强大的影视制作资源,谋划以影视作品带动当地旅游发展,如:电影《留住韶华》今年1月在村里杀青,拍摄团队40余人在村里用餐,并租用农民三轮摩托车等作为道具,单日收入3100元。六是经细致调研,协调县级资金150万元,正在创建10亩兰花种植示范基地,打造旅游特色打卡点,旅游产品输出点。
  (六)营造良好法治环境,抓经济促和谐。
  2023年,按照“生产进展、生活富裕”的建设要求,积极发展集体经济,结合本村实际,加强产业引导管理,提高效益。一是督促全村农户对3616亩橡胶开展除草、施肥等科学管理工作,为今年橡胶增产增收打下基础。二是加强集体产业的产销工作,五指毛桃产业为全村163户分红342720元。三是发展兰花产业示范基地5.8亩,种植36160株,增加村级务工岗位3个。四是组织、引导村民外出务工12场次,全村劳动力419人,第一季度共发动外出务工328人,涵盖建筑、餐饮、家政、家装、保洁、运输等行业。五是开展消费帮扶购买大米、红心橙、蜂蜜、鸡蛋10240斤,金额85760元。六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组织开展各种慰问、演出、驻村干部群众互动活动,成立了威风锣鼓队、乡村舞蹈队,丰富基层文化生活。健全健康医疗保障制度,赋予村内五保户、低保户、特困残疾人、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弱势群体特别的帮助和关心,进而确保了我村和谐稳定。七是培养农村致富能人5人,带动贫困户发家致富;加大对在村脱贫户的技能培训,提高致富能力,2023年上半年培训6期84课时480人次;抓“六治(治懒散、治酗酒、治私彩、治赌博、治不孝、治脏乱)”专项治理,持续增强内生动力。八是合理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生态旅游打基础,引进资金353.22万元完善排污基础设施及管道475管2995米;引进资金142.4万元建设通往九架岭国家热带雨林森林公园的观光栈道1.3公里。
  
  三、经验启示
  总的来说,经过村基层党组织及两委班子成员的共同努力以及村民的积极配合,以复核民主法治示范村为契机,以法治建设助推村庄发展, 我村在“村级组织”、“民主制度”、“法制教育”、“经济社会进展”等方面都取得明显成效,对俄村村民邻里团结和睦,村容村貌建设被推荐参评2023年海南省文明村、2023年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等奖项,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一是立足村民“稳稳的幸福”,全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成立了“六治”委员会,重点围绕治懒散、治酗酒、治私彩、治浪费、治不孝、治脏乱等专项内容持续深入开展攻关,使对俄村从“脏乱差”一路走到“净洁美”的村庄,永葆乡村治理成色。
  二是建立健全人居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让对俄村的发展活力四射,并一跃成为白沙县“乡村游”“民俗游”的一张闪闪发光的“乡土名片”。挖掘黎族特色文化资源禀赋,激活乡村振兴“热键”,让村民都能吃上“旅游饭”,成为对俄村积极创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之后的无限生机。
  三是筑牢党建底盘,强化组织振兴。积极谋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思路。大力挖掘对俄村旅游资源,融合黎族传统文化,推进农旅融合,提升乡村治理的成效及乡村振兴品质。如今,橡胶、槟榔、朝天椒、五指毛桃等农业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去年,槟榔、益智增收48.6万元,朝天椒收入82.4万元,五指毛桃产业分红60.9万元。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